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把民生观念贯穿文化建设始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4 04:20 来源: 经济日报

  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这些天特别热闹:创建文明城市的巡演活动天天有演出;已经坚持了10多年的“社区春晚”1月17日将开始与市民见面……站前区文化馆馆长孟凡斌欣喜地告诉记者,一个多月前,文化馆刚刚搬进新址,比原来宽敞了不少,还有了新的排练场。孟凡斌是基层文化系统的老兵,参加工作满30年。他眼看着基层文化活动一天天红火起来,“特别是2003年以后,一年一个样儿!”

  让孟凡斌印象深刻的,是群众不断高涨的文化活动参与热情。“社区有个小乐队,几乎天天聚在一起练习。”孟凡斌说,如今文化馆的工作和过去大不一样,主要任务不再是组织群众搞活动、往基层送演出,群众已经自发组织起来了,馆里的任务是帮他们找场地、找老师,给他们搭台子,帮助他们实现自娱自乐。

  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覃彬的感受与孟凡斌如出一辙。他告诉记者,这两年从年头到年尾,陕西省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几乎没有间断过,从农民文化节、社区文化节、少年儿童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到富有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以及“三秦书月”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等,人气之旺超乎想象。在他看来,人气旺的最大原因是群众热情高,“因为是群众喜欢的事,政府稍微扶持一下就能办起来。”

  正如孟凡斌、覃彬他们感受到的,党的十六大以来,基层文化建设之所以步伐大大加快,正是由于把民生观念贯穿始终,立足实际、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把“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作为最终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区分日益清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在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2005年,党中央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时首次提出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则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很大。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如何保证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满足?通过多年探索,本着“群众的需要就是努力的方向”这一原则,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其一,扩大公益性文化设施服务范围。要解决文化民生问题,首先要加大投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服务能力。“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

  2011年前10月,全国财政文化投入更是达到1207亿元,增长27.5%,增幅创历史新高。到“十一五”末,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近1800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观。

  其二,采用新技术,提升服务水准。有了设施,还要有丰富的服务内容、人性化的服务方式。2002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经过近10年建设,现已形成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大大丰富了基层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2011年,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正式实施,电子阅览室建设即将结束试点、全面推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步入整合提升阶段。文化部、财政部不久前又提出,“十二五”时期将加强统筹,协调发展,提升3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效能。到“十二五”末,随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汲取知识的时空障碍将被打破,随时随地、个性化、交互式地获取文化信息将不再是梦想。同时,广电总局开展直播卫星服务试点工作,探索通过直播卫星服务为有线电视网络尚未通达农村地区6亿多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未来5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将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三,为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更加关注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从关注文化服务需求的共性转为更加关注文化服务需求的个性,加强面向特定地域、特殊群体的文化关怀,丰富了农村、偏远山区、弱势群体、留守妇女儿童、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大限度满足了各层次各领域的文化需求。“慰问农民工春晚”、“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知识改变命运 爱心托起梦想”百家出版社文化助残公益行动等活动的蓬勃开展,为推动文化服务均等化作出卓有成效的努力。“十二五”时期,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强盲文出版基地建设,配置盲文刻印机和盲文制版印刷生产线,实现年生产盲文书刊1600种、70万册的规模,开发符合盲人认知的盲文乐谱、工具书、期刊、数字有声读物,出版《盲人百科全书》等重点图书,建设中国盲文图书馆。

  其四,突出主导、创新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实现共建共享。通过政府采购、政企联合等方式,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正在形成多元互补、良性竞争态势。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文化资源,不仅提升了文化服务水准,文化产品的内容也大为丰富。群众需求、社会力量和国家政策现已形成合力,正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以更加立体多元的方式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2011年的北京文博会上,老牌音像制品企业FAB精彩企业集团展示了他们的新产品:畅游北京多媒体终端机。市场部商务经理刘彦宁告诉记者,公司发挥多年积累的版权和品牌优势,把“吃喝玩乐”的信息都整合到终端机上,用户可以自由下载、查询。瞄准旅游咨询和休闲消费两块市场,他们采取灵活运营方式实现了第一批10多个终端机的布点。在低价甚至免费服务大众的同时,该集团以自己的创新模式收获了转型发展的首期回报。

  2011年9月28日,由甘肃省曲艺团和甘肃省陇剧院联手打造的“快乐兰州相声茶社”正式在甘肃省陇剧院演艺厅落户。2009年至2011年,兰州相继诞生了3家相声茶社,环境、场地虽各不相同,却同样生意兴隆。特别是到了节假日,3家相声茶社都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从中央到地方,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对公益演出、基层演出实行政策倾斜,加上转制后开拓市场的紧迫压力和基层群众的热烈回应,促使文艺院团纷纷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甚至走进偏远地区。

  这一切变化,让孟凡斌对刚刚过去的2011年颇为难忘。“市里院团转企改制为文化馆输送了29位专业演员,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帮助。活动办得多了、影响大了,当地企业也积极参与进来。”他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赞助、百姓享用免费文化服务的一整套做法。”孟凡斌想做的事情太多了,除了举办区里的各类文化休闲活动,今年8月,他们还用这种方法举办了一场为贫困大学生募款的“爱心涌动”晚会,当场募资20多万元,吸引10000多名观众参与。“咱们的活动办得不好,企业也不会来对不对?”孟凡斌说,站前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就连转制分流过来的专业演员都被他们感染了,“刚开始他们还觉得专业演员到社区工作大才小用,后来发现到这里天天有忙不完的事,特别有成就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