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市公司增发另辟蹊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04:03 来源: 信息时报

  

上市公司增发另辟蹊径

  市场出现融资环境恶劣与融资需求扩大矛盾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徐岚

  8月以来二级市场的弱势盘整局面没能抑制住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强烈愿望,月均发布增发预案35份,相比今年前7个月24份规模陡增了近二分之一。然而与上市公司再融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增发计划完成情况却跌入了谷底,A股市场融资环境恶劣与融资需求的矛盾日益扩大。

  为确保增发的顺利进行,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发挥了“表率”作用,8月以来其计划参与的增发预案占到总量的半数以上,承诺认购额下限高达540多亿元。原本在市场上少见的大股东现金全额认购以及“约定式”定增模式接连出现,弱市增发几乎变成了内部人“买单”的游戏。

  上市公司增发大股东主动买“套”

  一口气耗资160亿巨资,怎么想都应该是笔稳赚不赔或潜力巨大的买卖,然而,这笔巨资买卖的“性价比”,竟然是用每股4.28元去购买一只现价仅为3.64元(昨日收盘价)的股票!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发生在河北钢铁大股东邯郸钢铁集团身上,而结果就是邯郸钢铁集团当即出现超过19亿元的浮亏。

  1月24日,河北钢铁公告称,公司的公开增发已经完成,本次发行数量为37.42亿股,募集资金总量为160.15亿元。据披露,公司第二大股东邯郸钢铁集团申购累计总量超过37亿股。这也就意味着,邯郸钢铁集团包揽增发的比例达到了98.88%,耗资近160亿元。也就是说,本次增发几乎成为河北钢铁自导自演的一场“独角戏”,而公司大股东则是倾囊相助从一级市场高价主动“买套”。

  事实上,在近期疲弱的市场环境中,为确保增发的顺利进行,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及其关联方都发挥了“表率”作用,在大股东的倾囊相助之下,上市公司的增发计划几乎变成了一场场“自弹自唱”的戏码。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8月以来,两市共有125家上市公司发布增发预案等待实施,除昆明制药和格力电器发布的是公开增发预案外,其余123家公司均为定向增发。其中,有68家公司的增发得到大股东及其关联方的“捧场”,占到增发预案总量的51.52%。值得一提的是,大股东的参与绝对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意思一下而已,除了山西三维、东方宾馆等极个别公司的大股东选择以资产形式认购之外,绝大多数大股东均选择以真金白银来力挺。这68家公司增发预案计划募集资金总额为997亿元,其中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承诺认购额下限就已高达542亿元,占比高达54.36%,护航意味非常明显。

  而在这些得到大股东鼎力相助的增发方案中,原本市场上极为少见的大股东现金全额认购行为在近几个月间也频频出现。8月17日,中国平安宣布以不超过200亿人民币的现金认购深发展定向增发不少于8.92亿股;此外,包括芜湖港、锦龙股份、华北制药在内的6家公司的增发计划,也均是由大股东全额包揽。

  急于完成融资定向增发频现

  在本轮增发潮中,大股东的积极参与无疑是一大看点,与此同时,增发股被早早预定,“约定下家式”的定向增发融资模式频频出现,也颇为吸引市场眼球。

  本月7日,亚宝药业在抛出增发预案的同时,增发股就被一“抢”而空。从公告来看,亚宝药业此次增发的价格为6.11元/股,募集资金4.7亿元,而与增发预案一同面世的还有认购此次增发股的认购名单,除控股股东山西亚宝投资有限公司认购了4204.8万股、董事长任武贤认购200万股之外,其他3300万股被江苏瑞华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达华智能和陕西金钧源实业有限公司瓜分。在预案阶段增发股就被早早“预定”,这在A股市场上并不多见。据记者梳理,今年以来披露的定向增发预案中,上市公司在增发预案发布的同时锁定了认购方的仅有6例,且集中于8月底之后。

  分析人士表示,事先约定的确是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一种特殊模式,但由于公司希望以发行较少的股份来换取最多的资金,因此相较于底价认购的“约定式”增发,更倾向于通过竞价模式实行增发。不过提前约定也有其优点,从公司角度看,再融资的实施周期将大为缩短,定增方案获证监会核准后,公司将向认购方发出认股款缴纳通知,认购方一般在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缴清款项;而按照竞价发行模式,方案获批后的6个月时间里,还要经过询价程序确定发行价格和对象,一旦股市低迷定向增发随时可能夭折。因此,一般采用事先确定发行对象的方式实施增发的,往往都是因为市场低迷担心增发流产,亦或是急需资金无法慢慢等待的公司。

  定增公司值得投资者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为保证增发方案得以实施,一些大股东不仅抛出了大量利好,甚至对自身参与认购提出了更苛刻的条件。例如在宏源证券70亿元的增发方案中,其控股股东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承诺以15~30亿元现金认购,并自愿锁定60个月的限售期。而在冠豪高新定向增发申请刚刚获批之后,包括大股东、二股东在内的公司五大股东一致承诺,18个月内不以低于10.99元/股的价格转让其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

  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所以如此,唯一的原因就是在增发期间确保不出现任何问题从而导致再融资泡汤。毕竟,在目前的市场中,要顺利“圈钱”已经太不容易。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仅有6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定增方案,融资金额总计65.12亿元,分别环比下降了57.1%和77.4%。而期间却有39家上市公司宣布了定增预案,预计融资金额632.4亿元,分别环比了上升34.5%和25.44%。投中集团表示,目前A股市场存在着与融资环境恶劣与融资需求扩大的矛盾,市况低迷不但让中小投资者资产缩水,也令机构投资者对后市判断出现分化,虽然定增股份价格较二级市场存在折扣,但一定时间内的禁售限制,使其在前景不明的市场环境下的吸引力相对减弱。

  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特殊的增发形势或许也意味着一定的机会。分析人士表示,抛开大股东“护犊”不谈,上下游客户或关联方愿意早早认领增发股,并不惜以延长限售期为代价,也从侧面说明了对公司内在价值的认可。而目前这些公司的市场表现也印证了这一判断,除招商轮船股价略低于增发价外,其余几家“约定式”增发公司,其最新股价都已经在增发价格之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