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执著与果敢:茅台奇迹背后的成长密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8 16:4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在贵州工业史上,1951年11月8日是不能忽视的重要节点。 那时,解放仅一年多的茅台镇百废待兴,人民政府以赎买私人作坊的方式,宣告地方国营茅台酒厂成立。 国营茅台酒厂蹒跚起步时,不过是几栋作坊式的破陋小屋。然而,正是这一跨,令国酒茅台步入了她历史上

  在贵州工业史上,1951年11月8日是不能忽视的重要节点。

  那时,解放仅一年多的茅台镇百废待兴,人民政府以赎买私人作坊的方式,宣告地方国营茅台酒厂成立。

  国营茅台酒厂蹒跚起步时,不过是几栋作坊式的破陋小屋。然而,正是这一跨,令国酒茅台步入了她历史上第一个转型期——告别农耕,迈向工业时代。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转眼60年过去,国酒茅台已然成长为中国酒业极有影响力的企业。在贵州工业版图上,更是熠熠发光极具品牌价值傲立潮头的领军者。

  历史的反差是如此强烈。国营茅台酒厂成立时,茅台镇上的人们,还没见过汽车的模样。而今天,在世界所有重要都市,都能看到这个闻名遐迩的中国国酒。

  诚如一篇评论所言,一部国酒茅台的历史,深刻映照出中华民族工商业由草根发端进而日益成长壮大、播荣光于环球的足迹。

  在新世纪步入第2个10年之际,茅台再一次站在历史的转型路口——就在一年前,贵州首次隆重举行“全省工业发展大会”,响亮提出“工业强省”战略。贵州白酒工业的振兴,被提到空前突出的地位——“10年后,中国白酒看贵州”。茅台未来的定位,首度被提到“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的高度。

  这释放出一个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瞄准全球一流企业的强有力信号,体现出国酒茅台前所未有的意志与决断。

  “茅台是大型企业,也是知名企业,要做世界一流企业,就必须有世界眼光,更要有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管理队伍,一流的规章制度,”贵州茅台集团党委书记陈敏热情期许,“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把茅台做得更大更强,努力打造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

  “茅台之所以成为中国白酒工业的领跑者,并不是靠机缘与运气的眷顾,”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认为,“茅台的成功,靠崇本守道的继承创新,靠追求卓越的持续改进,靠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靠稳定提高的产品质量,靠勇于担当的道德约束,靠传承弘扬的企业文化。”

  历史翻开崭新一页

  1951年11月8日。成立不久的仁怀县人民政府经上级部门同意,斥资1.3亿元旧币购买历史悠久的民间烧房“成义烧房”,在此基础上成立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

  此后又整合仁怀当地著名烧房——荣和烧房、恒兴烧房,至1953年,国营贵州茅台酒厂初具雏形。

  茅台酒的历史,由此翻开崭新一页。

  国营推动茅台酒生产从私人小作坊进入工业时代。工厂,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模式,出现在尚未通汽车的茅台古镇。

  1952年9月,新中国首届全国评酒会上,茅台酒被评为“八大名酒”之首。这一年,茅台酒年产75吨。

  在茅台国营渐入正轨的1953年,正逢生机勃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就在这一年,茅台酒厂被划为省直管企业。广州商行来函,希望办理茅台的海外销售。港澳台同胞来信,称“茅台酒”为“祖国之光”。

  尽管计划经济色彩浓厚,但茅台酒厂早期的工业化变革给古老的酿酒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过去的口传心授向强调标准化、正规化转轨。

  到了2010年,茅台酒及系列酒产量32611吨,时间跨越近60年,产能的跨越则是434倍,相当于每年以7倍的速度增长。

  茅台国营一甲子翻天覆地的巨变,既非单纯数字上的变化,也非单纯厂容厂貌的变迁,这是由内而外的全方位塑造与升华,是质的变异与飞跃。

  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技术总顾问季克良感慨:“茅台的成长,是这个伟大时代创造的奇迹——对于如茅台这般身处中国大西南腹地,曾长期为交通不便所困的中国传统白酒企业而言,我们的奋发恰逢国家整体飞速发展时期,所以成就了今日茅台的辉煌。”

  而解密茅台辉煌60年,那些沉淀于岁月风尘之下的每一个前行步伐,每一幅难忘图景,都是最为生动的注解。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以茅台酒宴请与会贵宾。后来他曾欣喜地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助他成功的有两台,一为茅台酒,二为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4年,茅台酒试点委员会成立,多位专家合力开展茅台酒工艺的研究,成功总结出茅台酒三大典型体,找到茅台酒质量恒定基因;1966年,茅台酒改包装,由陶瓶改为乳白玻璃瓶、红色塑料旋盖,此形象一直保留至今。

