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现代化大农业带动黑龙江城乡统筹发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6 15:07 来源: 国际在线

  

  新华网哈尔滨12月26日电(记者孙英威、王希、管建涛)从单产一千斤到“吨粮田”,从牛拉犁到卫星定位的大型农机,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到场县共建、规模经营……经过多年不懈探索和积极建设,我国最大“粮仓”黑龙江省通过现代化大农业实践,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全省走上一条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康庄之路。

  黑龙江省拥有耕地两亿多亩,居全国第一,但因过去许多地方维持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农业生产潜力受到制约。例如,由于无力购买大型机械进行耕作,土地越种越硬,农民形象地称之为“晴天硬邦邦,下雨水汪汪,刮风就倒秧”。

  为此,黑龙江省总结部分地区自发开展农垦与农村互助生产的经验,在全省范围开展场县共建,发挥黑龙江垦区在农机、科技和组织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地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地处黑龙江省北部的黑龙江垦区九三管理局自2001年起与嫩江县开展合作共建。九三管理局场县共建办主任张树平说,由于垦区设备先进,深松整地效果好,粮食单产大幅提高,农场先进的种植模式逐渐被农民认可。目前,嫩江县应用农场模式化栽培技术的面积达230万亩,带动嫩江县增粮3亿斤、农民增收2.6亿元。

  九三管理局与嫩江县的“联手”是黑龙江推进场县共建的一个缩影。2008年以来,黑龙江垦区71个农场与省内59个市县开展了以农机代耕、辐射供种为重点的场县合作共建,有效提升了周边农村的生产水平。今年,垦区为农村代耕、代播、代收总面积达4052万亩,全省约三分之一的农户纳入了场县共建体系。

  大机械深耕作业使土地重新恢复了活力,配套科技和先进栽培技术的组合应用,使粮食增产潜力充分发挥。经过生产实践对比,即使在没有农垦帮建的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了先进生产方式的好处,纷纷组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科技要效益,向规模经营要效益。

  肇东市五里明镇先锋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凤玉说:“先锋村2008年前没有合作社,当地玉米亩产也就一千三四百斤。2009年建立农机合作社,用大机械耕作,当年玉米亩产就达到2000斤。现在合作社已吸纳社员897户、2.5万亩土地。除了合作社给的每亩350元的保底收入,农民既可在家给合作社种地挣‘工资’,也可以出去打工挣钱。”

  谈起应用现代农业技术,黑龙江省安达市东平镇农民张振峰露出了笑容。“自从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种玉米,亩产从原来1000斤增加到2000斤,每亩地多收入500多元。”安达市水务局局长安玉彬说,除了增产增收外,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推动了黑龙江省西部盐碱土质的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还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缩小了城乡差距。九三管理局鹤山农场在嫩江县双山镇建设双吉住宅小区,让农民住进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区,并打破部门和区域界限,实现了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双山镇农民国彦江说:“我女儿去年转学到了硬件条件更好的九三一小。农村的新农合在农场医院也能用,看病非常方便。”

  黑龙江省农委负责人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三年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去年超过了6000元,今年预计突破7000元。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课题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年增幅约88%,今年全省城乡收入差别比将缩小至2∶1,低于全国约3∶1的平均水平。

  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表示,当前全省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已经十分清晰,就是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建设。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抓好这‘八化’建设,就一定能够推动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并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吉炳轩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