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农业科技革命的新机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7 05:12 来源: 经济日报近年来,一场新的世界科技革命,特别是农业科技革命,正在悄然走来。许多新的技术都在深刻改变农业发展形态,许多科研领域都酝酿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
这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粮食生产如何在“八连增”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们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提升农业,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打开新的空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继去年“七连增”之后,今年不仅实现了“八连增”,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连续8年的较快增长。这8年里,全国粮食总产量从8614亿斤增加到11424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22元增加到去年的5919元,今年的增长幅度预计更大。
实现“八连增”十分不容易、不寻常,也十分了不起。要看到,这些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大超过粮价,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我国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趋势,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村资金和农用资金向非农领域转移,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的人、财、物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外流……正是在这种极其复杂而又严峻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仍然能够连续多年在高基数上不断增长,并夺取“八连增”的骄人成绩,实属不易。
无农不稳,无粮不安。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稳定,是物价稳定和市场稳定的基础,是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基础。比较明显的是,面对国内外市场农产品价格较快上涨的形势,如果出现粮食减产,农产品市场风险就会急剧扩大,有可能给稳定物价带来更大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八连增”不只是增加了2810亿斤粮食,更重要的在于,它为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有效化解输入型通胀压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八连增”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的丰硕成果,凝聚着农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心血和奉献。8年前,我国粮食生产在1998年达到10246亿斤后,曾出现过连续5年下滑。从2004年起,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每年都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1%;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还给予种粮农民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基本形成了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补贴1406亿元,是2004年的9.7倍。在中央政策的带动下,各地区、各部门也纷纷出台支农惠农政策。经过这些措施的有力推动和亿万农民的共同努力,自2004年粮食恢复增产以来,粮食总产年均增加350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单产年均提高14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
在充分肯定农业及粮食生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农产品供求已进入紧平衡阶段。一方面,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收入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宽,农产品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另一方面,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资源约束趋紧,又对保障供给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价格趋于上升、农业比较效益趋于下降,更使得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随着农业生产要素持续流向城市,不仅形成新的工农、城乡“剪刀差”,而且不少传统农区先后出现了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后续影响应该予以足够关注和及时研判。
二
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放松。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迫切要求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放在优先位置,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必须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依靠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
中央明确指出,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纵观农业发展史,科技进步和技术变革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从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每一个发展阶段无不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技术变革为标志;农业机械、农药、化肥、灌溉、良种等技术的突破和广泛使用,带动了世界范围内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有重视农业科技的优良传统,很早就发明了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等技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始终强调并不断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进一步加快,无论是前沿和关键技术的研发,还是科技转化和推广,以及科技体制改革,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科技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粮、油、棉等生产的发展,对改善农产品供求状况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对于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较低,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我们也要有足够的认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0.6%,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以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超过1%,此为一。二是我国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还比较低,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储备能力不足,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不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50%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三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不健全,技术推广队伍不仅数量趋于萎缩,且整体素质也在下降,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大部分成果只留在实验室或试验田里,未能有效推广利用。
从长远和根本上讲,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要依靠科技进步。近年来,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20年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全国每年大体需要增加粮食400万吨、肉类80万吨、植物油50万吨。与此同时,在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频繁的情况下,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不确定性很大。因此,无论是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考量,还是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等方面判断,我国农业发展都已经到了必须抓住农业科技革命新机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时期,到了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武装农业的重要关口。
三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由其引发的产业革命也已初显端倪。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他一些重要的农业科技领域也不断显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和组织重大科技行动等措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形态和世界农业的整体面貌。农业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农业收益大幅度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批涌现,带动了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着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催化剂。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非但没有放松农业和放慢农业科技进步,反而对农业科技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采取了更加有力措施,展开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主要以生物技术突破为代表,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就是生物育种。运用该项技术能够培育出抗病虫、抗逆和优质高产新品种,有效降低农药、化肥投入,并实现少耕免耕。比较典型的例证是,自从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等新品种培育成功,便迅速推广开来。据国际农业机构的报告,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种植了1.48亿公顷转基因作物,是1996年的80余倍。譬如转基因大豆,由于其成本低、收益高,在美国不仅推广速度快,种植面积已占大豆种植总面积的93%,而且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2010年,美国大豆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34.4%,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4.6%。我国进口大豆1096亿斤,其中40%左右来自美国。大豆的大量进口,已经导致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超过了原油,也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和想象。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在生物育种方面也取得了突出业绩。如转基因抗虫棉,2008年至2010年短短几年间全国已累计推广1.67亿亩。又如杂交水稻,在原有杂交品种基础上最新培育出的超级杂交稻,亩产已突破1800斤,这比目前早稻亩产量759.6斤高出1倍多。
除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同样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智能化,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智能农业加快转变;设施农业技术迅速发展,借助于材料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先进的农业工程设施让许多过去无法种植农作物的高寒地带或不毛之地变成了良好的农业生产基地,为农业摆脱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创造了更多条件;生态环境技术全面兴起,农业固碳减排技术、农业废弃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技术、防灾减灾技术及生态修复技术等的研发应用,对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
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我国农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早在几个世纪前,我国农业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在近代工业技术革命中我们也曾失去一些机遇。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力争使我国农业科技再次跃居世界领先水平,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战略性转变。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并赢得主动的迫切要求,也是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既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又要强化机遇意识和大局意识。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把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
当前应当抓紧考虑的,首先是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力度,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我国其他许多科技领域。努力增加投入,是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必要条件。为此,既要加大财政投入,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引领和政策导向作用,把社会投资热点和资本市场重点引导到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上来。农业科研单位则应广开思路,充分利用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以多种形式投资兴办农业科技企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第二,准确把握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百业农为先,农以种为先。种子技术是最核心、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项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需要将生物育种作为主攻方向。目前,国外种子已经占领了我国9%的玉米、95%的甜菜、65%的向日葵以及大部分高端蔬菜和花卉的种子市场份额。在全国蔬菜第一大县山东寿光,国外种子甚至占据了一半,有些蔬菜种子1粒就要1元左右。对于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必须重点推进我国种业科技进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第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是当前农业科技的薄弱环节,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对优良品种、丰产栽培、节水灌溉、测土施肥等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灵的先进适用技术,要进行大面积应用,促进家庭经营、农业合作社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加快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要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有农场等在运用先进技术建设现代农业中的示范作用。
第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靠科技,科技靠人才。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农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要结合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大力培养一批懂管理、有技术、熟悉市场的科技特派员并形成队伍。要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与此同时,还应当针对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问题,抓紧进行研究与探索。比如,从战略高度对农业科技发展进行前瞻性部署,积极谋划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大政策举措和改革措施;针对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供给不足、推广服务落后于发展需要等问题,加快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着力推动农业类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建设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推广道路,推动农业科技实现大的发展。
放眼全球,在许多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进程中,企业都发挥了很好的主导作用。一些企业既是科技投入和研发活动组织实施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应用与受益的主体。科技成果能否成功转化应用,首先在于企业。况且,当前产业融合日趋明显,集农业生产、加工、营销与科技研发为一体,以及与金融、进出口贸易等相融合的企业和集团不断涌现,不仅形成了新的产业形态,还开辟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路径。此外,对我国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分析表明,农业企业的收益水平要大大高于工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平均收益大大高于服装等加工企业,农业科技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也要强于交通、能源和化工类科技研发企业。根据上述情况,如何积极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集团?如何积极引导农业企业、涉农企业和其他企业加快产业融合与兼并重组步伐,并努力做大做强,进而逐渐成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力军?显然都是一些重要而又紧迫的农业发展课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