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管理国际化国际认证仅是入门第一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0 01:3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 罗伦 发自上海
在中国商学院国际化引擎逐级加力的背景下,“国际认证”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商学院在发展现阶段最为重要的国际化战略之一。
时至年末,由上海交通大学与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合作举办的“中国EFMD认证商学院峰会”于近日成功举行,来自内地以及香港地区的40多家商学院的60多位院长以及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峰会上,已获EQUIS(世界三大商学院认证机构之一)认证的内地8家商学院共同签署了一份 “上海共识”。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该份“上海共识”主要是致力于实践中国商学院的国际化战略,共同探索如何将国际认证标准和中国教育政策与环境进行高度融合。同时,通过“国际认证”对商学院意义何在、“国际认证”是否真的能帮助中国商学院实现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等话题,也成了各大商学院间热议的焦点。
“世界三大商学院认证都具有其各自的标准,通过这些国际认证有助于中国的商学院从不同层次和方面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林表示。
然而,虽然绝大多数商学院院长都认为国际认证有助于国内商学院发展,但他们同时也都指出,中国自有的国情决定了国内商学院应当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而不应一味追求“国际认证”。
“中国的商学院共同的、最大的优势都来自于快速且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伊志宏指出。
“国际化”为主要战略
如果世界真是平的,那就意味着全世界将共享商业文化。在全球化已经成为现今世界趋势和潮流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者最强烈的需求就是如何融入全球市场,不仅是商业的,还有文化的。商学院也不得不面临这一挑战。
此番,8家签署“上海共识”的商学院包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即8家内地已经获得EQUIS认证的商学院。
这份“上海共识”中,8家商学院对致力于实践国际化战略、共同探索如何将国际认证标准和中国教育政策和环境高度融合达成了一致。
记者了解道,“上海共识”主要达成了以下几项内容:8家商学院将共同致力于提高中国商学院的整体管理教育水平,将国际化战略作为自身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并将在学院管理模式的国际化、课程和项目的国际化、师资和学生的国际化、科研成果的国际化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以保证为社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将致力于在国际认证标准的主导下,积极通过国际对标,自我剖析,采纳认证专家的改进建议,认真有效地实施持续改进措施,最终使中国商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得到切实的提升。
“中国的商学院正在经历着新的转型时期,我们正面临一个中国商学院全面进行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跨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对记者表示。与欧美成熟的管理教育相比,中国商学院目前的差距还不小。
“优势有许多,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在全球生源和师资的融合上的挑战。”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总裁兼CEOEricCornue在谈及中国商学院的现状时表示。
为什么要接受“国际认证”?
国际上有促进成员单位之间交流与合作的三大商学院联盟。而世界三大商学院“国际认证”即是这三大联盟根据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继推出的有针对性的认证体系,可以理解为商学院质量控制与提高的标准,用以规范领导者、教师、管理人员的行为以及架构硬件和软件的资源配置。
“全球目前最大的认证体系是由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International)推出的AACSB认证体系;其次是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EFMD)推出的EQUIS(TheEuropeanQualityImprovementSystem);另外还有MBA协会(AMBA)推出的硕士以上管理课程的认证。”周林告诉记者,虽然评定商学院资质的标准若干,但不同认证体系所侧重的方面和特点不尽相同。
“AACSB有较重的美国痕迹,从启动评估程序到通过认证,通常要5年时间,最长7年。尤其是在全职教授和研究产出上,要求非常严格;EQUIS则从名字就可见一斑——欧洲质量提高系统。该认证的过程如果一切顺利,通过的时间为2年,且该标准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涯规划单独列项,尤其突出商学院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互动。至于AMBA,不像AACSB和EQUIS针对商学院整体发展,它的涵盖面较广,只针对硕士以上课程。”周林介绍道。
在周林看来,三大商学院国际认证体系都是强调商学院通过自我监督、自我努力、互相帮助,来实现不断的、可持续的创新与提高。虽然它们的性质都是一种认证体系,但对于国内的商学院而言,通过不同的认证意味着不同方面水平的提升。
上述观点也代表了多数国内商学院院长的看法。
“参与国际认证可以让中国商学院按照国际标准比对日常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增强教师与员工的技能并获得国际竞争力,参与认证的过程对中国商学院的发展有利。”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薛求知同样表示。
“国际认证”等不等于“国际化”?
EQUIS曾经做过一项统计,希望借此找出商学院参加国际认证的动机。根据这项调查的结果,97%的院校希望找到一个 “参照系”,同其他院校作横向比较;89%的院校希望提高竞争力;77%愿意建立长效质量控制体系;75%认为认证能为学院发展提供支持;72%的院校要激励教师和员工不断创新;65%的院校希望得到兄弟院校的考察和咨询。
如果要说“国际认证”的作用和意义,或许它就类似人们比较熟悉的 “行业内部规范”。它由一些行业的领头企业发起并制定出一套标准,于是行业内的新加入者或是努力赶超的企业都会按这些标准来参照执行,这能保证整个行业的质量控制和良性发展。
“海外的很多商学院承认国际认证首先是一个自评过程。”中国商学院指南系列(TheChinaMBAGuides)总编辑和执行总监赵鹰、丁洛研究认为,自评阶段能表明决心,并有效建立起学校内部自查和创新的机制。互评阶段,更提供了对兄弟院校的进一步了解。
“国际认证能让教师和行政人员有一种为有声誉的学院工作的自豪感。并能寻求商学院在管理上相对于上级学院的独立性。其次,获得国际认证表明一家学院在一群学院之间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网络,最直接的结果是可以互相承认学位,建立起更多教师交流和学生交流的可能性。再次,认证可以使学生和相关企业确认该商学院在质量上达到一定标准,是可以信赖的。这给用人单位一种很正面的信息,也为学生、家长选学校的时候提供参考。”赵鹰认为。
不过,是不是通过“国际认证”的商学院就一定“国际化”?在国内商学院相继“持证上岗”的时候,这个问题也被提到了台面上。
“这一定不是一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此前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虽然他和他的团队也已经陆续拿到了包括AACSB和EQUIS的认证,但在学院管理问题上的挑战还远不止这些。
在陆雄文看来,比方说,摆在许多商学院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顶尖优秀教师的欠缺。“名牌教授的流失,可能会使得某些课程的吸引力下降,而名牌教授本身对于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也是非常大的。”
事实上,根植于本地,放眼全球无疑是当今国内商学院发展的一个较好路径。只是,同时掌握“国际化”和“本土化”技巧的精髓却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