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何处“柳暗花明” 自信路在脚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1 04:14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作者: 金碚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世界怀着忧郁和复杂的心情走入2012年,中国抱着对未来的期待迎接2012年。世界指望中国为拯救其危机能助一臂之力,中国却因世界经济不振的拖累而左右为难。

  如果从2008年算起,世界经济已经三年多迷茫于“危机”“衰退”“增长乏力”的阴霾之中,“二次探底”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中国政府连续使用“更困难”“更复杂”“更不确定”等词语来形容这几年的经济形势。这期间,中国经济尽管表现过强劲的“V”字型反弹,但在强力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通货膨胀魅影显现,不得不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实施严厉的抗通胀政策。物价上涨势头是遏制了,但经济增长也出现明显的下行趋势。面对有可能出现的增长率继续下降风险和通货膨胀有可能抬头的压力,宏观政策的运作空间十分有限,试图“精准调控”不如“稳”字当头,以静待动。现在,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率仍然在高位区间,但其下行的态势,特别是一些产业明显感受到了利润率下降和亏损风险加大的严峻挑战,加之股票市场的极度缺乏信心和严重低迷,真使人们有一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

  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在何方?有学者认为,由于大多数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都已十分庞大,产能过剩现象相当普遍,不仅传统制造业甚至像太阳能光伏这样的新兴产业都出现了严重的价格下跌、出口受阻和亏损严重的现象,加之资源环境的约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行将结束,必将迈入中低速增长时期。这是否意味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不仅失去了美国这一引擎,而且也不可对另一个引擎——中国经济抱太大的期望了?按照这样的估计,中国经济必须另辟中低速增长的蹊径。而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必须进入适应中低速经济增长的轨迹。

  问题是,虽然未来继续保持接近10%的年增长率恐怕不太可行,而经济增长率如果真的降低到8%甚至7%以下,尽管这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不算低,但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可以接受的吗?中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无论是每年新增劳动人口还是必须从农业劳动中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人口,都需要有大量的就业岗位。一般认为,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率(至少达到年均增长8%左右),才能达到社会可以接受的就业率水平(因此,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将“保八”作为首要的经济政策目标)。实现就业是保障民生的第一要求,为此,经济增长率就是一个绝不可以忽视的目标(当然并不是唯一重要的目标)。由于中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要实现8%甚至更高一些的经济增长率,工业增长率就必须达到两位数。那么,中国工业是否还有这样的增长空间?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经济“柳暗花明”的乐观前景吗?

  首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建设任务还非常巨大,中国的基础设施尽管有了迅速的发展,但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的建设水平和基础设施不仅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而且同国内城市相比也是天壤之别。显然,要完成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工程量,必须以大量的工业品生产和供应为条件。不少人主张,过去我们主要靠工业化拉动经济增长,今后将主要通过城市化来拉动经济增长。其实,城市化过程在产业层面的体现就是工业化,两者是一块硬币的两面。加快城市化必须以加速工业化为基础,对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与工业化相脱离的城市化是不存在的。

  其次,中国要解决所面临的几乎所有重大的经济(包括水利、环境、资源等)、民生(衣、食、住、行、用和健康、文化、休闲、娱乐等)和国防建设等问题,都必须依靠发达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先进的工业技术水平。有人批评工业增长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问题,其实,如果没有工业发展,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将更加严重,而且根本没有解决的条件。只有更发达、更强大的工业体系和更先进的工业技术才能在发展中解决中国面临的严重资源环境问题。

  再次,如果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有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工业体系,因为,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产业载体。不仅工业本身是技术创新的最重要领域,而且,第一、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也必须以工业的技术创新为基础,只有使用先进工业技术的第一、第三产业才可能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

  第四,中国现有各实体产业的技术水平都同发达国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中国制造业不仅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而且其精致化程度都不高。也就是说,在实体经济的每一个产业中我们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各产业的深度发展都充满了机会。

  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是实体产业,主要是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必须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和设备条件。所以,形成新的产业门类和发展未来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必须依赖于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

  由此说来,中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对其需要也是非常大的,中国远没有走到工业化的尽头。既然这样,为什么现在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却会出现较普遍的经营困难?似乎市场饱和了,产能过剩了,没有干头了,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去制造业”和“去实业化”的倾向。这除了是由于面临成本上升、资源约束和环境标准提高的新挑战之外,更主要的是由于30多年来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开放的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工业经济率先改革开放,其他领域改革开放长期滞后,致使制造业的经营环境相对恶化。这直接表现为,产业间比较利益关系的变化对制造业产生不利影响(制造业的利润水平远远低于金融业、采掘业等),导致其创新激励弱化。当然,工业发展的平铺式规模扩张,缺乏纵深式技术创新的产业深厚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如何困难,在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实体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尽管需要重视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但如果抑制制造业增长而期望主要依赖服务业作为增长动力,那就必须做好经济增长率必然会下一个很大台阶的准备(这是国际经验和经济学理论可以充分证明的)。而中国在现阶段就大幅降低经济增长率是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的!

  可见,中国实体经济绝不是没有增长空间,更不是不再需要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恰恰相反,做扎实、做精致实体经济,特别是夯实先进制造业是现阶段中国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内容。而当前表现在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领域的矛盾、困难和问题,大多是由于其他方面的改革开放相对滞后所致。所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是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全面完善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必须改变在改革开放中工业“单兵独进”的局面,加快金融体制、财税体制、劳动体制、投资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领域的改革,以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总之,踏踏实实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路,确保实体经济的强劲增长,才能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才能使亿万中国人在创业和就业参与中分享到发展的福利。

  因此,我们殷切地期待:2012年将开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成更广泛地公平参与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在坚定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推进更大民生改善的新时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