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民企重任在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3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评论员江丛干
不久前,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对未来10年的扶贫开发作了重要部署,强调将以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同时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一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
据测算,对应于新的扶贫标准,到2011年底,中国的扶贫对象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比例约为13.4%。扶贫标准的大幅提升,意味着贫困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一部分农民重新“返贫”。按照以前的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曾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确定1.28亿农村贫困人口,既显示了中央正视贫富差距扩大、贫困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的勇气,也使政府和全社会面临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更大挑战。
诚然,建立公共财政,减少贫困乃至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对于政府来说责无旁贷。然而,从西方成功范例看,贫困的减少虽主要来自政府积极有效的作为,但也源自很多人“对人类苦难痛彻心肺的悲悯”,包含着全社会特别是富人们的共同担当;而揆诸中国历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则向来是被推崇的中国精神。因此,在中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征途中,“先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理当肩负起更多的历史使命。
其一,过往的岁月,中国民营企业于扶贫开发曾贡献良多。从六盘山区到罗霄山脉,从贫困县到贫困村,很多地方多年来都活跃着民企广施慈善的身影。尤其是1994年起,民营企业发起并实施“光彩事业”,广大民营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义利兼顾,德行并重”,以扶贫开发为重点,以项目投资为中心,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发展贸易,开展捐赠,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及自身的发展。
其二,作为改革开放的得益者,民营企业家“先富起来”离不开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贡献,此时“反哺社会”乃其责任所系。
应当看到,中国民企扶贫开发尤其是完全自发的扶贫开发,其深度和广度依然不足。相比于比尔·盖茨式的慈善风范,中国民企的慈善意识还需奋起直追;相比于对房地产、矿产开采等热点的追逐,中国民企还需焕发出更多的扶贫开发的热情;在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方面,民企还应加大投资力度,以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针对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民企亦应更好地把握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光彩事业”也需要更多的精品项目和良好的制度机制。一句话,在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的情况下,中国民企对社会还应该有更大的贡献。
必须认识到,只有一个共同富裕充满公平正义的中国,才能真正形成巨大的有效需求,才是民营经济真正成长的土壤。这样的中国,“先富起来”的人才能更加安全,才能更加强大。因此,中国的扶贫之路,民企重任在肩,空间无比广阔,同时也将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