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文化润齐鲁,发展着先鞭 惠民便民服务繁花似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5 09:1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务实创新,只争朝夕,山东这个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

  创意齐鲁

  文化产业生机盎然

  

  2012年元旦前夕,济南啤酒厂的老厂区传出了阵阵音乐。经过装修,昔日的糖化车间变身歌舞演出大厅。大厅里,灯光、音响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观众可以在包厢中舒适地欣赏文艺演出,曾经的麦芽发酵塔也被改造成了一个个“古堡式”的旅馆房间。济南啤酒厂转产后,大量设备和厂房曾被闲置,现在这片老厂房已经被改造成为D17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文化企业创业、发展的乐土。

  创意点睛,策划成金,闲置资源成了颇具魅力的文化产业发酵池、孵化器。这是山东文化产业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在山东,创意不仅赋予老建筑和老厂房新的生命力,也使原本并不起眼的花房、温室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在位于泰安泰山花样年华景区的“天合乐园”,屋外是数九寒天,屋内却一派热带风情,香蕉、芒果、西番莲等各种热带植物郁郁葱葱、果实累累。这里本是一个培育热带植物的大型温室,经过开发,与雕塑和室内景观结合,变成了小型公园并可作为冬季拍摄婚纱照的外景地。目前,“天合乐园”已与100多家婚纱摄影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创意必不可少,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成长中的文化企业还需要资金支持。近年来,山东推动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09年至2011年授信额度达1000亿元。为了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山东还制定出台促进文化企业上市的意见。据悉,2012年将有10家山东文化企业为上市发起冲刺。

  丰厚的齐鲁文化资源是山东文化产业腾飞的巨大动力和源泉。发掘传统文化要素,通过文化与旅游、科技等的深度融合来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山东许多地市的共识,也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白天爬山,晚上跑光”,不少游客爬完泰山就匆匆离去,缺少夜间观赏项目、游客逗留时间过短一直是泰安旅游的短板。实景演出《封禅大典》填补了这个空白。在天然山水舞台之上,这台展示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演出成为了泰山旅游的新热点。记者在泰山西麓的工地看到,宋城泰安千古情城项目已经开工,到2012年年底,这里将建成以剧院、古街和室内外游乐场馆为核心的休闲娱乐区。泰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贾志秋说,文化项目的落户对泰安旅游产业的推动立竿见影,“文化项目多了,游客来泰安不只是看山看水,还能够品鉴和体验文化。”据统计,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游客在泰安的人均停留天数达到2.8天。

  在热闹的电视剧荧屏上,鲁剧以其浓郁的山东特色和文化底蕴吸引了亿万观众。2008年,以清末一户山东人家闯关东故事为主线的电视剧《闯关东》播出,平均收视率高达6.8%,夺得“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剧等7项大奖。和《闯关东》一样,《大染坊》、《铁道游击队》、《沂蒙》等电视剧也被众多观众喜爱。表现传统儒家文化的动画片《孔子》也出手不凡,在法国戛纳电视节上获得首届亚洲展映会“最佳作品”称号。鲁剧逐渐成长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知名文化品牌,成为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从杨家埠的木版年画、日照的黑陶到潍坊的剪纸、风筝,山东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产品和传统技艺。在保持本真特点的前提下,山东用文化创意来激活传统工艺,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来到聊城市东昌府区葫芦文化展览馆,人们可以看到展示着红楼人物的创意葫芦、台灯葫芦、勒扎葫芦等各种各样奇特美丽的葫芦,这些原本并不稀奇的物件儿,因有了新颖的创意和精心雕刻,就能卖出上万元高价,成为热销的工艺品。2010年,山东以农村为主体的手艺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到2015年,全省还将重点建设60个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出100个农村特色文化产品集聚区。

  这样一组数据应该是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好注脚:“十一五”时期,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8.7%,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30亿元,成为全国3个过千亿元的省份之一。去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71亿元,全年将超过1500亿元,较2010年增长20%以上。

  惠民便民

  公共文化服务繁花似锦

  

  胶南市郝家石桥村66岁的杨兆秀老人最近生活得很规律,每天早上5点半到村里文化大院舞太极扇,然后准时回家吃早饭,8点半再到文化大院的书画室里画画、练毛笔字。“有了这个文化活动场所真方便,10分钟就走到了。”杨兆秀说。记者获悉,当前山东各地正在营造的“15至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让百姓短时间内就可以到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服务设施愈加便利,城乡群众与文化的距离就愈发拉近,也就能愈发真切地体会到文化的滋润,真正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角。

  文化要惠民便民,硬件的投入必不可少。最近5年是山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投入最大的时期,建成了山东省博物馆新馆、青岛大剧院、烟台市文化中心等30多个重点文化设施。除了这些“新地标”,山东还全面实现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农家书屋的总数达到4.5万个。

  “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不在设施而在服务。”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玉清说。在诸城市的农家书屋里,读者如今能够享受图书“一卡通”服务,不但可以“通借通还”,还可以在管理员的帮助下,通过网络查询200多个书屋的图书信息,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借阅起来很方便。

  山东作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全国试点省,创造了一卡通、互动式、分区域的新型服务模式,全省建成标准化公共电子阅览室4200多个,数字图书馆建设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级以上图书馆国家数字资源的全覆盖。山东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同样走在全国前列,建立了覆盖到村的服务网络,荣获“文化部创新奖”并被评为“国家十大文化创新工程”。近年来,山东还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不断推进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山东2008年就提前两年完成为全省2067个20户至50户自然村通广播、通电视的任务,从2007年开始,又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目标。2010年,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09%和97.88%。

  山东的“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活动也取得长足进展,初步形成了文化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2011年11月中旬,菏泽市戏剧院送戏下乡演出团来到菏泽郓城县大潭村,连演6天,每天都有3场演出,让周边几个村的数千村民过足了戏瘾。菏泽市戏剧院院长徐向东说,“一搭戏台,方圆几公里的百姓都往这儿跑。村民们上午在这看完戏,家远的都不愿意回去,宁肯中午饿着不吃,也要等着下午看戏。”菏泽市戏剧院每演一场,菏泽市政府都会给予2000元的财政补贴,“政府出钱,百姓看戏,既是文化工程,也是惠民工程。”

  怎样演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喜欢、真正满意,一直是困扰文艺院团的一个问题。菏泽市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团长杨俊华的感受来自多年实地演出的经验,“我们对演出剧目筛选比较严格,内容要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时间安排上也要照顾到当地群众的实际情况,通常都是在农闲时节推出好戏。”据介绍,菏泽市戏剧院的两个剧团自2009年以来,已累计在基层农村演出1000余场。山东梆子剧团的经历只是山东数百个演艺团体的一个缩影。在山东,像他们这样的每年下乡演出几百场的演艺团体还有不少,正是他们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演出,让广大农村观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生活的快乐,使文化惠民便民落到了实处。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以“一览众山小”的高度来体察文化,山东正逐渐使文化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将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山东迈向文化强省的步伐定会越走越坚实。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