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从翻倍收益到300只毛基 基金业跌下神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7 03:55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娜 徐皓

   上证指数10年成“圆点”,公募基金在这10年也上演了一出走上神坛,又坠落云端的悲喜剧。

   4年前,基金行业迎来巅峰时期。2006年,景顺内需增长以超过180%的战绩发起冲锋,2007年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超过100%。然而接下来,基金行业却经历了长达4年的阵痛期。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净值平均跌幅高达22%,有超过300只偏股型基金累计净值在1元以下成为“毛基”。赚钱效应的减弱,让基金陷入了话语权下降、产品吸引力减弱的怪圈,资本与人才对基金行业的价值判断也发生了变化。

  /现象/

  基金从“火”到“冰”路径图

  每经记者 李娜 徐皓

   最近10年,国内GDP年均增速超过10%,上证指数却回到原点,2245点的轮回,更多的是一种悲哀。对基金行业来说也是如此。

   自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诞生以来,公募基金也已走过10年岁月。从萌芽、壮大,到走上神坛,再到坠落云端以及如今规模停滞不前,公募基金在神坛上下间,发生了一系列他们不愿看到的事实——话语权丧失、资深投研抽身离开一线、“80后”新手接连上任基金经理、老鼠仓接连爆发,基金正面临着投资者日渐缩小的信任感。

  走上神坛:凌晨守着买基金

   发端于998点的大牛市,成就了上证指数6124点的高峰,也成就了公募基金极速扩张的黄金时期。

   “寒冷冬天,凌晨3点钟守候在银行门口,找关系走后门,提前在网上预约,新基金上柜几分钟抢光,极低的比例配售,……”那个时代投资者对基金的疯狂抢购让基金人士回味不已。

   “新基金很抢手,老基金的拆分和分红也很不错。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基金都不愁卖。”在很多老基金销售人员的记忆中,那段日子是基金销售最为美妙的时光。

   一两百亿元的基金销售任务当时可谓唾手可得,市场上也诞生了一批规模几百亿元的巨无霸系列基金:上投摩根亚太优势首发超过1000亿元;嘉实策略增长一天销售金额就达400亿元,市场的热情由此可见一斑。还记得2007牛市巅峰前期华夏复兴,配售比例也不到20%。基金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投资者的必需品。

   沉淀已久的股市,蓄积力量终于爆发了。蓝筹股上演的大象起舞,推动着偏股型基金收益节节攀升。2006年景顺内需增长以超过180%的战绩给基金市场打了一针兴奋剂,2007年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超过100%,当年业绩冠军王亚伟掌管的华夏大盘精选更是交出了200%以上的战绩。买一只基金,放在那里什么都不用做,一年下来就有超过一倍的收益,怎么不令投资者心动!

   巨大的吸金效应,让公募基金的规模快速扩张,并在2007年9月达到了巅峰——超过3万亿元的资产规模让公募基金荣光无限。

  云端坠落:追求数量忽视服务

   物极必反,大牛市膨胀了各家基金公司的自信心,也为以后基金从云端坠落埋下了潜在的风险。牛市疯狂过后的那场史无前例的大熊市,给基金公司和基民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课。

   新基金产品数量激增,基金公司似乎遗忘了被赚钱效应席卷而来的基民,只顾发行新产品,完成考核任务,而忽视了对基民提供相关持续性服务。

   2009年年底,新基金审批提速后,以往基金公司一年发行两到3只新基金的节奏被彻底打破。基金公司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中,新基金年度发行任务被提高到了5到6只。

   每年年末的基金公司资产规模排位大战中,新基金自然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那些资产规模相近的基金公司,在新基金发行的大战中火药味浓烈。

   自2008年的大熊市,尤其是近两年来,市场持续走弱,且未给出像样的投资机会,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的热情却始终未改。时至今日,基金依然沉迷于新基金发行的数量比拼。即使在当下的弱市,新基发行举步维艰,基金公司也不惜高成本找帮忙资金撑门面。销售费用水涨船高,使新基金成立2年收回成本几乎成为了一种奢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对数量的追求其另一面是对服务的忽视。基金业的历史并不长,对于主要依靠银行销售的基金而言,为投资者提供的持续销售服务有限。

   兴业全球基金是唯一一家在6000点上建议赎回的基金公司。谈起基金提供的服务,时至今日基金业内人士依然清晰记得往事。“不管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我都很佩服他们,经过这一次他们也在投资者中树立起了口碑。”北京某基金公司营销人士向记者坦言。

   不过,这样的基金公司毕竟是少数。“基金公司只知道不停地发产品,向客服咨询,经常得到以信息披露为准的回答。银行也就知道叫你不断买卖,没有人真正为我们基民的利益真正考虑过。”一位有着丰富基金投资经验的老基民曾向记者如此抱怨。

  根基动摇:投研中坚渐失

   稳定的投研队伍是基金公司发展与壮大的动力源泉,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才的流失已成为最令基金公司头疼的问题之一。基金赚钱效应的下降对行业价值的冲击,已经开始影响到资本与人才对行业的价值判断。

   今年基金公司高层的频繁变动和流失,折射出这个行业外表光鲜后的新难题——基金行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退。公募基金的老一代投资人相继淡出一线。曾有媒体发出疑问:在现有的公募基金经理中,和王亚伟一代的老人,你还能在找到几个?

