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出口的“船票”在哪(国金时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5 05:0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出口或许是2012年“末世危机”中惟一猜中的预言。尤其是对习惯了高速的中国出口,低于10%的出口增速,意味着冰河期已经来临。

  现实也是如此。去年年末,中国三大经济圈无一例外出现外贸疲软。央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出口订单指数近3年以来首次跌破临界值,其中,出口订单指数为48.7%,为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落入50%以下的区间。

  减速是共识,但是否低于10%,官方与民间还在“商榷”。有两个变量左右预测结果:一是外部经济复苏程度,二是人民币升值幅度。有分析表明,如果经合组织国家(OECD)GDP增速每下降1%,将会拉低中国出口增速约3.5%;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上升1%,将会抑制中国出口约1.5%。按照这一比例,如果2012年OECD国家经济仅增长0.8%,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却上升了6.2%,则2012年中国出口增速将掉至个位数,仅为8.9%。

  当然,如果人民币双向波动更顺畅些,情况可能会好点,但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前景推测意义不大。毫不夸张地说,十年高歌猛进的中国出口已经走到了历史尽头。这种历史终结并非中国主动要求。一是因为欧美市场失速。这一块占了整个出口的43%,2008年前甚至占55%;二是中国国内的生产成本上升,“刘易斯拐点”倒逼转型,呼吁回归正常增长的声音也进入决策层。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增长”,而不是“保增长”就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开始为出口“负贡献时代”做准备了。

  告别赚钱的日子肯定痛苦。2008年出口同样“生病”,政府当时的应对策略与现在完全不同,比如4万亿元投资计划、大规模出口退税等等,“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引擎”,一时风光无限。

  但实践证明,这些高强度政策优惠只能纾一时之困,而非长久之计。从中国商务部几次吹风出口减速的论调可以看出,决策层已经意识到,出口不可弃,但也不可舍身救。

  出口遭“冷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出口型经济为中国架设了一条世界经济的“感染渠道”,几次“硬着陆”危机都与外需下降有关;二是出口型企业几乎成了政策的“寄生虫”,所赚利润无非就是出口退税,或是“便宜”的人民币,不思生产扩大、技术改进,除了几个“作坊主”,到底富了谁?三是外汇占款被视为通胀“祸首”,外贸顺差也不受人待见;四是贸易战烽烟四起,疲于应付。

  那么,救赎外贸出口的“船票”在哪里?转型本应当仁不让,但要先纠正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加大进口就是转型,但事实表明,近两年进口增速加快主要是因为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关联密切,比如资源性产品。二是全部搞高精技术产品出口,这又有些“一刀切”了,光伏产业严重过剩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船票”其实就在出口商自己手里,有的已经开始行动。比如笔者了解到,一些以前做代工的加工型企业已经开始转型做自己的品牌,一边有欧美的订单照接不误,另一边还在全国各地开实体店、网店,叫卖自己的品牌产品。当然,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些企业以前只做生产,其他一概不管,现在要学着负责整条线运营,困难不小。但他们的优势也是明显的,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先进的制造工艺,击穿贸易壁垒,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关键是如何将这种优势带入国内市场,所以“船票”另一部分还得落在政府身上,积极引导、有偿鼓励、政策扶持、税收优惠,总之要让这些尝试转型的出口企业,有胆量转型,也有资本转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