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前奏:美国全力围堵日本势力扩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12:5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继奥巴马出席东亚峰会之后,近期希拉里成为50年来首个到访缅甸的美国国务卿。美国的一系列外交动作将其之前已经吹响的“重返亚洲”的号角又提高了一个分贝。
有西方媒体称,在军事、经济上迅速崛起的中国让美国产生了“如果再犹豫不决,就会被中国挤出亚洲”的危机感。
仔细观察这一幕,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代一位著名的国际关系史学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唯一的用处是告诉人又要这样了”。这句话看似平淡,却充满了饱经沧桑之后孕育出来的历史智慧。回溯往事,美国曾有两次“重返亚洲”,而上一次,针对的是日本。
美国的最新举动是历史上传统大国面对新兴强国崛起时所惯用的手法,算得上是大国博弈舞台上所上演的一出正剧,本身并无甚多道德理念因素掺杂其中。而半个多世纪以前,面对日本肆无忌惮的侵略扩张行为,美国本来出于捍卫自身海外利益的围堵制裁却最终顺理成章地成了不折不扣的正义讨伐。
一战之后,为了亚太地区的持久稳定,美国牵头设立了“华盛顿体系”。它一方面规定了当时主要大国(一战战胜国)在太平洋上的势力范围和军事力量配比;另一方面也颇有给极具扩张野心的日本画地为牢的意味。
但经济的触角无孔不入,大萧条逼迫日本向中国以外的亚洲地区,譬如印尼(荷兰殖民地)、印度等地进行急剧的经济扩张。到1932年,就连在英国眼皮底下的印度,进口的日本货物也已经超过了英国货……
如此的经济扩张大大侵蚀了当时资本主义大国在亚洲的传统市场,于是他们纷纷在自己的殖民地掀起抵制日货的行动。这对严重依赖海外贸易的日本经济影响甚大,日本社会对这样的形势渐渐失去耐心。以至于历来被认为比较稳健的关西财界也公然主张:“以军事力量确保东洋市场……有钱搞会谈,派特使,还不如造军舰!”
但伴随着日本的扩张,日本越来越感觉到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住了自己——那就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而在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之后,美国对于日本的抨击和实质意义上的制裁,也迅速升温。
(责任编辑:杨海洋)
制裁行动于1937年10月5日开始。这一天,对侵略行径明显深恶痛绝的罗斯福总统(当时他曾私下里将日本称为“强盗国家”)在芝加哥发表了著名的“隔离”演说。罗斯福明确表示,反对“世界上的恐怖和无法无天行为的流行症”,认为“在生理上的流行症开始蔓延时,社会就会认可并参与把病人隔离起来,以保障社会健康和防止疾病传染”。他虽然没有公开点日本的名,但这无疑暗示要将日本当做流行病患者加以隔离。毫无疑问,这对日本来讲是一个严重的警告。
1939年2月,日本占领了海南岛,随后又占据了西沙群岛。随后,罗斯福总统正式宣布对日本实行飞机和零部件的禁运,并下令将部分美国军舰从大西洋上的基地调往太平洋沿岸……
随着东亚战事的升级,美国终于祭出了对日经济制裁的杀手锏。1940年夏,美国总统和国务卿正式宣布禁止对日销售航空汽油和润滑油。9月,当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与德国、意大利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后,美国又将钢铁纳入了不断增加的禁运物资名单。而这对日本无疑是致命的,因为在当时的日本,购自美国钢铁量占到了进口数量的75%左右。其燃油几乎80%依赖从美国进口,高级燃油的依赖程度更是超过了九成。
至此,已经没有人再怀疑美国保护其在亚洲利益的决心。但日本的噩梦并没有结束,因为美国又拉上了一个日本的强敌英国来共同围堵日本。1941年8月1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丘吉尔首相共同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公开呼吁解除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从事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的军备。
可以想见,美国的经济制裁和美英《大西洋宪章》的宣布给日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陆军参谋本部哀叹,日本正在遭受A(美国)、B(英国)、C(中国)、D(荷兰)四国的联手封锁;而日本海军更是因美国的经济制裁而几近崩溃,因为他们知道,“剩下的石油只够舰队待在海上不到两个月”。重压之下,1941年10月16日,一贯犹豫不定的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带着悲观沮丧的情绪向昭和天皇递交了辞职请求。(王元丰)
(责任编辑:杨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