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让世界了解中国制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08:0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苏长和

  中国正在探索并实践一条史无先例的和平发展道路,与这条道路自洽的制度体系也在渐进而成,并已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等。

  但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要说国外老百姓不太了解,即便是我接触的许多专门研究中国政治和外交的国外学者也不甚了了。西方主流媒体向来认为它们的制度才是全世界最好的,当然不会对其老百姓来讲中国制度;西方的主流社会科学也是有强烈价值导向的,根深蒂固地要将中国纳入它们的概念体系来解释,成为被其解释的对象。因此,不管在我们的公共外交还是人文交流中,很有必要主动自觉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重点,理直气壮地对外进行宣讲,敢于对外界讲解中国的制度。

  首先,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进供留学生使用的政治教材中,让外国人学会用中国的制度概念来研究中国政治和外交,而不是简单套用三权分立、竞争性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私有产权制度等西方制度运行逻辑来研究中国政治与外交。我所碰见的一些外国学生和学者也希望有这样的中国制度教材体系帮助他们从中国本身出发来了解和研究中国。在对外交流中,将这类教材翻译成外文固然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与国家的汉语语言战略结合起来,用凝练、准确、通俗的汉语来撰写,对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学人起到语言学习和知识习得两全的效果。

  第二,国际学术交流中要敢于讲自己制度的特点、优点甚至制度的比较优势。例如,中国经济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但中国制度的比较优势功不可没。现在有的经济学观点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果完全归结为 “自由市场经济”,而忽视中国的政治制度因素,这是片面的;也有观点将发展中由于机制不善导致的问题上升为制度问题,对诸如此类偷梁换柱的叙事方式,在中外学术交流中是要作辨别的。

  第三,公共外交中要学会将抽象的中国制度融化到小故事中,介绍给外国听众。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科学民主决策的范例,其制定经过了调查研究、起草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审议完善四个阶段,据统计,纲要自启动到正式颁布,先后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800余次,直接参与调研、座谈、讨论的海内外专家和各方人士有3.5万余人次。在文本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期间,起草组先后召开各类会议近300次,进行了40多轮大的修改,前后修改400多处,社会各界提出460多万条建议。这是科学民主决策的生动体现。类似的中国民主的细节很多,值得用心整理,对外宣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独立自洽的制度体系。21世纪是多样文明共同发展、交相辉映的世纪,各种文明都在探寻自身面临的复杂问题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解决之道。中国的制度也在处理这类问题中不断自我改进和完善,作为人类如此庞大人口群体政治实践的结晶,中国的制度值得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去了解和理解。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