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光伏寒冬 或成光伏发电之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5 07:4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1.产能过剩遭遇欧债危机,光伏行业一夜入冬

  新兴产业、清洁能源、高利润、资本市场财富神话……曾经被无数光环笼罩,前景似乎一片光明的太阳能光伏行业,却在今年遭遇了市场寒冬。

  “每个月至少净亏500万元。”日前,江苏一家太阳能光伏企业的负责人坦率地告诉记者。

  这家原来靠服装起家的企业,2009年底借着光伏市场投资热潮,投资数亿元进入光伏行业。原计划今年产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但产品价格的雪崩式下滑,让这家企业一下子就滑落到亏损,甚至濒临破产。

  “从5月份开始就一直在亏损,生产越多亏损越大。”这位负责人说,“很多企业停产不干了,特别是那些进入行业早的小企业,一看形势不好,就撤了。为了让员工有活儿干,我们一直没停产。还好服装那边一直有现金流进账,可以撑一下光伏这边。但要是一直这么亏损下去,也撑不了多久。”

  这家企业“赔本赚吆喝”的困境是当下中国光伏产业的一个缩影。来自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的数据显示,浙江的数百家中小光伏企业中,至少有50%处于半停产状态。

  尽管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光伏产业经历过一轮波动,但由于光伏产业诸多光环带来的巨大的发展前景使光伏产品价格仍然持续大幅上涨。资料显示,2005年,每公斤多晶硅价格仅为66美元,到2007年12月,已经上涨到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光伏产品的价格也节节攀升。

  各路资金纷纷涌入光伏产业。在江浙一带,不少做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起家的老板们,都投资光伏产业。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家。

  就在这股跟风的热潮中,光伏产业很快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从当前全球光伏发电装机情况看,全球对我国光伏组件需求量为11.7GW,相对于我国30GW左右的产能来说,行业整体处于严重的供大于求状态。

  进入2011年,产能过剩的光伏产业遭遇了欧债危机。今年以来,欧洲各国纷纷削减光伏补贴,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70%以上、占中国光伏电池出口80%的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国际咨询机构IHS iSuppli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世界光伏市场安装量增速达153%,而2011年市场预计增长仅为20%。

  需求大幅萎缩导致了光伏产品价格的急速下滑。2011年初至今,多晶硅、硅片、组件、电池片价格分别下跌了约45%、52%、53%、42%。

  市场的急剧动荡令光伏企业始料未及。“2010年的暴涨是非常少见的现象,暴涨之后必然有暴跌。只是没有想到光伏产业的寒冬来得如此之快!”在天威新能源近日举行的光伏行业论坛上,不少企业都发出这样的感叹。

  2.美国“双反”雪上加霜,凸显“两头在外”畸形结构

  更糟糕的是,欧债危机的“雪”又加上了美国“双反”调查的“霜”。

  今年10月19日,美国七大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申诉,要求美国联邦政府对进口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征收“超过100%”的进口关税。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分别于10月19日和11月8日予以立案。

  相对现在全行业利润率仅为5%左右的水平,即便只增加10%的关税,企业也无法承受。

  对中国企业而言,更可怕的后果还在于此案的连锁效应。继美国之后,欧盟很可能也随后发起针对中国同类产品的“双反”案。作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生产国,中国光伏电池10%出口到美国,80%出口到欧洲,如果“连锁效应”发生,对行业将带来更大的危机。

  近日,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牵头,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14家中国光伏企业联合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美国对中国太阳能产品进行“双反”调查澄清事实、表明立场。

  机电商会副会长王贵清表示,中国光伏产品对美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竞争优势,而非低价倾销或政府补贴。“双反”调查申请是对中国光伏产业及光伏产品出口美国现状的歪曲,而且任何最终可能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必将对中美两国绿色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消费者利益造成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将积极应对。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此次美国对中国提起“双反”申诉,也提醒中国企业应尽快改变“两头在外”的局面,苦练内功,改变不利局面。

  尽管过去几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但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

  原料这一头:尽管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硅原料出口国,但光伏产业所需的多晶硅产业的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厂商手中,他们几乎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原料供应,中国每年仅从美国就要进口20多亿美元的多晶硅等原料。

  市场这一头:虽然今年来我国光伏产品的产量已经稳居世界头把交椅,但光伏发电的安装量却极少。

  原料供应没有话语权,终端市场主要在外,使得我国光伏企业长期受制于人,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差,欧美经济、政策稍有风吹草动,光伏行业就大风大浪。

  3.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平价上网不会太远

  显然,我国光伏行业要度过寒冬,就必须设法改善“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弥补产业链的缺陷。

  往上游看,要改变光伏产品受进口多晶硅原料价格波动影响大的状况,就要大力发展高水平的多晶硅原料生产能力。在今年的市场危机中,天威新能源、英利等自己拥有多晶硅加工能力的中国企业,在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上体现出优势,抗风险能力也强。

  下游则更为关键。对产能过剩的光伏行业来说,新兴产业的美好前景何时兑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模巨大的国内光伏发电市场何时能启动。

  参与应对美国“双反”调查新闻发布会的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表示,中国光伏行业的扩张不是为了占领国外市场,主要是为中国市场作准备。“我们也想借此机会呼吁中国出台对光伏产业发展更有利的政策,尤其是打开国内光伏应用市场。”

  长期以来,制约国内光伏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远高于常规电力。业界普遍认为,只有每千瓦时发电成本达到1元,实现平价上网,发电企业才会有盈利空间,光伏发电的市场才会打开。

  如今光伏产业正在经历的寒冬,却有可能催生光伏发电的春天。

  “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也大大降低了光伏发电的成本,反而为实现平价上网创造了条件。”天威新能源总经理高正飞告诉记者,经过这一轮价格雪崩,目前每每瓦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成本已经降到0.8美元左右。“按照目前美国和意大利的电价水平,不需要政府补贴就已经可以实现平价上网。在中国,离‘1元1度电’的平价上网时代,也不会是太远的事情。”

  天威新能源首席技术官张凤鸣博士认为,光伏行业的发展,初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补贴,但从长远看,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要靠市场价格推动,不能总靠政策。不断提高产业成熟度,不断降低产品成本进而降低发电成本,才能不断拓展国内市场。实现“1元1度电”,将是光伏产业良性发展的开始。

  除光伏产品本身的成本以外,以“转化率”为核心的技术指标,直接影响着发电的成本。转化率是衡量光伏电池产品的关键指标。转化率越高,单位面积电池发电效率越高,相应的发电成本就越低,对企业来说,产品的市场也就会越好。提高转化率,考验的是企业的科研能力。

  近两年,我国企业光伏产品的转化率从传统的11%左右,提升至16%左右。今年,天威新能源研发成功的神鸟高效太阳能电池,把平均转化率提高到18%,创造了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已经实现量产。“转化率每提高1%,就意味着光伏发电的成本可以降低1%。”张凤鸣博士说。

  “经过这一轮暴跌,企业的心态平和了不少。我认为光伏产业从此就将进入低成本竞争的时代。”高正飞说,“我们所有研究的技术进步和工艺改进,核心都是围绕提高转化率、降低成本,为春天到来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