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对决将何去何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2 07:2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叙利亚危机加剧之际,伊朗与美英等西方国家之间的斗争呈现出危险的螺旋上升之势,英国冲在制裁伊朗第一线,行为最高调。

  “为历史报仇”,美国《时代》周刊称,在伊朗核物理学家沙阿里亚里遭遇暗杀1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伊朗青年冲砸英国驻伊朗大使馆事件的初衷。

  围绕着中东地缘政治,双方展开激烈博弈。一方面,伊朗在核问题上立场坚定,西方国家则因伊朗核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日益不安,施压和制裁措施逐渐加码;另一方面,从利比亚到叙利亚,中东地区形势的剧烈动荡使得伊朗的安全环境趋于恶化,西方挟利比亚战争的胜利的气势,对伊动武的声音喧嚣尘上。

  

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对决将何去何从?

  英国外交大臣黑格11月30日说,英国要求所有伊朗驻英外交官离境并决定立即关闭伊朗驻伦敦使馆,但这一决定并非终止两国外交关系。

  黑格30日在英国议会下院发表讲话说,英国已要求所有伊朗外交官在48小时内离开英国,并立即关闭伊朗驻英使馆。

  但他同时强调,这一决定并非完全终止两国外交关系,而是将“对伊关系降至维持外交关系的最低水平”。

  伊朗议长拉里贾尼30日说,伊朗示威者29日冲击英国使馆的举动代表了伊朗民众的“普遍情绪”。

  拉里贾尼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英国政府过去的做法激怒了伊朗人,如果英国政府继续实施敌视伊朗的政策,伊朗会“以牙还牙”。他说,伊朗示威者的愤怒源于英国数十年来对伊朗的“不当行为”。

  中国外交部:望有关国家在伊朗"闯馆事件"后避免激化矛盾

  (责任编辑:林秀敏)

  

  ====== “百年仇恨” ======

  

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对决将何去何从?

  “去死吧,英格兰!”当喊着这样口号的伊朗青年11月29日冲进英国驻伊朗大使馆,西方媒体认定英伊关系已被拽到“数十年来的极冰点”。自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以来,西方大国已经30多年没有如此近距离感受伊朗年轻人的怒火。感觉吃了大亏的英国媒体11月30日指责伊朗官方在背后操纵,然后竖起耳朵等着听唐宁街宣布 “如何报复”。不想伊朗议长拉里贾尼却先举起隔空对骂的麦克风,不仅要求英国反省仇伊政策,还批评此前谴责砸馆事件的安理会“草率鲁莽”。英国《卫报》说,一次违背外交原则的抗议后双方长久运气,这是“盎格鲁一伊朗”对抗的老套路,砸馆事件很像是伊朗人百年仇英情绪的集中爆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些西方媒体在答题栏上悄悄填上“战争”,最耸动的说法是,这一仗将决定是波斯文明被永久毁灭,还是以色列入做了千年的安全家园梦被永远终结。

  为什么遭受冲击的是英国?《纽约时报》的解释是,伊朗最痛恨3个国家:以色列、美国和英国,但三者中仅英国在德黑兰有外交机构,自然首当其冲。但文章认为,砸馆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伊朗人认定“过去150年德黑兰发生的所有坏事背后都有英国操纵”,对英国的仇恨已深入伊朗人的灵魂。

  德黑兰政治分析人士阿拉什 扎黑迪说,应该看到的是,伊朗降低与英国外交关系级别,是在英国做出了一系列对伊不友好的姿态之后,特别是近来英国决定切断与伊朗的所有金融联系之后。扎黑迪认为,由于历史原因,伊朗人从未真正对英国产生过信任。伊朗人有很深的仇英心态,因为英国对伊朗的殖民“图谋”可以追溯到200年前。伊朗政府指责英国参与煽动了2009年伊朗总统选举后的骚乱。

  就在伊朗大学生示威者冲击英使馆前一天,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其讲话中把英国形容为西方帝国主义傲慢的代表。美国斯坦福大学中东问题研究教授阿巴斯 米拉尼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在伊朗人看来,“过去150年的历史中,每一次伊朗的重大事件背后总有一只‘英国的手’”。

