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罕见连续四日跌停 专家解读:中国风险增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5 17:1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12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触及日交易区间下限
人民币对美元周一连续第四个交易日触及日交易区间下限,由于围绕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出口减弱的担忧不断升温,投资者继续买入美元这一避险货币。
美元开盘触及人民币6.3666元的日交易区间上限,上周五尾盘报人民币6.3597元。某亚洲银行驻上海的交易员表示,受围绕中国金融系统风险(如房价下跌和潜在不良贷款)的担忧影响,有迹象表明资本正持续流出中国市场。
此外,中国央行上调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也对美元构成提振。
中国央行今日将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设在人民币6.3349美元,高于上周五的6.3310元。随着经济数据的快速滑落,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也大幅降低,最近两日,尽管央行公布的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大幅走高,但现货市场却并不买账,人民币汇率连续四日出现跌停。11月以来,由于美元的反弹和人民币自身的疲软,中间价基本维持在6.35一带,但在经过上周连续两日超100个基点的反弹后,人民币再度涨至6.34以上。
与中间价的反弹走势相反的是,上周最后三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在即期交易市场出现了连续跌停。
据外汇交易员反映,现在市场买入美元的情况非常普遍。9月以来,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以及避险资金的推崇,美元指数从73.55美元一路反弹至80美元下方,而非美货币走势均趋弱。同时人民币内在面临着出口低迷的压力,特别是11月以来,升值步伐以大为放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拉加德对欧元区债务危机不断恶化发出警告,避险情绪提升推动国际汇市美元大幅走高。在这一背景下,本周首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暂别连续走升势头,出现小幅回落。
人民币罕见两日跌停 或成金砖国家中最疲软货币
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当下,美元作为避险货币的首选,正逆市走强。
看一下人民币汇改以来的那根K线走势图,除了在2009年9月份金融危机时期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出现小幅下跌以外,六年以来一直都是一根连续单边升值的"坡线",但上个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跌情况再度出现。更甚者,在上周最后两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在即期交易市场出现了连续跌停。
人民币罕见两日"跌停"
在购汇需求的推动下,12月2日即上周五午盘交易时段的人民币即期交易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报价出现了6.3627元的价格,较上一个交易日6.3635元的收盘价上涨,但按与当日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五的波动幅度计算,6.3627元是当日人民币的跌停价格。上周五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是6.3310。而在此前一天的12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也曾出现过短暂的跌停。
放眼离岸市场,NDF一年期人民币兑美元价格达到了6.3790/40,同时,境内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一年期掉期最新成交为贴水21个点。
虽然人民币即期市场交易连续两日出现跌停的状况,但是算一下上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走势,却是另一番景象仍在持续收涨。上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累计上涨更是高达 244个基点。
中间价上涨,人民币盘中出现跌停,这种微妙的关系,究竟是市场急需美元出现的暂时情况,还是人民币自身将要贬值但中间价却在死死护盘?
市场给出答案?
