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深化改革是理顺煤电矛盾的唯一出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9 06:1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火电企业连天叫亏声中,上网电价上调的预期渐浓。
据记者了解,国家有关部门近日开始组织地方相关部门及电力企业代表共同商议电价调整方案。市场普遍预计,此次上网电价调整幅度在每千瓦时2分左右,调整覆盖的地区较广,方案可能近期对外公布。
另据市场人士称,这次调整也将会沿袭先调上网电价再调销售电价的规律,不会“惊动”居民的用电价格。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网电价调整2分左右,对实体经济影响有限,却能使目前“连连叫亏”的火电发电企业有扭亏为盈的可能。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此时方调整上网电价与CPI的下降存在一定的关联;此外,保护发电企业的积极性,保证冬季用电供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毕竟,一想起往年寒冷冬日的电荒,还是不由得让人打个冷战,电价上涨似乎是“逼不得已而为之”的。
10月份CPI数据大幅下降至5.5,达到今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表面上通胀形势趋于缓和,可近三个月CPI的持续走低,其重要原因不过在于食品价格的回落,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从一个月前的13.4%下降至11.9%。我们应当看到,农产品价格在CPI统计中所占权重较高,而社保体系,如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消费都没有引入倒CPI统计中。虽然此次电价调整有可能不会“惊动”居民用电,但是这种局面恐怕也是难以持久的。而且,电价调涨也必然会传导到工业品上面,普通居民的消费支出也难免要受到影响。
此外,从生产企业方面看,电价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当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比较严峻,宏观上还是总体紧迫。电价的调整无疑会加重生产成本,造成企业更大的困难,2分钱的微小调整幅度预期也表明政策顾虑重重。
2011年,全国缺电形势比较严重,煤价步步飙升,造成了紧张的电煤供求格局。据电监会发布的信息,截至10月下旬,全国日缺煤停机容量最大达到近1600万千瓦,云南、贵州、四川、湖南、重庆等省发电企业电煤库存平均可用天数已下降至警戒线7天以下。针对愈发紧张的电力形势,许多专家呼吁尽快实施市场化价格改革,理顺以煤炭、电力和水价等为核心的能源价格“双轨制”。这一步迟早是要做的,毕竟单纯的价格调整不是解决煤电价格矛盾的出路和根本办法。
“电荒”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当然关键在价格,症结在于扭曲的电价运行机制。我们当前实施的是“一头放开、一头封死”的电管体制,一方面是“市场煤”,另一方面是“计划电”,政府撒开“煤价”运作的缰绳,却把电价管死,无疑把自己置于两难境地,行政手段调控也往往是能力有限,缚手缚脚。
事实上,现有产供电体制也存在不少矛盾。上游煤炭市场竞争相对充分,而电力的下游市场处于高度垄断状态。供电部门“一栋高楼、两套体制”,既是名义上的企业,又具有政府电业管理职能,便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电力生产企业严重亏损,而供电系统却是“盆盈钵满”,高楼起得是直冲云霄,两头福利对比也是“天上人间”的差异。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马涛曾撰文指出,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能源领域形成了一种有别于横向价格双轨制(或“产品价格双轨制”)的纵向价格双轨制(或称“生产过程价格双轨制”)。马涛认为,纵向价格双轨制是引起“电荒”问题的矛盾之源,而要破解必须是以纵向思路解决纵向问题。
马涛提出, 放开煤价,管死电价,违背市场规律。如果煤炭价格必须反映能源稀缺和环境成本,电价也必须同步反映。从长远看,走彻底的煤电市场化改革道路是解决煤电价格矛盾的唯一和根本出路。
因此,要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在坚持放开煤价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形成竞价上网的定价机制,并实行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的市场联动,将发电市场和终端用户紧密连接起来,让电力用户体会和感受到发电市场甚至是煤炭市场的波动变化,让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及资源的稀缺程度。这种“稳定一头、加快改革一头”的纵向思路是正确解决纵向问题的对症之方。
看来,仅仅以单纯行政手段调整电价,意图解决煤电难题,而缺乏与之相对应的市场化改革和体制机制调整,无异于“前门送狼,后门迎虎”,问题仍在,症结犹存。要知道,这些矛盾终究是要由老百姓来买单的,对我国的经济运行和长远发展也是相当不利的。(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