  1989年3月7日 为抗议英国作家萨曼 拉什迪出版的小说,伊朗与英国断交。

  1990年9月 伊朗和英国部分恢复外交关系。

  1994年4月28日 英国指认伊朗和爱尔兰共和军存在联系,同年6月,两国互逐外交官,外交关系降级。

  1999年5月 英国和伊朗外交关系恢复为大使级。

  2009年6月 因怀疑伊朗研制核武器,英国冻结价值约10亿英镑的伊朗资产。

  2011年11月21日 英国宣布对伊朗实行金融制裁,要求所有英国金融机构停止与伊朗商业往来。

  2011年11月 伊朗通过法案,降级与英国的外交关系,驱逐英国大使。

  (责任编辑:林秀敏)

  

  

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对决将何去何从?

  

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对决将何去何从?

  磨刀霍霍,美国为什么一定要打伊朗?

  战略与历史,是一对与战争休戚与共的孪生兄弟。所不同的是,历史记录战争,而战略,则通过历史对未来的战争进行预判。2007年以来,美国与伊朗的关系,一直是国际战略格局中重中之重的关注点。这两个一度“如胶似漆”的国家,何以剑拔弩张?文明的冲突、石油的利益,是什么让它们濒于战争的边缘?……

  疑惑,永远是认知的开始。本文将为您拨开弥漫在美伊关系前的历史迷雾。

  ■美伊恩怨三十载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美伊两国关系恶化。同年11月,激进的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使馆,扣留数十名美国人质达444天。

  1980年,美国政府宣布同伊朗断交。

  2001年“9 11”事件后,美国对伊政策日趋强硬。布什政府把伊朗列入“邪恶轴心”,并把其看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宗教极端思想扩散的重要源头。

  伊朗近现代史中,充斥着一系列问号,而它们的指向都是美国。二战期间,伊朗是为英国、苏联所控制,何以在二战后迅速倒向美国?而向来自诩“民主卫士”的美国,又何以长期全力支持专制的巴列维王朝?

  伊朗古称“波斯”,是个有5000年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因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处,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亚历山大的远征军、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的蒙古铁骑,都曾踏遍这片土地。近代,沙皇俄国与英国又对波斯相争不下,双方各划势力范围后,勉强维持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政权。进入20世纪后,当地发现了世界罕见的大油田,更引来列强的觊觎。

  二战前,由于苏联撤回了沙俄时期抢占的伊朗殖民地,英国一举控制了那里的石油开采,纳粹德国也趁机向伊朗派出大量专家和谍报人员,并得到当时巴列维政府的器重。二战伊始,伊朗因不想卷入战争而宣布中立,但各列强都不想放过这块战略要地。

  (责任编辑:林秀敏)

  

  ====== 伊核问题博弈 ======

  

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对决将何去何从?

  英国政府21日宣布了针对伊朗的新经济制裁措施,要求英国各金融机构切断与伊朗各银行的金融联系。英国财政大臣乔治 奥斯本称,此举是因为有证据表明,伊朗的银行支持该国的核武器计划。

  英国财政部在一份声明中称,伊朗的银行业在为该国核武器和弹道导弹计划提供金融支持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切断英国金融机构与伊朗各银行的联系,是为了避免英国被对方利用。

  美国总统奥巴马21日签署总统令,下令对伊朗重要的石化产品行业实施制裁,同时扩大对伊朗油气行业的制裁。

  奥巴马发表声明说,伊朗自己选择了这条在国际上陷入孤立的道路,“只要伊朗继续选择这条危险的道路,美国就将继续通过与我们的伙伴协作或独自采取行动,对伊朗政权实行孤立并施加更大压力”。

  美国政府同时发出警告说,与伊朗银行业从事交易的政府或金融机构均面临威胁。美国政府发出这样的警告尚属首次。美国同日还把伊朗列为“洗钱主要关注国之一”。

  “受到制裁者总会有损失,比如贸易成本增加、资金转账更加困难等,”伊朗贸易和工业部长迈赫迪 加赞法里说。

  “我们将经历艰难时刻……但艰难离绝地还有一段距离,”他当天在德黑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告诉媒体记者。

  他说,伊朗应对制裁措施的策略也将越来越“聪明”,政府依然能够找到办法“管理国家”。

  俄罗斯外交部22日说,“不接受”美国、英国和加拿大进一步制裁伊朗,这类举动无助于谈判。

  外交部发表声明:“俄方认为,这类措施不可接受,违反国际法,致使与伊朗的建设性对话努力严重复杂化。”