  1978年,改革开放发轫之年,茅台酒生产突破千吨;1984年,扩建年产800吨指挥部组建完毕,茅台迎来第一个产能扩建高潮。

  1989年,茅台酒销售突破亿元大关;1991年,茅台酒厂成功晋级国家一级企业;1993年,冲击“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成功,并首度打破“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计划经济时代惯例,到成都参加糖酒交易会推销自己,这在茅台历史上是一次重要转折。此后,茅台酒从单一品种向多样化、系列化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图谱。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严峻形势下,国酒茅台迎来第二个转折,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桎梏,冲进全国竞争极为激烈的快消市场,在内外夹击中寻找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1998年的茅台正经历一场蔓延全国的“酒殇”,亚洲金融危机、山西朔州假酒案……连锁反应下的中国白酒产业遭受重创,贵州大部分白酒企业因此一蹶不振。

  市场倒逼之下,尚未经市场历练的国酒茅台逆势而上,组建了茅台历史上第一支17人的销售队伍,“生产围绕销售转,销售围绕市场转”——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茅台正式逐鹿大江南北,问鼎市场。

  从那时起,茅台的领军者不断摸索适合茅台自身发展的经营哲学,从“八个营销”、“有机茅台,科技茅台,人文茅台”、“四自精神”,到“五个创新”、“六个统筹”……每年都有新的理念生成,给茅台的开拓创新不断注入精神基因。

  1998年的危机,给茅台带来的不是萎缩,更不是灭顶之灾,反而是持续至今的高速增长。从成功兼并习酒,到茅台股份公司上市,再到连年进入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排行榜;从首推健康理念,到宣布迎接文化酒的春天;从坚持质量铁律的“四服从原则”(即产量服从质量、速度服从质量、成本服从质量、效益服从质量),到提升出“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国酒的发展模式和经营哲学,渐成同行观察和分析的热点。

  过往一甲子,犹如大浪淘沙,无数企业在浮沉中消逝,包括一些昔日的知名品牌已不见踪影。然而,茅台不仅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闪亮登场后继续前行,更在建国后深刻的社会变迁中,蓄势而发,稳步上扬,彰显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民族工业奇葩绚丽绽放

  2010年,上海世博会盛大开幕,作为白酒中仅有的高级赞助商的茅台盛装登台,隆重推出81款世博纪念酒,让世人看到中国民族工业奇葩荣耀的百年回归。

  2011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来自茅台的袁仁国应邀与各国政要及500强企业代表同台发言。人们饶有兴味地分享一家来自东亚新兴国家的传统企业,如何面对世界寻找包容性增长之路的感悟。

  60年后的今天,贵州茅台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创下的业绩,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人们惊奇,在股价排名前10的中国上市企业中,贵州茅台的地理位置,无疑是最为偏远的。是什么让这个来自遥远贵州高原的白酒企业,在市场竞争极为激烈的快消品领域,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同业的领军者?

  中国经济、社会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尤其是近30余年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日益庞大的富裕阶层,他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给强调绿色、健康、环保理念的贵州茅台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茅台酒已成为中国悠久的白酒文化的高端象征。”一位业内观察人士这样分析。

  一组来自贵州省经信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茅台集团2011年1-7月主营业务收入118.6亿元,同比增长43.2%,实现利润74.2亿元,同比增长47.9%。茅台一枝独秀,占目前贵州省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工业产值的73.7%,雄踞大半壁江山。

  回溯再看茅台集团2010年公布的数据,集团公司共生产茅台酒及系列产品32611吨,同比增长11.42%;实现营业收入1163328万元,同比增长20.3%;营业利润716090万元,同比增长17.86%;实现净利润505119万元,同比增长17.13%。

  茅台集团这两年的发展可谓气势如虹,实至名归。

  过去10余年间,茅台作为白酒业的巨星,频频亮相——

  2005年,茅台上榜中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2006年,“茅台酒酿制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财富》杂志推出“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排行榜,茅台集团公司位列全明星榜,为白酒行业仅有的上榜企业。2008年,《福布斯》杂志评选出全球上市公司2008强排行榜,茅台位列1253位,进入2000强行列。2010年,入选由世界品牌组织、美国世界著名企业联盟等组织联合在东京推选的2009年度“中国市场最受欢迎世界著名品牌150强”。2010年,财富中文网发布“2010年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榜单,茅台再上明星榜,名列第11位。

  在著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全球500强评选中,茅台更是连年入选。一个月前,贵州茅台又再度荣获“全国质量奖”。

  与此同时,贵州茅台遍布全国各地以及港澳的专卖店,更像一扇扇特殊的窗口,使国酒茅台的影响力持续覆盖。

  “茅台模式”的核心,是对品牌和市场影响力的提升,并由此培养消费者的信赖度和忠诚度,将健康理念、文化理念以及高品质的理念带入人们心中,使茅台酒成为白酒市场上的首选和必选产品。