   “基金赚钱效应的下降对行业价值的冲击,比预想的更强烈。”有基金业人士曾表示。对于基金公司高管而言,在市场蛋糕规模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在业绩、规模的突围上,并没有一条清晰的路径可循。

   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总经理在卸任后选择了离开他们最熟悉的公募基金业。而随着离开行业的经理人增多,人才供求平衡被打破,后续补充的人选就趋于紧张。在今年基金公司总经理集中离职暗潮之后,不少基金公司都面临“一帅难求”的局面。

   那些曾经发掘出一批大牛股的 “老人”们,选择了新的人生方向:他们要么升职从事公司管理工作,不再参基金的一线管理工作;有的选择自己当老板转战阳光私募行业。李学文、曾昭雄等一批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江晖、吕俊、孙建冬等一批公募基金老人也都在阳光私募领域开始了自己新的职业生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有趣的是,在今年阳光私募的榜单中,表现较好的大多都曾有在公募基金公司工作的经历。

   投资股票的“老人”离开后,今年以来随着债市的触底反弹,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也人心思动。前期华夏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杨爱斌离职准备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

   此外,随着近几年基金公司治理问题、“老鼠仓”等问题的频繁暴露,也让公众对于基金行业的评价有所降低。2009年以来,已经有涉及5家基金公司的6位基金经理被查出有违规买卖股票行为。同时,基金公司内部高层权利争斗,股东矛盾不合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造成一些公司人心涣散,高层出走。

   越来越多“老人”离去的同时,没有那么多实战经验的新人则被迅速推上前线,掌管上亿元的资产。“80后”基金经理们接连接手多只新基金、稽核部人员走上基金经理工作岗位等一系列怪象,在基金行业变得并不稀奇。

   人才的青黄不接,基金产品越来越多,基金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今非昔比:基金经理失信任

   在基金公司举行的对外推荐会、培训会上,投资者人头攒动,基金经理被投资者“顶礼膜拜”,其对市场的研判受到投资者的追捧,甚至被投资者仔细记录在了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

   这只是当年大牛市时的景象。2008年以来的大熊市,把基金经理高高在上的形象摔落谷底。“要不就是过于激进,要不就是过于保守,控制风险的能力太差。”前述老基民对基金经理的评价就是一例。

   而此次重庆啤酒连续大跌导致大成基金旗下多只基金受伤,不少基民认为这是基金和机构合伙行动。

   2011年,偏股型基金几乎全线亏损,更是让基金经理不敢和投资者进行更多的交流与沟通。伴随着话语权的下降,基金经理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冷落。

  /分析/

  赚钱效应骤降重创基金行业价值

  每经记者 徐皓

   2007年是基金行业的转折点,当其因市场情绪推动规模突增到达一个高峰之后,接下来是长达4年的阵痛期,行业逐渐衰退调整。在A股市场,基金话语权连年下滑,市场影响力大不如前;与此同时,随着近两年市场的低迷,基金赚钱效应减弱,产品发行也日益艰难,资产管理规模逐渐萎缩,这些因素造成基金行业的价值受到冲击。

  市场话语权连年下降

   公募基金在A股市场的影响力已经今非昔比。在2007年高峰之后,基金持股市值占A股流通市场的比例呈现逐渐下降的过程,这一比例更是在今年跌破10%。

   通常意义上,股票方向基金资产净值和全部基金持股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基金对于A股流通市场的影响力。该指标越高,表明基金对于A股流通市场的影响力越大。从近3年的数据来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基金在A股市场的影响力在逐年下降。

   银河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30日,沪深A股流通市值合计174720.59亿元左右,按照资产净值口径计算,股票方向基金(不含QDII)资产净值17292.69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174720.59亿元的9.89%。而2010年与2009年的比例分别为10.94%与15.03%。可以看出,股票方向基金资产净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近3年经历了大幅下滑。

   相比2007年的高峰时点,更是差距明显,当时基金持股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一度高达30%。

