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这样度过10天新年长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7 07:1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12年1月4日,中国人已经开始上班了,俄罗斯人的2012年新年长假却刚刚过半。俄罗斯联邦劳动与就业局发布的官方信息说,俄罗斯的2012年新年假期从2011年12月31日开始,至2012年1月9日结束。《俄罗斯联邦劳动法》规定,俄新年法定假期为1月1日至5日;1月7日为东正教圣诞节,也是节假日;2012年1月1日恰逢周日,1月7日又是星期六,因此非工作假期自动调整到1月6日和9日。这样一来,俄罗斯人的2012年新年长假将足足有十天。
如此之长的假期,让俄罗斯人有了彻底放松自己身体和心情的机会。俄Superjob.ru研究中心的最新民调显示,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支持放新年长假的举措,其支持率从一年前的53%增至目前的65%。支持放长假的受访者认为,我们在长假期间可以进行一次完美旅行,加强与家人的沟通,并可解决此前无暇解决积累下来的问题。对于许多人来说,长假是他们休息和补充睡眠的绝好机会。
不过,也有20%的受访者不赞成放长假。他们认为长假会让人太过放松,也感到负担不起。一位反对放长假的受访者称:“我认为,1月1日至3日放假迎接新年就已足够了,当然东正教圣诞节也得休息一下。其余的假期纯粹就是懒惰的表现。”另外还有10%的俄罗斯人对长假感到“无所谓”,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职业性质,使他们在长假期间也根本无法充分休息。此项调查显示,2012年新年长假期间,几乎每9个俄罗斯人中就有1人仍要继续工作。
那么,俄罗斯人又是如何过长假的呢?俄Superjob.ru研究中心的另一项民调显示,约47%的俄罗斯人打算在新年长假期间“宅”在家里,不打算出门;大约4%的人打算在长假期间出国旅游;4%的人选择在俄罗斯境内旅游。
针对那些准备“宅”在家里过长假的莫斯科人,莫斯科市政府号召大家走出家门,到户外过长假。除了按惯例在市内各主要地点燃放烟花之外,莫斯科市政府在2012年新年长假期间还组织了3000多场形式各异的群众参与性活动。莫斯科市文化局决定,2012年1月2日至9日期间,莫斯科市属的60家博物馆将全部免费对公众开放,文化局通过本机构官方网站和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布了这60家博物馆的名单。此外,莫斯科市文化局还向各学校、幼儿园和社会福利机构赠送了一万多张博物馆门票。据莫斯科文化局预测,新年长假期间,莫斯科各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将吸引20万至40万参观者,相关费用将由莫斯科市财政预算支付。
为了让青年少年过一个有意义的长假,莫斯科市教育局在本市中小学生中实施了一项名为“50个走出家门的理由”计划,向中小学生及其家人详细地列出了莫斯科市在新年长假期间要组织的所有活动信息。此外,莫斯科市文化局还实施“全家参观博物馆”计划,邀请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为提高青少年对参观博物馆的兴趣,许多博物馆都结合本博物馆特点组织趣味展示、手工活动等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活动。比如,达尔文生物博物馆就组织了“坐上龙的翅膀”的展览,而“工人和农民”展览中心则安排了新年枞树主题展,航天博物馆举行了“笑着去太空”展览,察里津庄园儿童活动中心组织了主题为“新年的历史”展览。
据莫斯科市文化局局长卡普科夫介绍,自2011年12月25日起,莫斯科市内的各个公园就已经开始举行节日活动了,这些活动将一直持续到新年长假结束。卡普科夫强调:“20年来,各公园在新年期间一直不对外开放。我们现在想告诉大家,新年期间不仅可以去红场和特维尔大街,也可以去参观各个公园。莫斯科市政府将尽全力保证每一个公园的安全,为市民带着好心情过长假提供好的条件。”莫斯科市市长索比亚宁也强调,这是莫斯科市民第一次可以在各公园迎接新年,“这些公园将成为大家迎新年的中心,这里会有焰火表演等各种节庆活动。所以,请大家不要坐在家里,到家附近的公园和街心小公园透透气,去那里度过新年的头几天。”
据本报记者了解,莫斯科市政府不仅仅想让本市百姓过一个“文化”新年长假,还在琢磨着如何把莫斯科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文化之都”。据悉,自2012年1月1日起,每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莫斯科市属博物馆将全部免费对外开放。此外还将启动“博物馆之夜”计划,自2012年1月起,每逢周四,各博物的开放时间都将延长至21时,以方便参观者下班后参观。
为更好地搞好莫斯科市“文化建设”,莫斯科市政府已立足长远,正在酝酿更为宏大的计划。比如,他们正在吸引相关投资者参与市内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准备创办剧院经理培训班等。根据莫斯科市政府不久前通过的《2012-2016年莫斯科市文化与休闲设施发展规划》,莫斯科市2012年准备从市财政预算中拿出493亿卢布,用于市内公园、剧院和文物古迹的修缮与改造。按此计划,莫斯科将进一步把本市打造成俄罗斯的“文化之都”,为莫斯科市民和国内外游客提供一个更富文化韵味的生活和旅游环境。
本报莫斯科1月6日电
(责任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