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土楼》:改革与创新出文艺精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8 11:0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11月6日,福州福建大剧院,福建省歌舞剧院创排的原创歌剧《土楼》作为首届中国歌剧节的开幕演出惊艳亮相。歌剧《土楼》讲述了民国年间客家阿妈陈晓云大义舍子的感人故事,让观众深深浸染到客家人的生活与情感中,贯穿全剧的客家山歌《青青葛藤》更是让观众恍若置身闽西那清秀灵动的客家山水之中。早在今年8月,《土楼》就在福建大剧院首演。连续4场,场场爆满。11月20日,歌剧《土楼》将启动巡演之路,首站是福建龙岩。
“是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给了福建省歌舞剧院新的活力;也是这种体制改革与创新,让歌剧《土楼》的创作成为现实;以后,我们要通过新成立的中国剧院联盟,让歌剧《土楼》和其他优秀歌剧作品一起让更广大的民众共欣赏。”福建省歌舞剧院院长张树平如是说。
转企改制:县级院团迸发文艺热潮
歌剧《土楼》取材于客家文化,设背景于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中最具代表性的永定土楼,而这部歌剧的文化背景正是在永定的文化工作者们的帮助下确定的。永定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核心分布区,客家文化底蕴深厚。
这也是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在转企改制后,采取“借梯登高”推出的又一文艺精品。歌剧土楼和获“金钟奖”的交响乐《土楼回响》、风情歌舞《土楼神韵》,被誉为“客家土楼三部曲”。今年2月,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带着《土楼神韵》成为首个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县级艺术团体。艺术团能有这样勃勃生机的文化创作活力,缘于一场破釜沉舟的转企改制。
2008年5月,永定县两个国有艺术院团——共拥有64个事业编制的县土楼艺术团和汉剧团重组,全面转制为演出企业“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难度在县级单位尤大,因为基层民众普遍期望具有稳定保障的事业编制身份。永定县对此采取了“打扫干净屋子另起炉灶”的方法,既保证了原有团体的稳定转变,也让新机构轻装上阵。
为避免转制后带来“军心躁动”,该团将新招聘人员的人事关系转至县文化体育局。为解除团员对非事业编制带来的“吃青春饭”等忧虑,该团通过推荐演员前往其他需要艺术指导的单位、前往文体局下属的文化传播公司等方式积极为离开艺术团的演员找“下家”。“我们也努力把演员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这样他们不跳舞了不表演了还可以去当编排、指导。艺术家们的经验不能浪费,要把他们充分利用起来。”永定文体局局长沈庆城说,现在,该团拥有48名演员,文艺主干队伍基本稳定,梯队建设趋于完善。
破釜沉舟的“转企改制”后,土楼艺术团的事业发展更快了,这一点赖露深有体会。作为2008年首批招收的18名演员之一的赖露,在展露自己行政管理、艺术创作等方面特长后很快就脱颖而出升任副团长,与她同时入团的邱倩倩则成为演出部经理,。如今,不断完善的考察、公示等选拔程序已经在艺术团中营造出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用人氛围。
不断完善的薪酬制度,更使多劳多得得以充分体现。经历了整个转企改制进程的艺术团团长陈盛权介绍,以前事业编制同志的工资固定在1600元左右,如今艺术团设立了负责考核演艺水平的团委会,根据艺术水平等因素将演员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不同的级别对应不同的基础工资和效益奖金基数。如一线演员除基础工资2200元外,另有演出补贴、绩效奖金等,月收入近4000元,这在永定来说是较高的了。
良好的机制,激发起无穷的向心力和创造力。土楼艺术团团员们创作热情一路高涨:2008年以来该团历年新排节目为10个、16个、28个,今年截至9月已有23个;2008年以来历年演出收入为83万元、150万元、1200万元,今年截至8月已达956万元。
土楼艺术团推出的文艺精品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土壤。如广受好评的《土楼神韵》大量采用原生态客家山歌和汉剧戏曲元素等,这为歌剧《土楼》的创作采风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歌剧舞台上,承启楼、客家山歌《青青葛藤》、用树叶吹曲子……这便是永定。
院团合一:省级院团手握利器
2008年6月,福建省文化厅批复了《福建省歌舞剧院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福建省歌舞剧院在转企改制的道路上迈开了步子。与之同行的,是正建设中的福建大剧院全面移交给福建省歌舞剧院,实行“场合合一”管理机制。与之类似的,还有福州大戏院和福建省杂技团的结合,福建京剧院入驻凤凰剧院等。
“从开始的建筑设计、施工建设,到后来的设备安装,我们都全程监管。”福建省歌舞剧院院长、福建大剧院总经理张树平站在这个福建省设施最好的剧场前笑着说,这样的好处是专业的人能提出专业的意见,比如大剧院专门设立了洗衣房,让挑剔的西方院团无话可说。这个投资达3.6亿元之巨的大剧院参照国家大剧院的标准进行建设,已成为福州市的文化地标之一。
