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BMW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0 19:13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BMW
BMW

  与坚持梦想者同行。

  全新BMW5系Li。梦想之路,大美之悦。

  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最复杂又最具活力的经济现实之中。在此特殊时刻,2011年3月,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经营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宣布共同成立BMW中经智库,旨在把中国最优秀经济学者的思想带到中国各地,促进传播与交流。对中国企业而言,将因此得到有价值的策略、方法;而对BMW品牌来说,BMW中经智库的成立将在社会层面,传递前瞻未来,成就梦想的BMW之“悦”,凸显BMW品牌的核心价值。

  梦想:

  探索摆脱贫困之路

  治学:

  做一名严肃的学者

  “在中国真正做研究不容易,从当年改革开放起步,到后来的商品经济大潮,很多学者下海,任何时候都有诱惑,但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每个人的底线有高有低,做学问可以有一个比较高的道德底线,可以相对超脱,最后想通了,搞研究最适合我”。尽管已经著作等身,蔡■却并不承认比别人更具天赋,而多出的只是对经济研究的一份坚持,学者身份甚至是他引以为傲的一个标签。

  探究已经55岁的蔡■的学术之路实际上并不复杂。从农业经济学人手,进而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策略、地区经济增长、流动人口、劳动就业等问题,着眼于探索中国摆脱贫困之路,力图建造一个逻辑上一贯的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而无论如何变换,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何使他们能生活得更好,始终是其研究主线。

  蔡■生于北京,全部教育时期都在北京度过。多年以后,蔡■仍能清晰地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经历。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没有“方向感”的蔡■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但当时的他对农业经济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倒是对社会学情有独钟。而当年的学经济的人大学生如周其仁等,多数都成为了中国近年经济领域的风云人物。1982年,蔡■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硕士,先后师从张思骞和刘文璞,两位导师严谨的治学精神让蔡■终生受益。

  直到80年代初,呼啸而至的中国农业农村改革,使蔡■对农业经济的研究兴趣日浓,并且有了用武之地。1983年,蔡■前往安徽、广东、福建调查“卖粮难”。调研中,中国农民的命运变迁深深促动了蔡■。在广泛地了解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等问题后,他开始认真思索中国“三农”的发展途径。此后,蔡■的研究兴趣就再也没有脱离过三农领域。

  治学:

  做一名严肃的学者

  相比于经济学家与生俱来的政策批评者的角色,蔡■更多的是通过缜密的调研继而对政策建言,喜欢抛出形形色色的争论,这注定他往往不是一个多数主义者。

  2003年3月,蔡■受邀到中南海讲解“世界就业发展趋势和中国就业政策研究”问题,提出国家宏观政策应以“就业优先”为原则。他认为扩大就业是西方很多国家都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目标,中国也应遵循。

  2005年,国家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到了制订《“十二五”规划纲要》时,国家终于首次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国家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中,蔡■和许多学者关于“就业优先”的研究成果和建议,已经得到决策层足够的重视和体现。

  2003年之后,蔡■观察到了民工荒的出现,一开始他认为可能是制度的问题,是地域的分割造成的,但是在调查并做了数据分析后,蔡■敏锐地感觉到中国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能到了新阶段,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这也意味着人口红利的顶峰即将到来。民工荒的出现其实是理论在现实中的折射,2004年是蔡■给出的刘易斯转折点的时间判断,而2013年到2015年则是蔡■给出的人口红利消失的时间点,相应地,中国的发展方式、社会结构、企业乃至个人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蔡■警告道,如果经济增长不能完成向生产率提高驱动型的方式转变,中国经济面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

  “当时反对的人很多,有很多的批评,最早是投资界反对,但它们是很认真地去研究,此后很多经济学家都反驳过我的观点,甚至包括日本的一些经济学家,不过这些质疑声反倒促使我去不断论证。”

  对中国是否面临刘易斯拐点的争论一度在整个学术界被慢慢扩大,甚至蔓延到对个人的评判,这使得旋涡中的蔡■也受到伤害。

  经济学家吴敬琏当时建议蔡■做一些学术的回应,但是蔡■却觉得无从争起,因为他看到,很长时间内对他的异议只有观点,没有实证分析。

  时至今日,蔡■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现实也在逐渐印证着他的正确,“今年两会的时候,红豆集团的老总深夜造访,说我的这些研究成果使他受益很多”,谈及此,蔡■有些小小的得意。

  “一片黄树林把道路一分为二,遗憾的是我不能分身走两条路;我选择了那条较少有人走过的,于是一切都完全不同了。”这是蔡■翻译的罗伯特·福罗斯特的一段著名诗句。经历过中国三十年改革的经济风云变幻,蔡■坦言,做一个严肃的研究者实在是很艰苦,但是愿意坚持自己的梦想,继续在这条研究之路上走下去,并自得其乐。

  情怀:

  淡泊名利

  在蔡■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子——重视情感,自律、温和诚实。与人交谈或演讲中,蔡■总是不疾不徐,平和淡定,即使碰到尖刻的反驳,他也总会再次逐字逐句强调自己的观点。喜欢看好莱坞的电影,但总记不住电影的中文译名,喜欢古典音乐,自称“逛遍了北京的博物馆和名人故居”,兴起时会把手机中保留的好玩的段子向笔者“炫耀”一下,如果不是相熟的人,这些研究之外的趣味似乎被他刻意地掩藏了起来,别人无从知晓。

  对财富没有过多的追求,但蔡■相信“不把从事经济研究看作是致富手段,而是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但一直以为,人做到的最好的状态,经济待遇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是经济学家,别人会请教他各式各样的问题,“从纯粹的人性的角度来,无所不知的诱惑比金钱和权力都大,但我只在我研究的领域中发言”。不爱出差,不爱应酬,蔡■笑言过多的睡眠是奢侈的,因为他从小一到中午,就不愿意睡觉。同样,他也认为搞经济学研究最忌讳就是埋头不问窗外事,唯一要做得是实证研究,做扎实的东西,没有政策含义的研究也是奢侈的。“是要研究漂亮的脸蛋能不能多挣钱还是研究农民工为什么在劳动力市场受歧视?我想应该是后者,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到有用的研究上去。要防止的倾向是在学问上不领先,也在实践上缺乏深度”

  偶尔,蔡■也会来点戏谑,一次他在微博(http://weibo.com)中写道,“一位投行经济学家跟我谈人口结构对房地产影响。他们对未来的判断是:随着人口逐渐形成4-2-1代际结构,将来祖父母、外祖父母、爸妈(因离婚率提高还有继父母)都给下一代留房,最终房价崩溃。巧的是,某地外来人口有个理论:城里人只顾买房,咱买不起就多生,将来你的房子都是俺孩子的。群众也是经济学家。”

  而今,蔡■已经生活在最好的状态中,作为一个以研究为终身乐趣的学者,他已经拥有了独立学术空间、合作良好的团队、丰富的研究资源,其他的事,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专稿

  蔡 ■:天生的“少数派”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BMW中经智库专家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