  茅台集团总经理、副董事长刘自力分析说,茅台的发展,不仅打造了一个具有良好声誉的百亿企业集团,其影响更超越企业本身,超越经济范畴。

  茅台精神铸就茅台奇迹

  熟悉茅台60余年发展历程的观察者评论说,茅台人身上有股与众不同的“气”——在这里随便找一个员工,哪怕是制曲车间劳动强度最大的一线踩曲工人,你也能从其脸上看到自信的光泽。这种自信,源自1915年茅台酒第一次走向世界即一鸣惊人的不凡经历,也源自1951年国营以后在长达60年历程中所经历的天翻地覆的深刻变化。

  “我们酿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白酒”,这种自豪感和归属感既发为声,更践于行。

  茅台人身上的这股“气”,正是全世界的企业家们都期望塑造的团队氛围。茅台人爱用“茅台精神”来总结他们最为珍视的企业价值——这种源自茅台悠久历史文化而与新的时代融合形成的企业精神,包含了企业成长所必须的进取之心和远大抱负。

  20世纪中叶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亚洲国家的崛起,代表着新型工业化进程对世界的影响和推动。开放、勤勉,对质量一丝不苟、对营销的精细化管理,这是诸多知名亚洲企业成功走向世界的核心武器。

  在茅台过去60年的历程中,你亦可看到类似的特质:

  由于国酒茅台在中国广受关注的特殊地位,即便在封闭的计划经济时代,这里的工人对产品的工艺和质量要求,也从未改变近乎苛刻的一丝不苟。尽管地处大山的深沟腹地,茅台也从未停止拥抱世界的理想,早在国营后的第2年,首批出口的茅台酒就到达香港,为年轻的共和国换取宝贵的外汇。

  再看一段茅台人津津乐道的传奇在1960年初,长达4年的时间里,酿酒师李兴发成天泡在酒库里,一只大手上,吊着十数个小酒杯,装了不同年份、不同轮次的茅台酒,勾兑、品尝,再勾兑、再品尝……如是反复,然后把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他通常一天要尝取五六十坛酒,最多一天要品尝上百坛。原茅台酒厂党委书记兼厂长邹开良回忆说,有一次,李兴发甚至在品酒的过程中吐血。

  为了保持勾兑酒时的灵敏味觉,身为贵州人的李兴发,一直拒绝吃辣椒、醋等刺激性食物,仅就蔬菜蘸点酱油。

  1964年,在保持这种几近走火入魔的状态4年以后,并无太多文化基础的李兴发终于发现了构筑今天茅台酒香味的香型密码:酱香味好,口感幽雅细腻的称为“酱香”;用窖底酒醅酿烤,有突出窖泥香味的称为“窖底”;香味不及酱香型但味道醇甜协调的称为“醇甜”。

  李兴发的故事,只是千万个茅台人的典型缩影,也是映射“茅台精神”的生动个例。

  如果细心翻阅最新版的贵州茅台集团公司史志,通过那些细小的历史碎片回放茅台过去60年的发展历程,任何一位观察者都会对这家中国企业所发生的惊人变化给予赞叹和喝彩——

  直到1956年,遵义到茅台的公路方才修通。这一年,茅台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两台前苏联产的“嘎斯”汽车。那之前,生产茅台酒的所有原料和产品都靠人背马驮或用木船在赤水河运送。

  至今,季克良仍清晰记得,就在1956年,遵茅公路修通前,酿酒工人王绍彬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进京接受表彰,走出当时不通公路的茅台镇坐的居然是牛车和马车。

  从1951年到现在,正是凭借这种特殊的企业精神,使得贵州茅台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艰难岁月,完成了面向市场的深刻转型,勇敢地接受了包括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全球经济衰退等带来的巨大挑战,锲而不舍,步步为营,成长为今天中国极热销的白酒品牌,产值、销售收入双超百亿的知名企业。

  国酒茅台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巨大的变革历程背后,是无数张鲜活的面容:从打破神秘行规奉献酿造技艺的郑义兴到老技术骨干王绍彬、李兴发;从铁腕终结茅台长期亏损历史的周高廉,到带领茅台步入改革时代的邹开良;从破解神秘茅台引领健康酒新潮的季克良,到谋略制胜开创文化酒春天的袁仁国等等,不胜枚举。

  今天,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茅台的荣耀和珍奇,而对茅台曾经有过的曲折和迷惘却不甚了解。如果一路走来只是鲜花和掌声,怎能有背水一战艰苦卓绝的开拓?