2008年底,福建大剧院试营业;2009年3月,福建大剧院正式运营,福建省歌舞剧院“乔迁新居”,实行“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统一领导、集约经营”的“场团合一”管理机制。此前短短4个月试营业期,大剧院举办了20多台演出,极大刺激了福州的文艺演出市场。这只是个开始。接管福建大剧院后,转企改制后的福建省歌舞剧院如虎添翼,踏上了文艺创作的快车道。
“申报举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时候,福州就因为没有高规格的剧场落选。”作为文化部优秀专家、在多个艺术比赛中出任评委的张树平很感慨地说。首届中国歌剧节创意提出后,福建省方面积极申请落地福州,部分底气正来自于福建大剧院、福州大戏院等高标准剧院。“我们现在正申请让中国歌剧节永久落户福建。”
让首届中国歌剧节选在福州举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福建歌剧力量的崛起。在张树平的观点里,场团合一恰恰就是福建创歌剧精品的最大跳板。场租贵、旺季时不好租一度困扰此前的福建省歌舞剧院,使之部分出现对作品不尊重、为比赛而演出的境况。“以前我们要排练没有场地,演出没有场地,只好租,拍一出大戏要花10来万元场地费,等于给剧场打工,而且很不方便。”现在,张树平有更多的时间来雕琢作品,“你看了《土楼》的演出就知道,覆盖整个舞台的舞美设计、近200个演出人员,如果没有剧场,那开幕演出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效果?”歌剧《土楼》是福建省首部原创大型歌剧,此前福建省歌舞剧院只排演过一出小歌剧以及若干世界名剧,许多演员还是第一次登台,大量的排练在所难免。
“场团合一”推动了福建省歌舞剧院的文艺精品力作的创作,也起到了极好的演艺市场培育效果。在《土楼》正式演出前,福建大剧院已经上演过《图兰朵》、《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等知名歌剧演出,也推出了艺术节、演出季等活动。在上述知名歌剧演出时,张树平无一例外遇到要加演的情况;今年8月歌剧《土楼》首演,连排4场也正是市场的呼吁。本届歌剧节演出期间,张树平总是接到很多令自己为难的电话:“已经一票难求,买不到票,来找我;可是我也没有票了啊,只能说对不起。”据记者观察,拥有1300多个大剧院上座率往往在九成以上。也正是由于这一浓郁氛围,在歌剧《土楼》项目正式启动时,张树平没有遇到丝毫的资金困境。除相关政府的出资外,社会各界还支持了200万元。首届歌剧节定于福州举办后,张树平只打了一个电话就收获了福建知名企业紫金矿业集团的大额度赞助。
如果看过歌剧《土楼》,再站到福建大剧院前,许多人会有恍若的熟悉感。这个大剧院的外观设计,正是融入了客家土楼的诸多元素。在“土楼大剧院”里上演歌剧《土楼》,成为本届歌剧节的一大“巧合”。
剧院联盟:在惠民旗帜下“传递”演出
11月15日,张树平在歌剧节论坛上建议,中国东部剧院联盟、中国西部演出联盟、中国北方剧院联盟三大剧院联盟联合组建成立中国剧院联盟。这个建议赢得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张树平让歌剧《土楼》走出福建巡演的愿望离实现咫尺之遥。
“我们是想通过国家的正确指导和引导,让众多文艺精品通过联盟推向全国,在联盟剧院中实现资源共享和对接。”张树平的动议着眼点是推动文艺作品的巡演。在他看来,组建全国性剧场联盟,可以打通剧目创作和剧场演出渠道,以规模化、品牌化的优势降低单个剧场邀约演出的成本,从而达到降低票价、壮大演出市场、保障演出环境等目标。“像《土楼》这样的大型歌剧要去外地演出,道具、人员的接待、运输费用就非常大,如果只出去演出一场,对方剧院的经济压力就很大;而成立剧院联盟后,假设有30家剧场统一承接演出,一站一站‘传递’演出,每家剧院只要承担单程路费,就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可以实现降低票价的目标。假如多演几场或多演几次,当地百姓不就更能接受文艺精品的熏陶么?”张树平不厌其烦地向记者解释中国剧院联盟的追求。
据统计,我国各地目前已经有20多个世界级水准的现代化剧场,民间也已经开始探索剧院联盟机制,如中国东部剧院联盟、西部演出联盟、北方剧场联盟等民间剧院联盟,保利院线等企业剧院联盟。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组建的这些剧院联盟不仅在规范自身经营、促进行业发展方面大大摆脱了此前的桎梏,而且在促进文艺精品巡演,特别是深入基层巡演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剧院联盟的成立,给国家优秀演剧目的资源整合、扩大影响等打开了另一扇门。在张树平前期的沟通中,已经有近50家剧院有实际意愿接演歌剧《土楼》。“只要每家平均给20万元演出费,我们就完全收回投入了。”张树平说,“我希望首届中国歌剧节这么多优秀剧目,能成为中国剧院联盟首批巡演项目。”
“建立全国性的剧院联盟,在促进演出市场繁荣的同时,应该坚持以群众为主,让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已经大大提高的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文化惠民成果,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化部艺术司音乐舞蹈杂技处处长翟桂梅说。
(责任编辑:杨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