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保就业令巴林安度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9 14:5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海湾国家巴林是一个现代化的石油富国,不少巴林人认为,提高本地劳动力的素质,远比提高油气产品的产量重要。《环球时报》记者日前走访巴林,该国积极推进本地人就业的举措引起记者的好奇,在动荡四起的中东,稳住就业率,就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国民情绪。

  大量雇用外籍劳工是海湾国家的普遍现象,巴林123万人口中约一半是外籍人士,但巴林是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唯一一个不需要单纯依赖外籍劳工支持经济发展的国家。在首都麦纳麦的金融中心,随处可见西装革履或一袭阿拉伯白袍的巴林金融业精英。

  与海湾地区其他国家不同,巴林不依赖石油,油气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不到20%。过去,巴林是海湾地区的贸易中心和采珠业中心,商贩、采珠工人和手工业者是巴林财富的主要来源。长期从事采珠业让巴林人明白“靠山吃山”的危险,1932年发现石油资源后,巴林鼓励本地人参与石油产业,并兴建大型国有铝业公司,招募本国人就业。此外,还有很多巴林人供职于金融等行业。据巴林经济发展委员会统计,67%的金融服务业劳动力是巴林人。2008 年,金融机构提供的就业机会中有57%聘请了本地员工。国际知名会计事务所毕马威在巴林的一位合伙人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在当地的 285名雇员中,有130多人是巴林人。这些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和文化水平都不低。

  为促进本地人就业,巴林还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外国企业在当地招募员工,其中一个有效手段就是人力招聘限制,即硬性规定进入巴林的外国企业必须聘请一定比例的当地劳动者。美国经济咨商局的一份报告显示,巴林的劳动生产率是海合会国家平均水平的5倍,比阿曼高出20%,因此,这个规定执行 起来阻力并不算大。一家地区总部设在巴林、从事通信技术服务的中国企业招募了107名当地人,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本地员工了解巴林文化,能更好地为公司与本地客户服务。

  失业率高是今年以来中东国家出现动荡的一大主要原因。与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相比,巴林国民普遍富裕且就业情况较好。巴林经济发展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巴林人均GDP达2.4万美元,属于世界银行界定的高收入国家。在过去10年中,巴林的就业率上升了39%,工资增长了 54%。据巴林劳务基金的负责人介绍,巴林人口年轻化程度很高,60%的人是未成年人和妇女,而巴林女性绝大多数不工作,所以虽然巴林的就业率统计为41%,实际上巴林人就业率还是比较高的。

  另外,巴林政府还积极设法加强劳动者培训。在“阿拉伯之春”前,巴林政府就通过法案,向在巴林工作的外国人每月征收10巴林第纳尔(约合26美元)的税,这既提高了雇主聘请外籍劳工的成本,又为2007年成立的巴林劳务基金提供了主要收入来源。依靠这一收入,巴林劳务基金已经设立项目为在私营部门供职的1 万多名巴林人提供免费培训。

  当然,出于生活习俗和劳动力成本的考虑,外籍劳工依然在巴林的低端就业市场占有很大份额。例如,一家中国企业虽然按本地化要求聘请了巴林籍司机,但只安排他负责城区的工作不用出远门,又雇了几名印度、巴基斯坦司机,他们的薪资远低于巴林员工。由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工人数量庞大,对工资要求低,中国工人已很难进入巴林低端劳务市场。当地使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印巴劳工每月报酬就100多美元,而从事高端产业的中国企业还很难打进长期被西方跨国公司主导的海湾市场,中国企业在海湾地区处于一种夹心层的尴尬境地。( 本报赴巴林特派记者 曹 磊)

  (责任编辑:杨海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