  茅台精神铸就茅台奇迹,这一对互为表里的核心要素,陪伴着国酒茅台国营60年来发展的整个历程。

  目标宏伟再踏征程

  今天,国酒茅台走过国营60年,同时迈进新世纪的第2个10年,再一次站在了新的发展路口——未来10年,茅台怎样?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长期落后的贵州,要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这个期许,对于贵州经济版图上的重镇茅台而言,意味着更大的压力与动力。

  国营之初,茅台酒的年产量不过百余吨。在上一个五年规划中,茅台的产能以每年2000吨的速度增加;按照“十二五”规划,每年将新增3000吨以上的产能,到2020年茅台酒的年产量,或将突破6万吨。

  “今天,贵州茅台集团的目标,是要成长为有世界影响的一流企业,真正实现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茅台集团党委书记陈敏如是说。

  这是60年前的先辈们绝不敢想的蓝图。但与60年前一样的,是那股已经浸入茅台人血脉的锲而不舍的劲头。

  一年前,贵州省工业大会召开,工业强省战略甫一问世,即广受关注。在迅疾而出的《贵州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白酒产业赫然在列。规划中,作为贵州名片产业的白酒产业至2015年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千亿元产业。

  作为贵州白酒领头雁、主力军的茅台集团,再次站到聚光灯下。

  2011年4月9日,在茅台历史上,注定要被写入重要的一页。

  这天,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率领包括5名省委常委在内的7名省领导齐聚仁怀,在茅台集团召开专题会议,中心议题是支持国酒茅台做大做强。会议提出要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努力做到“未来10年中国白酒看贵州”。

  对一家企业,来了如此庞大的领导阵容,在中国白酒业的发展史上,殊为罕见。如火豪情,铮铮之声,寄托着上至高层、下至寻常百姓的殷殷期待。

  茅台是贵州的,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茅台自身的发展有力地佐证工业化对区域对全局的巨大影响。茅台所在的仁怀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指数,不仅在遵义地区领先,在全省也名列前茅。用仁怀市委书记房国兴的话说,仁怀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百分之百地享受到国酒茅台发展带来的收益。

  茅台的成长壮大,带动当地数十万农民因种植高粱原料致富,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供应体系。工业反哺农业,推动社会经济飞跃式发展,茅台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放大到全省,工业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也显而易见。

  当地省报日前发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创近20年来同期最高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国排名第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5.9%和22.9%,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位次前移、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事实具备强大的说服力。

  茅台是一个品牌,也是一张名片。透过它,世界看到的是具有数千年历史底蕴的中国文化表达;透过它,世界看到的是崛起的中国民族工业对于发展的自信;透过它,世界感受到的是中国名牌转身国际化的强大磁场。

  翻开茅台的历史,我们知晓,茅台酒的全球视野,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即现端倪。国营之初,尽管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但出于为国家发展换取外汇的朴素心态,茅台即开始走向海外:1954年,茅台酒赴印尼及中国香港展出。1955年,茅台酒在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注册销售。1986年,茅台集团成为贵州省首家创汇50万美元企业,获得省政府表彰。

  2009年,茅台集团与全球最大干邑世家法国卡慕酒业集团在北京签订为期5年的海外营销战略协议。卡慕集团承诺,将茅台酒分销到全球25个销量最高的免税一半以上数量店面,以打造国际免税市场中国白酒第一品牌高端形象。此次签约是双方第二阶段的合作,2004年双方曾签订5年的合作业务。

  可以说,茅台国营60年间,由全球视野发展至海外战略,是随着发展底气不断增添的适时调整和形势发展需要所推动。

  正所谓顺势而为。

  在贵州工业强省热浪滚滚的激越旋律中,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绝不只是一句口号。

  我们看到,除了千年历史积淀,还有来自现实的强大依托。

  为促进茅台酒更好更快发展,贵州省启动了茅台镇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移民,数以万计的人迁离茅台,被安置到更适合居住和发展的仁怀市中心城区,为国酒茅台发展腾出宝贵的发展空间。步入今天的茅台酒厂厂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那个曾经让世界期待许久的东方第一酒镇,正徐徐掀起盖头,露出美丽容颜。

  沿着赤水河畔逶迤延绵的厂房和酒库,不仅是在无声地向这个世界展示国酒茅台的强大底气和依托,还在讲述关于国酒茅台的种种传奇故事。

  “多年积累让茅台具备了转身世界品牌的实力和底蕴。”茅台集团党委书记陈敏认为,近20年来,茅台的快速崛起证实茅台不仅是中国的茅台,也成为了世界的茅台。“因此,我们一定会牢记责任,为做大做强茅台作出积极贡献。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未来5年乃至10年我们所要经历的,必将是一段充满希望、充满压力的成长之路。”茅台集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表示,“我们的责任就是不断提升茅台的品牌价值,茅台做大做强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期望与国人的梦想,也是国酒人的决心和信心。”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