   银河证券认为,虽然大量大小非还未实际流通,基金在自由流通市值方面还是有一定影响力,但整体而言,基金比重下降将深刻地影响到A股市场投资格局。以大小非为代表的产业资本不断崛起,极大地冲击着基金的市场地位。这也直接令基金近几年无法成为市场主流热点的主宰者。

   除了资金优势不在外,基金在资本市场话语权下降也反映在机构参与IPO和增发时定价能力弱等方面。

   虽然经历改革,但现行新股发行制度下大部分机构投资仍只是被裹挟其中,亦步亦趋地跟在卖方之后。在目前的制度下,机构仍然只有报高价才肯能入围获配,而在询价环节中发行方还不时会干涉机构报价。此前就有基金经理就向记者透露,在初步询价过程中提交对新股的报价后,不时会接到承销券商打来电话 “沟通”,或者是提出更直白的要求——把报价提高。

  产品市场吸引力下降

   公募基金市场话语权的下降除了A股市场不断扩容,还与公募基金本身规模的持续萎缩密切相关。

   今年第三季度,基金业资管规模大幅下降。据天相投顾估算,今年三季度末,全行业的资产规模只有21414.03亿元,较之二季度末的23278.63亿元下降1864.6亿元,降幅达到8%。与2007年四季度末的32755.9亿元相比,更是下降了11341.87亿元,降幅高达34.63%。

   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大幅缩水,基金公司发行产品的力度却并未减弱。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从2011年全年来看,新基金发行数量大幅上升,然而新基金募集规模却不尽如人意。

   截至12月初,今年以来成立的新基金数量已经达到190只左右,超过去年全年成立的154只。此外,目前正在发行期的新基金还有十几只,年内成立基金数量超过200只已经毫无悬念。

   不过,今年已经成立的新基金累计募集规模为2500多亿份,平均募集规模甚至不足14亿份,紧靠着2亿份生存线成立的基金不在少数。而去年154只基金合计募集近3300亿份,平均募集规模超过21亿份。

   今年“股债双杀”的弱市行情,让不少投资者对基金投资颇感失望,投资积极性大为减弱,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各类私募的崛起也从基金公司的市场蛋糕中分走很大一块。

  基金赚钱效应下降

   基金产品对投资者吸引力的减弱最根本在于基金赚钱效应的下降。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净值平均跌幅高达22%,甚至超过上证综指近21%的跌幅。其中净值跌幅超30%的股票型基金多达47只。

   此外,有超过300只偏股型基金累计净值在1元以下,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从基金发行认购持有至今,即便算上分红也处于亏损状态。

   而今年发行的股票型基金也基本可以算是“全军覆灭”,近百只基金中已经有80只是处于亏损随状态,尚在面值之上的基本是刚成立一两月的次新基金。债券基金表现稍强,但整体仍有2.25%的亏损。

   同时,今年基金“踩雷”事件频发,这也大大拖累了部分基金的业绩表现。最近的莫过于重庆啤酒因披露乙肝疫苗研究结果不达预期导致股票接连跌停,大成系9只基金深陷其中。此外,今年以来在双汇发展、紫鑫药业、华兰生物、哈药股份、大元股份、科力远、中恒集团等“地雷股”中,都有基金受伤的身影。

  谈股论基

  2012已近,牛市还远

  环顾世界经济危机此起彼伏,美国“次贷危机”余波未定,欧债危机又来势汹汹。外围经济的不稳定也伴随着政治动荡,希腊、意大利总理三天内相继去职。相较之下,保持稳定高增长的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然而持续增长的经济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持续增长的股市,继2010年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之一后,今年A股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的表现仍不如人意,持续两年的下跌让大多投资者亏损连连。我们寻找个中缘由,并以期为线索展望2012年A股市场。

   A股市场上,投资者最困惑的问题是在房地产遭遇调控后,哪个产业能够引领经济的增长?虽然中国的钢铁、水泥、家电、汽车等行业的产量都是全世界第一,也还有增长发展的空间,但它们可否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引擎?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都面临不同的问题,要看到清晰的前景仍有待时日。在这样的困惑和疑虑中,股市上传统的投资品、可选消费、金融地产估值越来越低,而新兴产业在获得较高溢价后也缺乏持续上升的动力。

   在一片对2012年牛市的呼声中,我们认为明年A股市场或将略好于过去两年的表现,但也跳不出区间震荡的范畴,离真正的牛市还很远。

   2012年,通胀将不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速下行成为市场的普遍预期,但我们有理由担心经济可能会比一致预期更差。从外围经济来看,欧洲的问题就好像过惯了奢侈生活的贵族,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家道开始没落,要想重振雄风绝非一朝一夕。出口与海外经济相关性很大,依靠净出口对经济拉动可能性似乎不大。从投资来看,2012年房地产投资将明显下降,除非政府再次加大中央或地方项目的投资,否则投资增速可能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20%。消费具有一定的粘性,比较稳定,若是投资和出口的数据都不好,消费数据也只会比预期更差。因此整体来看,明年的经济不会很差,但确实谈不上很好。

