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市场需求增量面临拐点 大宗商品终结两年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8 11:3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尽管中东动荡再次引发原油价格高位震荡,但随着大宗商品在下半年连续两次大幅回调,跟踪一揽子大宗商品价格综合表现的CRB指数也结束了连续两年上涨的态势。分析人士表示,债务危机以及经济增长放缓几乎主导了2011年大宗商品市场走势,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继续推进,中国市场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放缓,提振大宗商品市场的“中国因素”或将褪色。

  政策“退出”、经济放缓拉低价格

  今年3月份以来,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债务危机显现,大宗商品的价格高位回落。截至11月24日收盘,CRB指数已较去年底回调了8.73%,国内期货市场跟踪主要上市商品价格平均表现的商品指数回落幅度则超过16%,综合指数重新回到去年9月份的水平。

  光大期货研究所负责人叶燕武表示,与金融危机后市场受流动性充裕以及政策刺激的环境不同,今年来经济增长相对前两年出现放缓和回落,政策刺激的空间也进一步压缩,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刺激政策陆续“退出”,都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了牵制。

  中信建投的分析指出,在商品下跌过程中,尽管下挫次序不同,但基本金属、农产品等主要品种都经历了普跌态势。澳新银行大宗商品研究总监诸蜀宁表示,从9月份以来,价格的下挫更是波及现货市场定价的商品。“与原油等在交易所上市的商品金融属性较强不同,铁矿石、焦煤等大宗商品更多是以现货市场定价,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现货定价商品的下挫折射出实体需求已放缓。”诸蜀宁说。

  地缘政治风险升温 油价依旧相对高位

  不过相对于整体市场的弱势,国际油价的表现依然“风光”。“原油市场金融属性更强,除了受市场整体的恐慌情绪影响,地缘政治也对油价提供了强劲的支撑。”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家陈克新表示,11月份以来原油价格逆市上涨,正是由于地缘政治的影响力。

  数据显示,与去年底相比,尽管市场起伏较大,但原油价格仍呈涨势,截止到11月24日收盘,纽约市场油价仍较去年底上涨逾6%,由于年初中东北非局势的持续动荡,伦敦布伦特油价同期涨幅甚至高达近14%,与去年全年22%的涨幅已相差无几。

  在分析人士看来,由于地缘政治的持续演绎,与其余大宗商品更多受弱势宏观环境主导不同,原油市场供应可能紧张的担忧与经济放缓持续展开了博弈。“当前市场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一方面欧洲债务危机仍未交出完美的解决方案,而另一方面,支持油价上行的因素还在增加,市场库存处于较低水平的同时,冬季的消费高峰也即将来临。”业内人士指出。

  对此,众多分析人士预计,尽管全球经济放缓,且欧债危机不排除出现更差的境况,但油价大跌仍不现实。“市场需求增幅在加快,而欧佩克成员国目前对增产分歧还较大,同时利比亚、伊朗等问题也时不时搅动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虽然欧债危机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未来供需结构问题可能对价格展现更大影响力。

  在高盛的分析看来,实际上,当前大宗商品市场依然受供需格局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如果需求保持稳定但供应受限迫使价格上升以平衡市场供需,则大宗商品可能出现供需紧张的局面。“近期由于美国输油管道逆转输油方向,市场预期交割地库存减少,价格更低的纽约WTI油价与布伦特原油期货的价差已缩小,纽约原油价格与布伦特油价在未来步调一致很可能就会改变市场对价格的预期。”业内人士指出。

  “中国因素”推升价格进入尾声

  值得注意的是,与前几年市场热炒“中国因素”推升价格不同,2011年大宗商品的起伏几乎主要由地缘政治推动的原油价格以及债务危机主导。实际上,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随着中国市场逐步推进结构转型,“中国因素”对大宗商品的提振可能已进入尾声,包括金属、农产品等商品的需求增速面临“拐点”。

  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因素”一直是商品市场“屡试不爽”的炒作题材,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等投行的报告,更是建议客户“涨幅最大的将会是那些中国需求大、自给率较低且闲置产能最小的商品,首选原油、铜、铁矿石等”,体现“中国因素”的商品也常常会得到市场资金的“特殊关照”。

  陈克新表示,面对内部转型和外部债务危机冲击,中国对大宗商品消费的结构明显调整,一方面内部需求增长明显高于出口需求,另一方面大宗商品的需求更多转向内陆省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从2008年开始,随着加工制造业的转移,内陆省市经济发展明显提速,这也使得大宗商品的消费结构中,沿海发达地区消费比重继续下降,而内陆省份消费比重上升。”陈克新认为。

  中信建投策略分析师郑联盛也表示,中国经济自身正在经历调整,以前加工贸易的模式有所萎缩,出口的减少,市场对大宗商品的消费一方面转向了内陆,一方面更加注重本地市场。“其实以前国际市场对‘中国因素’也有所夸大,大宗商品依然受全球总需求的影响更大。”郑联盛指出。

  中粮粮油副总经理费忠海认为,目前我国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量,可能正处于“重大的拐点”附近。“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对于基础商品的需求都保持高速增长,未来增量、增速将进入到下降通道,或许在高峰期后,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总量也会进入下降的通道。”费忠海表示。

  中粮粮油提供的数据显示,以进口依存度达到70%的油脂产品为例,目前国内对食用油的人均消费已达到18公斤至19公斤,接近与世界平均水平的22公斤至23公斤。“相对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未来几年增长的结构性变化特征将更为明显。”

  记者陈云富

  (责任编辑:杨海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