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影子银行不会崩溃瓦解(一家之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1 01:4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影子银行不会崩溃瓦解(一家之言)

  “影子银行”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才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新概念,2007年至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在传统商业银行的体系之外,还隐藏着一个复杂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这个体系在监管者的眼皮底下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了难以计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渗透进整个金融体系并最终无可挽回地导致了一场灾难。直到危机爆发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影子银行体系已颇具规模,它在监管之外行使着银行的职能,削弱了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整个金融系统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近几十年来,尤其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实施以来,金融监管和法规方面的变动催生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资产证券化以及再回购协议等金融创新工具并且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而这正是维持影子银行体系运作的三个主要部分。这三个部分互相配合便构成了影子银行运作的简单机制,在这一机制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其中,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复杂的产品和交易,形成了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

  中国的影子银行运行模式相比于国外要简单得多,其为客户提供的主要产品就是信贷资金,整个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银行体系内部少受或者不受监管的准信贷活动以及监管范围以外的民间金融活动。在银行体系内部,主要包括理财产品和服务在内的银行表外业务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子银行业务,另外还包括一部分腾挪信贷规模的票据业务。银行体系外部的影子银行指的是我国的民间金融活动,其中占比重最大的就是民间借贷,当然还包括一些民间私募基金和非法集资等民间金融行为。民间金融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可以说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一大特点,正因如此,或许将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称为“影子融资系统”会更加贴切。

  资金的逐利性是影子银行形成的本质原因,但是与国外大量进行金融创新和流动性泛滥的成因不同,国内影子银行体系的成因主要是流动性分配不均衡。2009年危机过后,各个国家都在反思影子银行体系带来的危害,而当时我国信贷资金天量增长,流动性不均衡的问题并未得到太多关注,但是2010年以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得这一矛盾完全暴露出来。一方面,较易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企业大多为并不缺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其所拥有的闲余资金急需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以获得更高的回报,由此产生了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难以得到银行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则不得不选择从银行体系外的其他渠道获取资金,从而成为资金的需求方。供求双方互相促进,又吸引了大量社会闲置资金的加入,从而在监管薄弱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银行表外业务间形成了影子银行体系。

  危机过后出现的一些观点认为影子银行已经走向崩溃,但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这个体系不会就此崩溃。整个影子银行体系实际上是以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为依托的,它的资金来源、输送渠道、产品开发以及工具的使用都必须以商业银行为基础,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与影子银行体系可以被看作是“母体”与“子体”的关系——没有“母体”,则“子体”无所依靠,无法生存;“子体”一定程度的发展会对“母体”起到促进作用;而“子体”的过度发展又会反过来损害“母体”——这一点在金融体系结构相对简单的中国表现得似乎更加明显,而正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所以影子银行体系不会就此崩溃瓦解。

  就国外来说,经过危机的摧残,影子银行体系进入一个蛰伏期,但是在未来经济形势向好、信贷环境宽松的条件下,影子银行就会复苏;而在国内,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加上政府“最后贷款人”的保障维护了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稳定,客观上影子银行会被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作为银行体系的补充而不会消失。

  (作者单位系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及南京财经大学)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