   在这种经济背景下,“保增长”可能会逐步成为政策的重心。货币政策放松、财政政策加大力度都可以预见,这有助于改善投资者的预期,有助于稳定甚至提升市场的估值中枢。明年的市场将胶着于盈利与估值的变化,震荡仍是主旋律,但可能比过去两年的持续向下略好。

   正如我们坚信中国经济将长期向好一样,我们也坚信未来牛市的出现。首先,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会为牛市搭建平台。中国股市二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相信未来新任监管层会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当前的发行、退市、信息披露制度等,进一步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唯有此,才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分享到社会进步的成果。

   然而大牛市更需要中国经济宏观、微观的基础条件作为支撑点,2009年初由资金推动的阶段性行情尚不能称之为牛市起点。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坚信只有在经济进步、产业升级初现端倪时,在更多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时,万众期待的牛市才会到来,而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在未来短短的两三年中都未必可见。

   显然,2012年,我们仍需翘首以盼。

  (鹏华基金研究部总经理杨俊)

  基金看市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魏凤春:

   目前A股市场情绪降至长期低点,场内交易冷谈,短期避险情绪较重,后市预期较差。但震荡下行风险明显降低,目前市场估值向下偏离较大,相对低估行业较多,其中新股估值接近阶段高点,溢价下行明显,场内投机气氛趋谨慎。但值得关注的是,基金主动加仓的趋势较明显,上市公司高管减持规模有所收缩,相反地增持数量和规模在增加。这说明,正面的情绪反馈正在增加。

  汇丰晋信基金:

   “到底了吗?不,下面还有地下室。”一个笑话,却是现在A股市场走势的真实写照。目前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都还没有出现积极信号的时候,不宜过早过度乐观。此外,市场预期中的政策松动并没有出现,货币政策整体紧缩的大背景不会改变,临近年底,市场流动性一贯比较紧缺,但IPO融资却没有丝毫缓解,导致资金面依旧比较紧张,无法支撑市场行情大幅走高。政府一再提出的扩大内需战略,或将为消费行业带来一定的投资机会,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科技新兴产业、农业板块等也值得关注。

  深圳某基金公司基金经理:

   从市场盘面和技术指标来看,大盘正进入加速赶底阶段,特点是成交量极度萎缩,悲观气氛积聚,对任何利好麻木而对利空极其敏感;许多原本基本面良好、成长性不错、估值合理的公司股票开始大幅补跌,这个阶段,对趋势投资者而言无疑是最具杀伤力的,唯恐避之不及的“多杀多”市场,但也是开始进入逢低建仓,收集便宜投资标的的阶段,农业、部分设备制造业、低端消费、医疗等行业或正出现着行业性的机会。

  交银施罗德基金:

   在经历了严厉的政策调控之后,经济下滑态势已经较为显著地反映在周期股定价中,金融、地产估值具备修复空间;而在经济缓慢回升阶段,钢铁、有色、煤炭、化工、非金属等周期性行业预计将进入业绩推动下的估值修复期。目前A股的估值水平具有极高的吸引力,无需过分担心下行风险;另一方面,流动性可能在2012年得到显著改善,推动估值积极回升。由于人口红利步入尾声,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将带动国内消费率的提升,因此消费升级可能将是贯穿全年的主题。食品饮料、品牌服装、服务性消费、医药等非周期行业将保持较高成长性。 魏玉卿整理

  ◆走上神坛:

   一两百亿元的基金销售任务当时可谓唾手可得,市场上也诞生了一批规模几百亿元的巨无霸系列基金:上投摩根亚太优势首发超过1000亿元;嘉实策略增长一天销售金额就达400亿元,市场的热情由此可见一斑。

  ◆云端坠落:

   今年三季度末,全行业的资产规模只有21414.03亿元,较之二季度末的23278.63亿元下降1864.6亿元,降幅达到8%。与2007年四季度末的32755.9亿元相比,更是下降了11341.87亿元,降幅高达34.63%。

  ◆根基动摇:

   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总经理在卸任后选择了离开他们最熟悉的公募基金业。而随着离开行业的经理人增多,人才供求平衡被打破,后续补充的人选就趋于紧张。在今年基金公司总经理集中离职暗潮之后,不少基金公司都面临“一帅难求”的局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