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孝东:加快构建绿色财政 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5 15:10 来源: 财政部网站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丘孝东
绿色财政,是财政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加快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机制。当前,各地都在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力促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作为地方财政部门就是要结合实际,牢固树立绿色财政理念,加快构建绿色财政机制,大力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一、牢固树立绿色财政理念
今年我省财政“十二五”规划和财政工作会议,都提出建设绿色财政等“五大财政”的任务目标,建设绿色财政将深刻地影响着绿色经济的发展。作为地方财政部门就是要转变理财观念,牢固树立绿色财政理念。
首先是明确建设绿色财政的必要性。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有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当前,绿色经济已经成为重要发展方向。经济决定财政,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就有什么样的财政形态,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必然要求绿色财政的构建发展。因此,建设绿色财政已成为当今财政发展的重要走向。
其次是认识建设绿色财政的重要性。绿色财政的职能,一方面是通过财政手段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推动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促进绿色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另一方面是利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合理调配一切自然资源与公共资源,在实现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兼顾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代际配置,使这些资源能够被人类永续利用。因此,从绿色财政的职能可以看出,绿色财政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基本保障,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绿色发展。
二、积极构建绿色财政机制
当前,我市正大力实施绿色的经济崛起发展战略。而作为财政部门,就必须结合实际,创新财政发展模式,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财政机制,以促进绿色经济加快发展。
制订建设绿色财政措施。认真对照“十二五”广东省建设绿色财政的措施,结合实际,从多方面、多层次入手研究,制订建设绿色财政措施,加大“绿色支出”力度:采取政策引导和统筹、安排、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等手段,支持节能减排、新能源等低碳技术研发创新,推动低碳发展;支持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和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支持循环经济发展,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围绕宜居城乡建设要求,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和“三旧”改造工作,支持创建生态镇(村)、造林绿化和绿道建设,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机制,采取强制采购、优先采购、首购等措施,支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重点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结合我市绿色产业发展的要求,主动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绿色经济增长点培植,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一是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支持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引进先进制造业、战备性新兴产业等绿色现代产业。二是有效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加大对传统工业的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整体素质。三是采取贷款贴息、研发资助等方式,鼓励发展商务物流、科研开发、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四是通过财政贴息、专项扶持等手段,支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发展绿色化和智能化。五是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信息服务等手段,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建设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基地,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健全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投入机制。结合我市加快打造客家文化生态旅游休闲示范区的要求,健全旅游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促进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一是调整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招商力度,引进大资金整体策划包装文化生态旅游项目,构建客家文化休闲之旅、生态休闲观光度假之旅等特色旅游体系。二是按照加快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有关要求,在每年预算安排中设立专项资金,促进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三是建立金融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提供财政贴息或支持贷款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向文化生态旅游业放款,解决其“融资难”问题。四是认真研究上级财政支持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精心选择上报符合支持条件、资源条件的旅游项目,大力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同时,积极探索和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基础,形成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反哺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格局。
建立绿色财政监督管理机制。对于绿色项目投入,一方面始终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不能超越财力范围,无限度地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更不能无视财政风险的存在,而必须避免隐性财政风险。另一方面注重绿色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事前、事中、事后通盘联结的绩效评价制度,做到事前强化投资项目预期绩效论证机制,科学安排项目立项,事中完善项目绩效约束机制,强化项目预算资金的拨付控制,事后建立项目绩效评审机制,综合衡量项目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对生态环保资金的使用监督,确保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