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告别"步步高升"时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9 10:0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在即期市场连日“跌停”,致使境外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卷土重来。近期人民币升值预期突然消失的原因错综复杂,是否真有国际投机者狙击人民币也尚不确定。但可以预期的是,人民币可能就此告别“步步高升”的时代,未来人们将看到有升有贬、更加趋于市场化的人民币。
连续“跌停”不同以往
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342,在即期市场则继续呈现高开低走状态。按与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五的波动幅度计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已多日跌停。
这样的情形不禁让人想起2008年末,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回流欧美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连续4天触及跌停位置。然而,此轮人民币汇率跌停较上次的原因更为复杂。
首先是目前国内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多种不利因素正在聚集,包括经济增长放缓、金融体系风险上升、出口疲软等,都在削弱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信心。
其次是公司年底集中换汇。星展银行外汇交易员告诉记者,每年年末都会出现美元头寸紧张的现象,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会有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欧元的需求。
欧债危机招致对美元的巨大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前美元指数不断向80点靠拢,美元的强劲上涨部分引发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下跌。
同时,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上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低于在岸汇率,香港地区的银行人民币额度供过于求,香港的人民币存款规模两年来首次下降等,这些均表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已不被看好。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的市场规模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都比较小,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容易一边倒。此次在岸市场的人民币连日跌停主要是从海外市场传导至境内造成,可能持续的时间会较2008年那次长一些。”
资金出走还是遭受狙击?
就在市场对人民币升值拐点的预期日益强烈的同时,央行最新公布的外汇占款数据更是掀起一阵担忧。10月我国央行外汇占款减少了893.4亿元,为近八年来月度余额首次出现下降。结合人民币汇率下跌,“外资出逃论”再度入耳。
不过,“资金出走的现象不局限于中国,在其他亚洲市场也有见证。美元对人民币从6.3附近升到6.38左右,新币、韩元等也有类似表现,表明确实有部分资金从亚洲撤出。但不要忘记,从去年到今年年初同样有很多资金进入。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上,资金的流动非常迅速。”星展银行财资市场部总监伍维洪表示,“欧债危机迫使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卖掉部分资产。一些对冲基金经理表示,他们已经把欧洲曝光资产减得很低,意味着赎回的资金并不像市场想像的那么多。”
另一种观点是人民币可能正在遭受狙击。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认为,持续的房地产调控不断为市场信心降温,再加上我国出口前景不被看好和制造业出现萎缩,引发了市场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担忧,进而对人民币汇率的信心下降。而央行近期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更加重了市场对中国经济放缓的预期。当这些因素聚集升温之时,正是狙击人民币的最佳战略时机。至于狙击的主力,则可能是惯于在国际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的投资银行交易部门。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种可能性甚微。赵庆明指出:“一般而言,狙击货币大多要利用衍生品交易市场进行,国际市场上的人民币头寸相对有限,人民币汇率市场相对而言比较封闭,因此人民币遭受狙击的可能性不大。”他还补充说,由于境内和境外两个市场会互相影响,如果接下来人民币中间价继续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将有助于弱化国际市场做空人民币的意图。
平稳升值预期仍是长势
对于近期人民币汇率的异动,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公开表示,近期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证明中国没有对汇率进行操纵,人民币正在按市场的变化需求出现汇率浮动。
人民币按市场的变化需求浮动有利于活跃金融市场。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称,人民币连续跌停意味着市场的双向波动风险在加强,单边升值预期逐渐失效,这对我国金融市场来说是一件好事,企业愿意更多地参与金融产品中进行套保等交易,有利于深化交易深度。
对于目前是否是我国加速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好时机,则仍然存在争议。部分经济学家建议,应把握时机适时扩大人民币交易波动区间;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会导致人民币过度贬值的局面。
鉴于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学彬认为,欧债危机不可能短时间解决,美国巨大的双赤字问题也不可能短期解决。预计后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在人民币有效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随美元汇率的波动而逆向小幅波动。
展望2012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既取决于明年我国的出口形势,也取决于美国经济复苏进程以及欧债危机局势的发展态势。“长远来看,由于人民币将会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很重要的货币,所以市场整体依然会对其保持平稳的升值预期。”伍维洪表示。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商务时评”
(责任编辑:郭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