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奈斯比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3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记者刘书艳
约翰·奈斯比特又一次吸引了中国媒体的目光。近30年前,他在《大趋势》一书中没有一条预言是错误的,因此也被称为世界顶尖的未来学家。44年前,约翰·奈斯比特就曾来到中国,当时的中国还比较贫穷,约翰·奈斯比特仅仅是感到好奇,但后来中国的飞速发展让他兴趣日渐浓厚。2009年,他的《中国大趋势》一书再次掀起"奈斯比特旋风",在全球引起对"中国模式"的热议。
但奈斯比特说他不是预言家,他只是按照所了解的信息来判断这个世界的未来走向。
在约翰·奈斯比特眼中,中国是"世界上最令人激动的地方"。这一次,奈斯比特把在中国的视野进一步缩小,通过在成都的一年多调查,他发现成都探索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创新已经走在中国改革的前沿。
日前,约翰·奈斯比特和他的太太多丽丝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在北京金融街的酒店咖啡厅里,已逾八旬的约翰·奈斯比特每每谈到他们在成都调查中的新发现和惊喜,都会兴奋得自顾自地和太太聊起当时在成都的情景。约翰·奈斯比特不止一次提到成都的改革是中国改革的一个缩影,同样,他对中国改革的未来充满信心。
平等权利应体现在法律中
中华工商时报:您的新书封面上印着"城乡一体化,中国改革的突破口",这是不是说,您认为目前中国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我们是否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约翰·奈斯比特:当然,中国目前到了改革的攻坚时刻。特别是某些方面,确实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城乡一体化这个问题。现在,中国20岁左右的这一代人,生活在与我们过去不同的环境中,他们对这个社会的需求很多,已经不能接受父辈们可以接受的那些条件。他们认为他们接受到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他们需要的更多。这种矛盾,导致他们已经不可能再回去像父辈们一样守着土地过日子。这是中国当下需要解决的一种突出矛盾,成都已经开始真正尝试去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城乡一体化,所以我们对成都很感兴趣,并且愿意在这方面做出研究。
中华工商时报: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您认为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约翰·奈斯比特、多丽丝·奈斯比特(同时):户口。
中华工商时报:那么,成都在这一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能否让人们看到信心和解决中国户籍问题的决心?
约翰·奈斯比特:成都有1400万人口,立刻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确实需要很大的经济支撑,所以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举个例子,30年前的改革并不是把钱分给大家,而是让人们自己去创造财富,而成都市政府做的,从2003年开始,也是创造一种环境,让农民自己能够突破户籍的限制,通过"铁三角"的三个方面--产权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民主来进行。
中华工商时报:民主和公平需要有良好的生存土壤,就是长久的政策机制,如何让民主和公平这两样东西能够长久地生长,而不是因为换领导而换政策。成都在这一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吗?
约翰·奈斯比特:我们谈到的这种民主与西方的民主是不同的,西方的民主是两党制,西方的政党交替时有时候会推翻之前的改革,中国政府的一党制有中国的优势,成都2003年就开始进行这些改革,中间也进行过政府换届,但对于这些改革,仍然坚持和推行得很好。领导层必须通过法律的制定来赋予人们平等的权利,来解决因为这种户口带来的差异,制定这样的法律,使人们平等的权利能够体现在法律中,才能真正地实现民主。比如说,在村民选举中,如果村民通过民主决策的某项决定不符合中国的法律,那么也是不可行的。所以说,在成都推行这一系列创新改革的时候,需要将"铁三角"的三个问题同时进行。
从集体主义转向尊重个体
中华工商时报:您说的"铁三角"这三个方面,核心提到了民主和公平,这是您在成都调查时最深的感触吗?
约翰·奈斯比特:成都市民非常喜欢基层民主这个说法,甚至非常喜欢用英语来表述这个词语,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也有很多村镇选举,但是成都的村镇选举发展得非常好,人们对这种形式还感到很新鲜,但是人们开始自觉地主动地去管理自己的村子。
中华工商时报:这些方面在成都有改善吗?在您调查中,成都市民的切身感受如何?
约翰·奈斯比特:是的,我们在调查中,很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地震后,成都也建了很多新村,现在的生活水平也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我们在当地遇到一个76岁的老人,他还在田地上工作。不过,他们的土地已经进行集中经营,生活水平提高了。包括刚才所说的民主,是能够影响我们自己的利益的,要不要修一条路,要不要建一个医院,要不要建一个学校,这些都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现在成都市民深有体会。
中华工商时报:您的书中给我们描绘的这个景象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乐于见到的。但无法否认,在书外的世界依然有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被网络集中并放大了,这种状态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
约翰·奈斯比特:过去的中国,几乎把精力都放在经济发展上面,2006年开始,中国更加强调社会的发展,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发展。人们对政府的抱怨,并不代表政府没有去解决它应该去做的事情。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会有对政府的抱怨。我们也知道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这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
中华工商时报:成都给我们一个示范,政府去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否兼顾到人们的公平?能否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
约翰·奈斯比特:个人基本权利的尊重确实是很重要的,这涉及到一个观念的转变,就是从集体主义转变到对个人权利的尊重。我们并不是说中国其他城市做地不好,只是选择了中国其中的一个城市,拥有广大的农村人口。因此,我们觉得成都更适于这种研究。成都发生的问题本身就是中国发生的一些问题的缩影,很好地集中体现了许多城市的问题。特别是城乡一体化,成都50%的人口都是农村人口。
中华工商时报:您在成都进行调查,是否得到了成都市政府的资金支持?
约翰·奈斯比特:我们在成都期间的食宿费用都是由成都市政府支持的,同时,成都市也给了我们很多其他方面的帮助。但是,我们的调查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
奈斯比特眼中的中国文化
中华工商时报:在您2009年的一本书《中国大趋势》中,曾经谈到中国新社会的一大支柱是"艺术与学术",现在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约翰·奈斯比特:文化产业不是一个口号,不是说现在来做文化产业就会有文化的。而且政府需要为人们创造这种条件和环境,让人们能够真正参与到文化生活中去,激发人们的热情。
多丽丝·奈斯比特:举个例子,我们曾经看过云南印象,是杨丽萍的演出,当时很多演员都不是专业演员,当地少数民族的人。这比我们以往看过的一些政府邀请的演出都要棒,那些都是一些简单的模仿西方的歌剧、芭蕾。而在那种演出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人们的快乐。
中华工商时报:那您认为中国的文化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约翰·奈斯比特:中国现在到了进行社会改革和文化改革的时候了,要通过建立适当的社会制度来向民众开启更多的机会,同时要找回文化认同感。中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地方可能有很好的文化环境,而有的地方人们可能还会抵制,不喜欢这种大搞文化建设,"文化"并不是指表面的一些演出和表演,而是强调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要让人们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拥有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