  声明说,加大制裁压力“无助于增强伊朗的谈判意愿”,“早已超出”围绕伊朗核计划所作的各项决定。

  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2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方一向反对对伊朗的单边制裁,更不赞成扩大这种制裁。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日前宣布了新的对伊朗单边制裁措施。对此,刘为民表示,中方认为施压、制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伊朗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严重化,加剧对抗,也不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

  (责任编辑:林秀敏)

  

  ====== 对伊动武?======

  

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对决将何去何从?

  伊朗海军司令萨亚里在11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伊朗海军将在近期举行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地点位于阿曼海以及印度洋北部海域。

  据伊朗《德黑兰时报》27日消息,萨亚里称,伊朗海军的此次演习代号“Velayat 90”,其演习地区的广泛性、军事装备以及战术均将与以往有所不同。这次演习将展示伊朗的防御能力和海军的震慑力。

  他还介绍说,伊朗海军计划为参演的军舰装备“最先进的武器”,以提升它们的战斗力。此外,他还说道,伊朗海军将在11月28日接收3艘国产“加迪尔”级潜艇。

  美国国防部长利昂 帕内塔18日说,对伊朗动武或将招致“意外后果”,包括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现阶段,应对伊朗核项目的最有效措施依然是外交施压和施加制裁。

  帕内塔强调,美方认为,对伊朗动武需要提前考虑三点:军事打击可能最多迫使伊朗核项目进展推迟一两年;当前驻扎在

  1.设法降低民众对现政权的拥护程度,使民众怀疑政府的合法性。

  2.大力支持伊朗国内民主势力,为他们提供政治、经济、情报支持。

  3.避免军事威胁,当一个国家面对外国军事威胁时,民众将一致对外。

  4.平等对待伊朗公民,让他们享受到美国所给予的“尊重”。

  5.避免任何渠道向伊朗出售武器,领导者可能利用这些武器镇压民众。

  6.禁止向伊朗政府及其银行提供任何贷款。

  7.监督那些与伊朗有密切往来的企业,使其业务公开,避免秘密交易。

  8.严厉打击国际毒品交易,毒品出口为伊朗政府带来巨额收入。

  (责任编辑:林秀敏)

  

  ====== 围绕叙利亚问题的博弈 ======

  

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对决将何去何从?

  有媒体评论说,如果能推翻叙利亚政权,那么伊朗这张多米诺骨牌也会倒下。21 日,美英加等国发动了新一轮对伊朗制裁,它们在制裁宣言中用“规模前所未有”、“中断一切经济联系”等定语说明决心。

  叙利亚当下的情景,让人想到此前的利比亚。正如俄罗斯中东和以色列研究所所长叶夫根尼 萨塔诺夫斯基所说,(叙利亚成为下一个利比亚)所需的一切都已准备就绪。美国《华盛顿邮报》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叙利亚可能给中东带来“末日场景”。

  结合这段时间美国等西方国家频频向“难啃的硬骨头”伊朗施压,有分析称,不排除美国借佯攻伊朗之机,对叙利亚来个“回马枪”。

  伊朗在短期内的外交重点还是叙利亚问题,要让事件对自己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的限度。“叙利亚是目前中东的敏感神经中枢,牵扯很多双边和多边关系,这次事件也是因为伊朗民众觉得西方对叙利亚的态度是冲着自己来的。虽然伊朗面临的国际环境越来越恶劣,但下一步更应该关注它在叙利亚问题上的表态,冲突爆发后会不会卷入其中。”余国庆告诉记者。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德刚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目前叙利亚的局势变化很快,势必影响伊朗和西方的关系,但还不至于有军事冲突发生。而伊朗和西方的对决,第一波就体现在叙利亚。

  “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顾不上伊朗,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叙利亚,因为推翻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就相当于砍断了伊朗的手臂,叙利亚是伊朗前面的一块多米诺骨牌。而现在伊朗在叙利亚问题上持观望态度,其表态更多是外交辞令。只要不涉及伊朗的核心利益,伊朗还是会保持冷静,尽量不走到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对立面上。”孙德刚说。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