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8 04:41 来源: 经济日报在世界经济面临重大风险、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走到尽头的情况下,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靠什么?专家们建言:在转型中——
编者按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化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都对寻找并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出了紧迫要求。专家们建议,城镇化、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等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支撑。
全球经济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靠什么?
这是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重大风险情况下经济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专家们普遍认为,加快寻找、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量,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仅是抵御各种风险的信心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今后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
一
□ 全球供需结构明显变化,出口、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等,都在提醒我们,必须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这些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原有的若干体制机制、政策理念、发展方式均受到了较大冲击;今年受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全球经济风云突变,世界经济动荡不安,这种冲击更加明显,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正面临深度调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认为,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各国原有的增长模式受到挑战,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已难以为继,全球供需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一个是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的趋势更加明显,世界正在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绿色发展成为一大趋势,对新的经济支撑力量提出了新要求。近期以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为主的世界经济乱局,又进一步刺激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的加快,进一步推动着世界产业变革与新的经济发展支撑力量的孕育和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加快调整、变革和转型成了大势所趋,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找下一个新的经济支点,以在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同时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有的发达国家开始倡导储蓄、鼓励出口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试图解决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过高、经济“虚拟化”等问题。有的还实施扩大出口战略,力求改善贸易失衡状况。有的发达国家正在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领域创新发展。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积极寻找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这种全球性的经济格局调整和转型,也给我国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深刻影响和不小冲击。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出口导向和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这“两驾马车”拉动。而在世界经济面临重大风险和国家主动调控下,出口、投资这两大原有经济增长引擎的动力已明显不足。
中国外贸首当其冲。受全球经济动荡、需求结构变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落,许多外贸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外贸大省出口萎缩。据统计,今年10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环比下降8.3%,广东进出口同比仅增长了7.8%。有关测算表明,今年上半年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7个百分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外部需求可能持续减弱或低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甚至认为,外部需求的减少,不是两三年内所能解决的。
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力量——投资,在房地产的去泡沫化和产业投资的去杠杆化的影响下,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明显减弱。据统计,当前土地市场、楼市量价齐跌趋势明显。相当多的专家对未来房地产市场都不看好。标准普尔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也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不容乐观,过半房地产公司可能面临流动性紧缩风险。
而且还要看到,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已达到46.9%,超过已经完成工业化国家的历史峰值。据此判断,传统第二产业也很难再出现大的扩张。
出口萎缩、楼市变冷,中国未来发展靠什么?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严峻的形势促人深思:要发展必须转型,更加积极主动地培育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量。专家们普遍认为,立足内需是我们这样的大国未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中国的转型发展,一定要充分把握世界经济转型大趋势,扭转长期以来的大外贸、高强度投入的“外延式”发展思路,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和投资转向国内市场建设,从改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入手,把更大力量放在城镇化、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三个关键点上,积极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
二
□ 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也在城镇化。城镇化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看,扩内需最雄厚的潜力在城镇化。如果培育得当,城镇化非常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还比较滞后,城镇人口比重不足50%,消费率不到5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同等阶段发展中国家。
根据“纳瑟姆曲线”所描述的城市化趋势,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在快速上升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拉动潜力非常明显。一方面,城镇化可以有力拉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城镇化还可以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居民消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今后几年,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将进入城镇,会对消费和投资形成强大的带动作用,从而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全球市场需求相对短缺,由城镇化带来的国内市场扩大,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产生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成为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条件。
专家们建议,积极、主动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必须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蕴含的巨大机遇,清醒地认识这一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还能持续相当长时间,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这将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三
□ 服务业是内需潜力最大的产业,也是促进各产业融合、支撑城镇化发展、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服务业是内需潜力最大的产业,也是未来可能促进各产业融合、支撑城镇化发展、推动经济转型的另一个重要引擎,这一点已在经济学界形成广泛共识。中国社科院世政所研究员何帆坚信,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座巨大的“金矿”,是未来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服务业是现代产业的主体。社会生产的林林总总,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服务业息息相关。在3大需求中,消费需求是最大的潜力所在,居民消费的扩大,主要靠服务来实现;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是最大的潜力所在,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和社会重要的稳定器。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加服务业供给,不仅可以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满足多样化需求、平衡供求关系、稳定市场价格,而且还可以推动科技创新,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而且要看到,人口集中到一定程度后,服务业的不同领域之间还可以相互创造需求。
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仍比较滞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与我国发展阶段大体相当国家50%左右的水平。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专家们认为,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服务业真正培育成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就要针对存在的制约因素,研究更多更有效的政策,加大对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研发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明确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方向,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各种支持生产、便民利民、增加就业的服务业态,重点培育现代物流、设计咨询、电子商务、健康服务等新的服务业态,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四
□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能够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形成新的经济支撑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鼓励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有效改善供给结构、扩大需求,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经济支撑力量。目前,仅节能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一项,规模就超过2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还会翻一番,给经济带来强大拉动。
尤其是在当前阶段下,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我国要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抓住了战后技术革命机遇,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快速发展。其经验值得借鉴。
当前,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科技水平均明显增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相当多新兴产业面前,我国与发达国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在某些领域还是超前的。比如在太阳能、风能和清洁能源方面,中国在产能、市场规模以及技术领先性方面都处在世界前沿。
最近有报道说,部分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即将出台,这是个好消息。业内普遍认为,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在未来几年逐渐形成、完善,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