1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席东亚领导人会议期间曾表示,已经注意到9月下旬至11月初,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市场出现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这种情况不是人为决定的,是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反映。温家宝说,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意味着人民币既可以升值,也可以贬值。
上周四和周五的市场上,美元明显供给不足,推动人民币对美元跌停的行情出现。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并不奇怪。一大型银行的外汇交易员对记者表示:"其实在7月份左右就已出现人民币贬值的信号,现在市场上买入美元的情况非常强大,人民币两天来成交价明显偏离中间价,可以看出中间价抑制贬值的力量非常明显。"
招商银行高级金融分析师刘东亮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购汇盘如此之大,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看空人民币、境内外购汇套利和避险需求。
对于人民币是否真如一些人士所预言的那样被做空将出现大幅贬值的问题,刘东亮认为,目前央行应该有能力控制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而目前央行的控制意图也非常明显。
最近布隆博格发布的一项对经济学家和分析师的预测性调查显示,"随着中国出口顺差持续减少,人民币未来4个月内兑换美元的汇率走势将出现疲软。"经济学家们预测,未来4个月内人民币可能成为金砖国家中表现最疲软的货币。
数据显示,10月中国贸易顺差已下降至170亿美元,去年同期是272亿美元。中国商务部部长近期表示,受欧债危机影响,未来几个月中国贸易出口额下降的可能性非常大。大量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中国的贸易顺差继续降低的话,人民币的外在升值压力也将告一段落。(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袁志丽)
何帆:热钱流出 中国风险增加
由于10月中国外汇占款出现了近四年来首次负增长,关于"热钱"撤离中国的话题,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与讨论。
此外,国际方面,欧洲债务危机阴云久久不散,美国复苏前景尚不乐观;中国在房地产调控、开发贷和平台贷对银行业的影响引人担忧。
日前,记者在第一财经年会金融峰会期间,就上述问题,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何帆。
第一财经日报:央行数据显示,10月末中国外汇占款余额为25.486931万亿元人民币,比9月下降了248.92亿元,是2007年12月以来首次出现月度净减少。业内人士认为显示了"热钱"正在撤离中国,你认为这种现象是短期还是长期的?
何帆:目前来看是短期的,以前都是"热钱"流入中国,那时中国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股市情况都很好,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中国投资机会减少,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化,市场冷淡,还有做空人民币现象的出现,再加上中国的政策也在收紧,经济存在下行风险;另一方面,美国由于投资不足,就业不足,未来可能出台政策鼓励海外资本回去。一旦资本流出去,中国的风险就大了,在"热钱"流入时,中国的困难是宏观调控比较棘手,现在"热钱"流回去,中国国内信贷紧缩、房地产资金紧张等因素叠加在一起,风险变大。
日报:你认为上述现象是短期的,那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点在哪?
何帆:风险主要来自于外部,主要是外部的冲击,不出意料,明年2~4月份欧洲情况将进一步恶化。在这一轮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中,2007年,当时虽然中国情况很好,但已经可以看到美国的金融危机了,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准备,以至于危机在后来迅速传播。如果现在还重复2007年的错误,欧洲明年出了问题,将会措手不及,欧洲情况继续恶化是大概率事件。
日报:既然这样,中国应如何进行防范使得影响降到最低?
何帆:现在应该密切关注形势变化,积极做好预案,进行政策储备,还要加快转型,增加国内消费,增加国内投资机会,才能更好地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在这方面其实有很大潜力,如果我们能够越快地调整发展结构,我们受到的风险更小。现在不利的条件是,我们的政策不像2008年那么多,很难再用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或者2009年积极扩张的货币政策,我们现在唯一剩下的可能就是加快改革。
日报:国内因素中,银行业受到的风险比较受关注,你怎么看?
何帆:目前来看这个问题不大,这方面未来的风险在于,第一,如果中国经济往下走,银行扩张速度不能再继续保持高速,一旦利润增速停下来就有了风险;第二,未来政府投资产生的坏账将进一步增加,譬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中西部投资失败的概率会更大,在新兴战略产业中也可能产生风险;第三,随着金融脱媒加速,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银行将受到很大冲击,长期来看随着坏账的爆发,银行会有很大麻烦,但未来一两年内这不是问题。
日报:房地产价格如果下跌50%,银行风险是否完全可控?另外房地产调控下一步应该如何走?
何帆:房地产调控现在到了比较微妙的阶段,要看第一批保障房推出的效果如何。政府是希望保障房建成之后能够稳定市场需求,平稳波动,使得房价稳定,如果保障房能弥补商业地产投资下滑带来的影响,房地产将逐渐成为低利润的夕阳产业,中国经济的增长则需要新的产业支撑,比如服务业、医疗、教育等,但如果保障房建成后出现很大问题,就没办法转移刚需。
另外,房价下跌带来的影响,谁也不能说风险是完全隔断的。房价下跌带来地方财政、企业现金流以及对银行等一系列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美国当年就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出现危机,引起所有的金融市场都受到影响。
(责任编辑:袁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