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北京门头沟区:让文化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5 02:52 来源: 经济日报

  北京门头沟区以山区为主,因煤而闻名。然而,随着生态建设的推进,能源经济转型提上日程。作为北京市的文物文化大区,门头沟区域内的文物分布广、种类全、品位高,全区有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村落约40个,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些村落在建筑艺术、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上形成了独特的京西古村落文化群,是门头沟区厚重的文化沃土,也成为门头沟新的发展基础。

  为了保护古村落,门头沟区完善了《北京市门头沟区古村落保护办法》。《办法》不但明确了古村落的认定、规划、保护及开发利用等,而且加强了保护性修缮等政策扶持,将按照级别先高后低、先抢险后修缮、先近后远的原则,实施京西古道、爨底下灯场等一批文物抢险修缮工程,全面启动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景区的36项文物修复工程。据介绍,到2015年,门头沟区辖区内的国家级、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率,将分别达到100%、90%、60%。门头沟重新在身边“发现”了一座座新的“富矿”,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围绕古村落、古寺庙、古道、生态山水等核心资源,门头沟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预计今年全年旅游综合收入将达14.1亿元,增长20%。昔日的乌金GDP,转变成了今日的绿色GDP。

  文化优势和生态优势结合在一起,不仅为门头沟注入了发展动力,也成为群众致富的桥梁。

  黄岭西村与爨底下村相邻,同属古村落。2007年,该村选择了走文化兴村之路:以抗战时期村里走出的“黄岭西排”为原型,组织村民成立表演队,自编自演“红歌唱响黄岭西”,在2008年一炮打响。现在,黄岭西村已经将群众文化活动融入旅游产业,村民们一边经营着农家乐,一边参加村里的演出,根据出场次数拿工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保护有形文化资源的同时,门头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同步进行。在新桥路中学,记者看到了一场由学生表演的京西太平鼓。演员们手持扇子一样的鼓面,跟着节拍跳跃、旋转,鼓的一端缀有铁环,随着演员的舞步发出清脆的声响,鼓槌上系着红绿黄三色绸带,上下翻飞,看得人眼花缭乱。

  京西太平鼓原是门头沟地区的地方舞蹈。早在上世纪70年代,门头沟区就将其从街巷表演搬上了文艺舞台。2004年,当地建立了大峪二小、新桥路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等4所太平鼓传承学校,组建了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的太平鼓队。新桥路中学学生肖洒告诉记者,他们每周都有太平鼓课,还有专门的教材,全校每个学生都会这种舞蹈。2006年,京西太平鼓作为惟一的民间舞蹈类项目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京西百姓组成的太平鼓舞蹈队,曾代表北京先后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文艺演出、国庆60周年广场联欢核心区表演和群众游行方阵展示,已经成了北京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门头沟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类240项,他们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希望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在这里焕发新生。”区投资促进局局长李世春介绍说,目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已确定落户门头沟,这里将打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聚集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集散地和国家5A级旅游产业基地。

  产业转型,文化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带来了切实的好处。文化服务设施匮乏曾是制约农民文化生活的老大难问题,想看场电影都困难。随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如今,门头沟再远的山村也不缺文化活动设施,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图书室、数字影厅、农家书屋等构成了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无论冬夏,老百姓都能在屋里高高兴兴地唱歌、听戏、跳舞、读书、看电影。城镇地区更是实现了“一刻钟文化服务圈”,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高桂玲是双峪激情广场群众歌友会的指挥,她说,“我们组织唱歌已经有4年多了,一年365天,天天有人唱。夏天人多的时候能达到四五百人”。

  像激情广场群众歌友会这样百姓自发组织的基层文艺团队,门头沟有260余支,活跃在每个村庄和社区。区内每年开展1000余场社区文化展演等普及型文化活动,参与人数超过50万人次。30万老区人民,人人都在唱“主角”。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坚定了门头沟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以文化引领发展,推动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信心。”门头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国才说,“我们将深入挖掘地区文化资源,不断增加文化产品供给,结合历史文化双优势,开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并蒂莲。”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