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前景明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9 03:31 来源: 经济日报11月中旬,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及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让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朗,也促使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走向更加务实。
多项措施助整车开拓市场
政策利好,对市场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有关专家指出,《通知》中首次将工作落实到试点政府的主要领导,建立责任制,并朝着“务实”的方向发展,解决了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知》主要着重于创造更好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氛围,要求试点城市积极研究针对新能源汽车落实免除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措施,并出台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扶持政策,广泛调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购买、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共有25个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其中北京、上海等5个试点城市已经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实行了重点补贴,最高金额可达12万元。此外,以北京为例,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型还可免除摇号限制。
记者了解到,比亚迪的E6先行者在深圳售价为36.98万元,同时各项政策补贴12万元,因此车主实际的购买价不含税费为24.98万元。随车还附送一个10万千瓦的充电柜,六小时以内就可完全充满电,充电柜可随车安装。
“为了增加吸引力,我们和南方电网合作推出0.249元/千瓦时的优惠充电价格。E6先行者百公里耗电19.5千瓦时,如果晚上充电,那么百公里花费为4.86元。燃油车若是以百公里耗油8升,每升7.5元计算,需要花费60元。比亚迪去年推出的E6出租车,虽然初期花费较高,但算下来一年大概可以节约使用费7.1万元,因此非常受欢迎。”比亚迪的工作人员还透露,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现在就开E6先行者上下班。
此外,《通知》还要求提升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品质,抓住试点有利时机,加快产品研发和技术改进,增强上下游配套能力,完善售后服务;努力提高产品水平和市场份额,尽快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业化和市场化;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体系,加强相关技术人员培训,合理布局服务网络,信守产品保修等售后服务承诺。
上下游产业链获机遇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相关的细分行业中,有专家认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行业将首先受益,在各自产业链深度和技术储备上拥有明显优势的龙头企业将获得先机。
对于下游的配套充电市场来说,《通知》要求制定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个人新能源汽车用户在其住宅小区停车位或工作场所停车位配套建设充电桩,该类充电桩与新能源车辆的配比不得低于1∶1;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提供充电设施建设服务;此外,在政府机关和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及社会公共停车场,适当设置专用停车位并配套充电桩;同时,城市要调配资源建设少而精且覆盖示范运行区域的快速充电网络。
据了解,国家电网将在27个省区市建75座充电站和6000多个充电桩;到2016年,将建立400座电动汽车充电站;2016年至2020年将建立1万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国家电网对充电站的建设也增强了市场对充电站市场后期走势的信心。
《通知》在废旧电池回收方面,也确立了规章制度,特别要求整车或电池租赁企业要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体系,落实动力电池回收责任,制定相关的回收服务承诺,建立相应的处理能力。这也将促进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逐渐成型。
锂电池市场前景并非坦途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关键核心环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电池发展的态势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目前来看,动力电池行业的市场前景并非坦途。
从股市的板块走势中,可以看出端倪。《通知》的发布,立即引起锂电池板块的上涨,但是事隔几天之后,板块却大幅调整,未能维持上涨的势头。业内专家表示,锂电池板块每一轮的股市上涨行情几乎都伴随着利好消息的出台。这些政策对锂电池板块形成的长期利好不可忽视,但锂电池目前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安全性是目前锂电池技术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续航里程和充电等也都普遍存在问题,总体而言,锂电池的产业化之路还很遥远。
在实际应用方面,稍微现实一点的是混合动力汽车,但距离纯电动的差距还很大。另外,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车能否顺利进入市场被消费者接纳,价格是很关键的问题,即使在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及维护成本仍高于常规能源汽车。
然而,尽管存在着技术不成熟、产业化道路漫长、盈利不佳等诸多问题,还是不断有公司进军锂电池行业。
“不少企业投身锂电池业务,无疑是看准了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了政策支持,未来新能源汽车一定会上量,就将会对锂电池产生巨大的需求。到那时企业能否掌握成熟的技术与充足产能将决定其在业内的地位。现在最主要就要看谁的技术先进,以及在不盈利的时候谁能撑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