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三包"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4 07:4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不久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汽车“三包”规定征求意见稿,并举行了汽车“三包”规定立法听证会。这表明,中国消费者期盼已久的汽车“三包”制度正在渐行渐近。
中国汽车业的迅猛发展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汽车业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2010年中国不仅蝉联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而且创造了世界汽车生产史上年产量最高纪录。但与此同时,与汽车质量相关的消费类投诉也在不断增加。中国消费者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2010年全年以及2011年上半年,全国关于汽车的投诉量分别达到14093件和8235件,其增幅分别达到51.1%和32.4%,汽车成为投诉量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商品之一。
汽车是由几万个零件组成的耐用消费品,出现一点质量问题本无可厚非,如果生产商和销售商能够及时、妥善地解决出现的质量问题,消费者协会的投诉量也不至于与日俱增。但因汽车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还不完善,消费者一旦购买了缺陷产品,往往会被汽车生产商和经销商之间纷繁复杂的解决程序拖得精疲力竭。由于一些汽车质量纠纷解决无门,致使怒砸奔驰、牛拉宝马之类的中国式维权行动屡有发生。
不仅如此,当一些跨国汽车企业向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吐出真金白银,而中国这个世界最大汽车市场上的消费者,却因为无法可依,得不到相同程度的赔偿。因此,中国的消费者对汽车“三包”可谓望眼欲穿。
汽车“三包”的出台,能够营造一个尊重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汽车消费环境,进一步激发国民对汽车的消费热情,使中国汽车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不断扩大的需求之上。不仅如此,它对中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中国是世界汽车业的后起之秀,这固然使中国汽车业拥有了后发优势,可以少走弯路,后来居上。但不可否认,中国的汽车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企业,在质量、技术、品牌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着很大的差距。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由小到大的跳跃,但实现由弱变强的嬗变,提升技术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将是中国汽车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的汽车业发展战略是生产者导向的,以支持生产企业的成长为出发点,较少考虑消费者利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汽车企业注重产能扩张,而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重视不够。汽车“三包”制度将使汽车企业面临更加严格的产品质量约束,迫使企业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倒逼企业全面改进生产管理和售后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这个过程,企业竞争力也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经过多年的酝酿,中国的汽车“三包”已经呼之欲出。但一些业内人士仍然顾虑重重,认为当前我国汽车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实施“三包”的相关配套体系不健全。实行汽车“三包”,不仅会大大增加汽车企业售后服务成本和总成本,也会增加消费者的负担。
任何一项法律法规或者政策措施,在实施之初都不会是尽善尽美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修订,才会日臻完善。不可否认,汽车“三包”在短期内确实会增加企业成本,但这种阵痛是汽车企业转型升级难以避免的代价。始终生存在政策庇护之下的企业,锤炼不出足以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巨头分庭抗礼的竞争力,而对消费者利益的漠视,迟早会付出更加沉痛的代价。
汽车“三包”制度的应运而生,将会极大地改善汽车消费环境。汽车“三包”制度应当大胆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汽车市场连续多年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汽车这个“改变世界的机器”已经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尽管如此,中国只是刚刚迈进汽车社会的门槛。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中国汽车市场的容量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如果汽车“三包”制度能够尽快实施,不仅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也会促使汽车企业在生产制造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供应链管理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终推动中国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责任编辑:袁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