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刚:不斩断利益链条 百姓享受低价药必是空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3 06: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据记者调查,深圳有关部门曾多次提出在广东省统一采购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药价的方案,但均未获得省有关部门的通过。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负责人称,各家医院只能在广东医药采购平台入围的药品中选取所需药品,导致高价药入围,低价药品断供。(12月1日《中国青年报》)
这就奇怪了,口口声声要降低药价的省级药品采购部门却屡次不让下级降低药价,这说明统一采购部门已经成为新的集权部门,成为药价链条上的又一蛀虫。
看病贵的问题已经存在多年,其主要表现是药价高,为此国家发改委多次要求药品降价,但总体上讲老百姓并没有感受到多少实惠,反而是看着药价不断攀升。那么,为何在发改委多次喊降声中,药价并没有真正降下来呢?首先,药品降价肯定会伤害某些人的利益。比方说,某药每剂最低可卖0.1元,利润是0.05元,50%的利润很高了吧!但病人使用一万剂收益是多少呢?500块!而这个药如果进来时成本提高,进购价5元,加10%的利润卖给病人使用,1万剂的收益是多少?5000元!这就是药价提高的神秘之处。其次,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药品流通环节被人为拉长,招标采购的弊端也延长了腐败链,加之高额违法广告的成本转嫁,最终导致药价长期虚高不下。
中央电视台近期披露“部分药品价格比出厂价高2000%”的消息,引发了社会舆论强烈关注。而有媒体报道称,同是一个厂家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在不同地区售价是不同的,中间价差竟然高达20倍。那么,这么高的价差到哪里去了呢?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说,药价虚高的关键在于招标环节。试想,“省医药采购平台”掌握着所有大权,能不能进入平台,是能不能被采购的第一个关卡。过不了这个关卡,是不可能被采购的,而谁能进入关卡完全是秘密操作。这就难怪相关人士感叹“药品招标采购水很深”。
之所以医改总是不能还利于民,就在于一个“利”字。从药厂生产药品到患者最终拿到药品,需要经过批发商、药店、医院等环节,药价在供销链的各个环节层层加码,致使众多药品的零售价高得离谱。同时,国家实行政府招标采购,操作过程无形又增加了一笔招标费用,而这些费用最终又通过销售转嫁到了老百姓的身上。
早有社会舆论指出,不管是进入国家药品目录的药品,还是没有进入国家药品目录的药品,都大面积地存在着药价虚高的现象;而不容置疑的是,药价的虚高与政府指导定价的虚高有着很大关系,本应限定药价保护患者权益的指导价却演变成了药价虚高增加患者负担的借口。不砸断现在这种模式下的利益链条,百姓享受低药价只能是一句空话!
可以预料,如果政府不及时控制药价,全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那么今后医疗卫生问题将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对社会的威胁将比经济危机还要严重。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就应该不断加大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改革现有药品定价方式和多级批发、层层加价的药品流通体系,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由药品生产企业将药品品种、规格、价格上网,医疗机构或药品配送企业网上订购,统一配送。只有从源头上控制价格虚高,只有各方真正“让利于民”,回归公益轨道,使药品价格降下来,才能有效解决一直困扰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郝金刚)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