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馆风波引爆英伊"百年仇恨"(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1 14:3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11月29日,伊朗学生在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英国驻伊朗大使馆外抗议。伊朗首都德黑兰数千名高校学生和群众29日下午在英国驻伊朗大使馆门前举行示威活动,抗议英国政府近期对伊朗采取单边制裁措施。新华社发(艾哈迈德 哈拉比萨兹摄)
“去死吧,英格兰!”当喊着这样口号的伊朗青年11月29日冲进英国驻伊朗大使馆,西方媒体认定英伊关系已被拽到“数十年来的极冰点”。自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以来,西方大国已经30多年没有如此近距离感受伊朗年轻人的怒火。感觉吃了大亏的英国媒体11月30日指责伊朗官方在背后操纵,然后竖起耳朵等着听唐宁街宣布 “如何报复”。不想伊朗议长拉里贾尼却先举起隔空对骂的麦克风,不仅要求英国反省仇伊政策,还批评此前谴责砸馆事件的安理会“草率鲁莽”。英国《卫报》说,一次违背外交原则的抗议后双方长久运气,这是“盎格鲁一伊朗”对抗的老套路,砸馆事件很像是伊朗人百年仇英情绪的集中爆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些西方媒体在答题栏上悄悄填上“战争”,最耸动的说法是,这一仗将决定是波斯文明被永久毁灭,还是以色列入做了千年的安全家园梦被永远终结。
英伊相互交换“威胁”
“撕毁英国国旗、搬走皇室徽章、砸毁使馆玻璃、玷污女王画像”,伊朗示威青年11月29日冲进英国使馆后展现的愤怒第二天同时出现在英伊两国媒体上。对于这一被称为“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以来最严重外交违约”的事件,两国媒体立场针锋相对。
多家伊朗媒体在头版位置为砸馆事件叫好,日报《Mellat-e Ma》在头版使用了这样的大标题: “英国使馆不到5 分钟就被占领”。《德黑兰时报》说,来自德黑兰多所大学的学生展现出了他们对英国仇伊政策的怒火,由于英国近日带头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已于11月28日通过法案,将与英国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这符合伊朗的全民需求”。伊朗法尔斯通讯社说,砸馆事件平息后,示威学生发表声明要求政府与英国断交。该报道联想到“占领华尔街”运动,将砸馆事件称为“占领英国使馆运动”。
“这些所谓的学生实际上是拿着伊朗政府许可证行凶”,这是英国《泰晤 ±报》11月30日的观点。当日在多家英国媒体的报道中, “学生”一词都被打上引号。《卫报》说,这些学生中很多人是准军事组织“巴斯基民兵”成员,还有人手持写有伊朗“圣城旅”指挥官名字的标语,该组织专为伊朗革命卫队执行海外行动。《卫报》称,虽然伊朗外交部对事件表示遗憾,伊朗政府也派警察平息了事态,但警方一度有应付差事的嫌疑。文章说, “事件也许非伊朗政府行为,但肯定是官方行为,伊朗保守派议会、司法机关和宗教最高领导人都可能在幕后操纵”。《每日电讯报》则说,英伊关系降低到数十年来的极冰点。
“德黑兰将面临严重后果”,英国首相卡梅伦11月30日在议会讲话时把他头一天对伊朗的警告重复了一遍。卡梅伦说,伊朗政府未能保护英国外交人员和财产,这是“耻辱”,英方将在未来几天考虑对此采取何种举措。英国外交大臣黑格昨天宣布关闭英国驻伊朗大使馆,但他否认这代表与伊朗正式断交。此前一天,黑格曾表示, “显然,伊朗将面临其他更进一步的严重后果”。
“天哪,严重后果?黑格的话只会让人想起李尔王的咆哮:我要报仇,要让世界惊恐,虽然我还不知道怎么做到”。英国《每日邮报》用这番话讽刺黑格“在与伊朗30年的秘密战争中只敢挥挥自己小小的拳头”。文章列举近年来德黑兰几大罪状,如其生产的路边炸弹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炸死了英国士兵,在2007年抓了10几名英国水兵,纵容黎巴嫩真主党袭击以色列,以及稳步研发核武器,而面对这一切,英国却只给了伊朗“零结果”。
“英国别想利用此次砸馆事件”,伊朗议长拉里贾尼11月30日赶在卡梅伦之前发出这一警告。伊朗“学生通讯社”援引他的话说,伊朗学生冲进使馆是出于对英国殖民主义行径的愤怒,安理会谴责这一事件的做法是“草率的”。此前拉里贾尼曾警告说,给外交关系降级只是伊朗为反击英国的初级选择,未来更严重的选择还有很多。
