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瑞典全国媒体网站过半限制读者匿名发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6 10:2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1月3日,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发生了一起枪击案。这是以移民城市著称的马尔默连续1个多月来发生的第五起枪杀案。一时间,关于移民区治安、失业率和文化融合等议题再次成为瑞典各大门户网站的热门话题。然而,与以往相比,针对此次事件的网络评论要理性得多,主要原因是瑞典各大媒体网站纷纷禁止匿名发表评论。瑞典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晚报》总编辑让·赫林说:“我们不能让仇恨、暴力的言论在网络上扩散。”

  深感不良言论之患

  自2011年“7·22”挪威爆炸和枪击案后,瑞典一些主要媒体网站先后关闭其匿名评论平台。为了多数人的安全和自由,一向以坚持“网络自由”、“言论自由”著称的瑞典媒体选择了向“言论负责”方向靠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瑞典媒体纷纷办起自己的网站。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更愿意在网上阅读新闻,并在文章后面跟帖表达自己的看法。一些热门事件常常跟帖数千条,更有读者在这一空间里展开讨论,人气旺盛、观点纷呈。然而挪威“7·22”事件发生后,人们发现凶手布雷维克此前在网上肆意发表了各种极端主义言论,欧洲和世界为之震惊。作为与挪威同宗同源的瑞典,在民族感的认同上也受到极大冲击,一时间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的反思席卷了各大媒体。

  瑞典《每日新闻》评论道,凶手虽然被称为“独狼”,但他并非真的只是一个人,他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同时也通过网络影响着其他人。因此,人们的公开发言非常重要,“语言自有其分量。所有参与公众讨论的人,所有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应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而对自己言论负责的方式就是禁止匿名发言、跟帖,鼓励实名登陆后发表言论。

  “有感即发”有迹可查

  为跟踪马尔默枪击案的舆论反应,记者登陆瑞典点击率最高的新闻网站《晚报》网,试着作为过客参与论坛讨论,结果发言被拒。论坛窗口上是总编辑赫林的一段话:“欢迎到《晚报》网发言。我们相信,您能保持客观,并能尊重其他发言者的权益。我们不允许极端言论出现。请对您的言论负责”。提示语下方是脸谱网账户登录入口。换言之,发言者不能再像以前随意地以过客身份,或随随便便起个“罗宾汉”或者“123”等名字就可以“有感即发”了。

  记者随即登陆脸谱网账户并对枪击案发表了评论,却发现该言论已自动转入记者的脸谱账户,这意味着记者在脸谱网上的好友都能看到这一评论。除了脸谱、推特账户外,一些新闻网站为想加入讨论的读者提供了类似选择,即通过其他要求实名制的网络账户注册。这些账户的使用,增加了网络用户的社会性,使在虚拟网络中发言的人的社会身份“有迹可查”,以便发言者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如今,瑞典35家媒体网站中,已有超过半数限制匿名读者发言,其中主流媒体如《瑞典日报》、《每日新闻》等都采取了类似措施。而最早反思网络言论太过自由的《快报》则干脆关闭了即时新闻的跟帖评论,同时推出新规:网站论坛上的发帖先审查后发表,以免种族主义或攻击性极端言论出现。总编辑托马斯·马特松表示,报纸网站应该对其论坛中的发言内容负责,通过预先检查等措施,减少不当言论。“互联网对用户而言已经足够成熟,但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并不成熟”。

  虚拟人也要负实责

  一系列实名举措增强了网民在发言时社会角色的比重。尽管你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发表评论,但不再仅仅是虚拟人,这提高了网站论坛的水平,保护大多数人的合法权益。以马尔默枪击案为例,采取实名制讨论的《晚报》网站上,来自斯德哥尔摩的哈康·约德林发表“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单靠一个人、一个城市不行。当务之急是为穷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民主、平等和博爱是解决问题的良药”之类的冷静建议。

  尽管《晚报》实名评论的参与者比不设限制的网站少了一些,但“言论质量却提高了”,赫林坚信“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就不怕用真名表达看法。如果你觉得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那就不要公布于众”。虽然有反对者提出实名发言将导致揭露社会黑暗面又害怕打击报复的人不敢发言,但由于一些匿名发言太过恶劣,“我们有责任确保我们的文章内容不被恶意贬损,确保我们的网站不成为种族主义的温床”,限制匿名的管理最终被大多数网络媒体所接受。

  在瑞典,各网站的论坛区域也允许批评言论存在,但指出批评只能对事不对人,不能对任何个人或特定群体进行人身攻击。数次违背上述原则的用户,将被永久禁止发言。如果使用虚假的脸谱账户登陆,也会被取消发言资格。

  网站信誉因“实”而升

  随着实名制的推广,这一制度被认为提高了人们对网站的信任度,进一步提高了互联网的发展潜力。“因为少数人通过匿名而滥用网络,会导致多数人对网络失去信任,从而限制互联网的发展。”《晚报》政治编辑卡宁·彼特森一针见血地指出,“实际上在网上匿名发表极端言论的只是少数人,但他们的能量很大,导致多数读者不愿再去参与”。实名管理保护了那些在网上发表负责任言论的人。

  瑞典资深媒体人古纳尔·林奎斯特在博客上坚决反对匿名发言的行为。他说,“论坛”是人们围绕某个特定话题,通过使用逻辑辩论等方法树立正确观点、摒弃错误观点的地方。如果对方匿名或者使用假名字,我怎么知道我在跟谁讨论。“匿名发言使人卸掉所有平时的‘负担’,包括礼貌和理性的行为举止。”而使用实名参与讨论,可以令人更加负责,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得更清晰。实名管理不会扼杀言论自由。“既然是公开讨论,躲藏在假名字后面就没有公开性可言。”记者 刘仲华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