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价值派被逼出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3 01:2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黄婷
回忆起最早转战香港市场的时候,新同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迅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财商》,那个时候在香港参加股东大会,经常碰到许多内地的同行,这些人包括赵丹阳、林园、李驰等等。
“大家不约而同地跑到香港市场去了,核心就是两个字,香港的股票‘便宜’。”刘迅说。
刘迅:投资港股“脱胎换骨”
刘迅是内地最早一批私募人士之一,早在1991年,清华大学毕业的刘迅就开始负责长城财务公司深圳营业部的筹备工作,他的股市生涯从此开始。1998年,刘迅与几位同学成立了新同方投资公司。
但到了2002年,刘迅开始觉得A股市场很难找到持续赚钱的机会。“当时A股还没有全流通,虽然已经有相应的传闻,但是什么时候实施还不清楚,与此同时,A股的估值却非常高,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与估值完全不相匹配。”刘迅说。
随后,他与同事开始寻找其他机会。“先是尝试B股,觉得B股比A股便宜。之后就果断跑到香港,结果发现,港股更具备估值优势。”刘迅说,当时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而也正是香港的这段投资经历,让他的投资“脱胎换骨”。
2003年,刘迅开始转战港股,但他很快发现,A股的一些操作思维和手法,在香港这个国际化的市场,似乎失灵了。
“一开始也吃了点亏。”刘迅说,A股都有“炒新股”的习惯,要“中签”还不那么容易。但是到香港,发现新股简直就是送上门的,于是一开始很兴奋地认购了一批新股。但港股与A股的形态完全不一样,刘迅最早买的新股涨少跌多。
这些亏损的经验让刘迅与他的团队开始认真学习港股市场。“我们当时就发现,港股有很多跌破净资产的股票,很多股票相当于净资产打了7折,在A股这些就是投资机会啊。”刘迅说,但他们这回没有莽撞投资,而是开始与香港的投资机构交流,这才发现,低于净资产的股票在港股市场并不稀奇。
“这与港股市场70%的资本都是海外资本有关系。”刘迅说,随后他们扎扎实实地把香港这个以国际资本为主的成熟市场的估值体系系统地“摸”了一遍,了解了港股的波动规律,而在与香港市场磨合的过程中,他也惊喜地发现,自己早期阅读的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在A股无法着手,但是在港股却拥有广阔的应用天地。
“我们开始用价值投资的方法去寻找投资标的。”刘迅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发现,作为拥有内地背景的投资者,他最大的优势是对一些中小市值的内地企业的了解。
譬如,刘迅当时较早介入了同仁堂科技(08069.HK)、紫金矿业(02899.HK)等一系列后来大幅走牛的中资股。
说起同仁堂科技,刘迅至今仍印象深刻。“最早的时候,那些海外研究员和基金经理都不知道六味地黄丸为何物,不看好,我解释道,就是类似国外的维生素吧。”刘迅说,后来同仁堂科技公布的业绩都非常好,海外研究机构才开始陆续发表推荐报告。
再者,作为内地投资者,刘迅觉得,投资内地企业,存在与公司管理层沟通的便利。
投资港股几年,让刘迅的投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在A股一年的换手率至少也是4~5倍,现在不到1倍。”刘迅说。
2005年,看到A股成为全球低估的洼地,刘迅带着在香港成功的经验杀回A股,并先后发行了3只阳光私募产品。
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中,刘迅又逆势成立了旗下首只中国海外基金新同方动力基金,再度将视线投向海外,而这回,他看到的,不仅是港股的机会,还包括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截至10月31日,新同方动力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为0.95%,在全球市场走熊的背景之下,仍然取得了正收益,跑赢大市,在私募排排网统计的23只中国海外基金中排名第二。
被“逼”出海的私募大佬们
在2003年A股最黑暗的日子里,不少后来声名鹊起的私募都与刘迅一样,不约而同地转战港股,在香港市场摸索投资道路。
“当时只是趋势的开始。”刘迅回忆道。
同样是2003年,但斌也将他对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理解带到了香港市场,通过投资几只高速公路公司以及同仁堂科技,他尝到了价值投资的甜头,这些股票后来都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除此以外,赵丹阳、刘明达、李驰、林园等后来在私募界赫赫有名的大佬们也都是在A股遭遇投资困境之后把目光投向了香港市场。
他们之中有些人后来直接离开了A股,全身心投入港股的投资,如赵丹阳。也有人将港股的经验和在港股市场中学到的价值投资理念充分应用到A股市场,成为A股价值投资的坚实拥趸,如李驰。更多的人则是和刘迅一样,在两个市场中来去自如,哪个市场更便宜有更多的机会,就走向哪里。
除了刘迅之外,刘明达、林园,包括后来淡水泉的赵军、睿信投资的王丹枫等,都分别在A股和港股设立了基金,成为运作中国海外基金的内地本土私募。
与上述私募稍微不同,天马资产的康晓阳“出海”的旅程显得更为遥远,一口气就扬帆走到了美国。1999年,康晓阳奔赴美国,在美国几年的时间里,他从一名价值投资者转变成为了量化基金的拥趸,2002年,康晓阳带着从美国市场对他的改变回到国内,建立了“今日投资数据库”,开始了量化投资之路。在2006年,康晓阳在香港成立了亚联天马中国成长基金,同时又在内地发行了深国投·天马信托以及平安·LIGHTHORSE信托。
“国内的投资风格太趋同了,我们很多理念在国内市场都存活不了,可以说,我们是被‘逼着’出海的。”一位私募大佬说。
“港股更具备投资价值”
谈起海外市场相对A股的优势,康晓阳每次都能滔滔不绝讲上一段,而他在两个市场收益的差异,也让他感叹,投资海外市场似乎更加如鱼得水。
“在海外市场做投资,心里很平静,比较容易坚持自己的投资方法。”康晓阳说,国内投资者的结构比较单一,更多是一个齐涨齐跌的市场,相对来说投机性更强一些,所以像他所崇尚的价值投资在短期内不一定最有效。
“我们投资海外的股票,都是抱着做股东的心态,有的股票甚至就等着拿派息,但在A股很难这样做。”刘迅说。
同时,刘迅指出,香港市场主要以外资为主,而外资并不是把香港市场当做主要战场,而是作为新兴市场的一部分配置,一旦出现风险,他们会首先撤出香港的资金,这就导致香港市场中这些中资股被“错杀”的时候更多,所以对内地投资者而言,这些就是投资机会。
“而A股的上市公司稍微有些好东西,就有二三十家券商机构去调研,基本上都被充分挖掘了,估值很难下来,我们在这里面没有太大优势。而与海外资金相比,在对中国企业价值的挖掘上,我们则更具备优势。”刘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