(责任编辑:刘阳禾)
图表:英国首相说伊朗将为英使馆遇袭承担“严重后果” 新华社记者 肖潇 编制
砸馆揪出“百年恩怨”
为什么遭受冲击的是英国?《纽约时报》的解释是,伊朗最痛恨3个国家:以色列、美国和英国,但三者中仅英国在德黑兰有外交机构,自然首当其冲。但文章认为,砸馆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伊朗人认定“过去150年德黑兰发生的所有坏事背后都有英国操纵”,对英国的仇恨已深入伊朗人的灵魂。
“为历史报仇”,美国《时代》周刊称,这才是伊朗青年砸馆的初衷。文章说,伊朗有一本非常受欢迎的小说,叫《我的叔叔拿破仑》,小说反映的正是德黑兰人将英国视为一切坏事幕后黑手的文化。小说中一句“这是斗鸡眼的英国人干的”已成为流行语,而在伊朗政坛,你想给别人最恶毒的攻击就骂他是“丘吉尔”。
“伊朗人对盎格鲁一波斯对抗史了解得比英国人还多,这真是怪异的讽刺”。这是英国《独立报》昨天的评语。也许是想给读者补补历史知识,当天多家英国主流媒体都用大篇幅讲述英伊的恩怨史。被提到最多的例子是: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就开始与沙皇俄国争夺波斯;1953 年英国与美国合谋推翻了伊朗左翼首相摩萨台,原因是他推行石+油公司国有化; 1987年,由于英国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拉克,英国驻伊朗代办曾被革命卫队绑架殴打;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还曾发布追杀令,想要一名英国作家的命。双方最新的恩怨是,2010年11月29日,一名伊朗核科学家遭人暗杀,德黑兰认定是英国情报部门协助以色列所为,伊朗青年冲击使馆前的集会也是为了纪念这位“烈士”。
德国《世界报》说,把英国与伊朗这对“宿敌”放在一起,总会有精彩的故事。英国《卫报》则说,在英伊充满麻烦的历史中,英国驻德黑兰使馆总是最耀眼的剧场,事实上,这栋建筑还是1943年美英苏“三巨头”德黑兰会议的会址—历任英国大使都很享受对来宾炫耀这段历史。文章还总结出盎格鲁一伊朗危机的固定模式:一场极不外交的抗议,加上两国政府长时间的运气。
砸馆事件告诉我们什么?美国福克斯新闻的回答是,“它告诉我们,虽然伊朗领导人嘴上总说不怕制裁,但现实的反应说明他们对制裁其实非常敏感”。法国电视一台说,挪威也已宣布关闭驻伊朗使馆,德国宣布召回驻伊朗大使,砸馆事件有可能让伊朗进一步陷入孤立。
(责任编辑:刘阳禾)
谁的梦想会先破碎?
每当伊朗问题有风吹草动,一些心急的西方媒体就会将“战争”塞进解决危机的方案筐。英国《每日邮报》昨天也做了类似联想。文章说: “西方显然已置身于伊朗发动的战争中,这场战争已持续30 年,但匪夷所思的是,英国和西方一直拒绝还击,拒绝承认事实:面对伊朗,西方从未有战争与和平的选择,向来只有早开战或晚开战的选择,前者意味着伊朗还很弱,西方的机会还很多;后者意味着伊朗强大了,甚至可能拥核,结果会可怕得多”。
“美国正与伊朗进行低层级战争,但我们没有做好发动更大规模战争的准备。” 持此观点的美国《旗帜周刊》说,伊朗 “学生”洗劫英国使馆;圣城军雇墨西哥毒贩暗杀沙特大使:伊朗核设施的计算机遭到网络袭击;德黑兰附近一处军事基地发生神秘爆炸。也许只有上帝才能把这些事串在一起,但类似事件却在急剧增加。与此同时,在邛可拉伯之春”背景下,德黑兰和华盛顿的自我感觉都挺良好,双方都可能按照既定路线走下去,美国因此将很快面临制定对伊朗策略的最后机会。
“英国对伊朗的回应应该是克制的”,英国《卫报》社论这样说。文章称,英国应该放弃在德黑兰的使馆,但五大国加德国与伊朗的核谈判需要继续下去。英国不能指望靠制裁压服伊朗,只要中国还准备购买它的石油,制裁就不会有效。
“未来几个月,伊朗战争的战鼓必然擂得很响”。美国《赫芬顿邮报》说,这是因为明年3月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将召开政策大会。该组织在美国影响太大,以至于任何一个想进国会的候选人必须填写它发来的有关对伊朗和巴勒斯坦问题的问卷,如果不填或填上“错误答案”都将意味着麻烦。文章说,在该组织看来,伊朗发展核武器是为完成希特勒未竟的事业,而阻止“伊朗大屠杀”也就成了对伊发动战争的道德理由。但在经过伊拉克战争这一美国历史上最大外交灾难后,美国没理由再对面积是伊拉克4倍的伊朗开战。以总理内塔尼亚胡称,伊朗对以发动核袭击意味着“波斯文明将被永远毁灭”,但若战争真打响,以色列人做了1900 年的安全家园梦也将被永远终结。
(责任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