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进程撩开缅甸"神秘"面纱 中国投资受欢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1 07:0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仰光市区仰光河上的渡船。本报记者 丁 刚摄
美国“重返亚洲”的脚步在缅甸荡起回音,这里的变化牵动着地区进程。本报记者多次赴缅甸采访,捕捉到缅甸变革和改善外部关系的动向,也切身感受到中国在缅甸的投资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好处。
国际色彩日益呈现
从2010年大选首次进入缅甸后,本报记者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踏访了缅甸神秘首都内比都、缅北重镇密支那、西南海港皎漂、东部高原掸邦等地,切身感受到缅甸正在发生的变化。每次到缅甸,都会看到与上次的不同。
发展经济呼声高
前年大选前的仰光街头,全副武装的警察随处可见,整个城市戒备森严、气氛紧张,记者接触到的当地人很少谈及选举,政治上感觉明显压抑。不少缅甸民众说,不管谁执政,都希望新政府能改善民众生活,使缅甸走上繁荣发展之路。出租车司机昂敏的妻子因病在家休养,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学费是家庭最大负担。他告诉记者,最近几年物价上涨,全家每天的生活支出大约5美元,自己每月70美元的基本工资难以维持,因此只有经常出车挣更多的加班费才能维持生计。那时,昂敏认为新政府最重要的是稳定食品价格,保障民众基本生活。
记者再次见到昂敏是在去年年中。他说,随着缅甸的发展变化,到仰光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租车需求旺盛,他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不少。现在昂敏希望更多外商到缅甸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他还高兴地告诉记者,缅甸已经允许和平示威了。
在缅甸东部高原掸邦,记者也听到了加快变革、发展经济的呼声。湛蓝的天空、绿色的稻田和朵朵白云构成掸邦首府景栋世外桃源的景象,当地居民大多种植水稻、蔬菜,或者做些小生意维持生计。阿卡族青年阿廓告诉记者,希望政府与民族武装尽早达成协议,给掸邦带来和平,只要局势稳定加上逐步变革,更多的人就会到景栋投资、旅游,经济就能发展。
在缅北重镇密支那,菜农玖堆告诉记者,他种植的西红柿每周采摘一次能卖上百美元,已经在附近的镇上盖起了三层小楼,还准备购买拖拉机耕种更多的水稻。密支那是缅甸著名的砂金产地、柚木采伐加工中心和翡翠出产地,这座城市正随着经济变革成为缅北贸易中心,展现出更大的活力。
在神秘、封闭的新首都内比都,也逐步有了变革的影子,新建的酒店十分豪华、设施齐全。两年前还是椭圆形铁架结构的国家会展中心已经建成,开始举办著名的珠宝交易会,附近售价上万美元的门面房销售一空,内比都的经济氛围越来越浓厚。
不少缅甸小镇上也能看到林立的广告牌,电视广告花样迭出,商贸经营活跃。缅甸华商会会长赖松生告诉记者,随着建设项目和工厂的增多,民众就业机会增多、收入提高、消费活跃,缅甸经济正在逐步发展。缅甸政府领导人曾多次表示将逐步变革,但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注意培养本国经济,提高本地工商企业的适应能力、积累充足资本,使其具有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能力。(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广勇)
(责任编辑:彭金美)
放牛阿婆乔朵朵微笑着竖起了大拇指。本报记者 于景浩摄
目前,缅甸在各省邦已经建设了40多个工业区,计划在今后5年内解决380万个就业岗位。记者探访过仰光最大的工业区——莱达亚工业区。前往工业区的柏油路虽然破旧、坑坑洼洼,但路上车水马龙,可以看到不少运输集装箱的大卡车。生产缅甸三大品牌饮料之一的彬牙公司经理基汶告诉记者,随着缅甸国内和外资企业的增多,现在工人越来越难招,工人月工资从50美元上涨到100美元。他表示,缅甸新的经济政策将会更有利于经济发展,2011年出台的缅甸经济特区法就传递出进一步变革的积极信号。
根据这部经济特区法,缅甸、泰国共同开发的占地6.4万公顷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土瓦经济特区正在全面建设基础设施,连接泰国的公路也即将开工。缅甸工商协会秘书长凯凯内告诉本报记者,这个经济特区将成为缅甸对外的一个窗口,将使亚洲与欧洲、非洲的贸易不必绕道马六甲海峡。作为“亚洲最丰富的资源库”,缅甸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金、银、珠宝、矿石及木材等资源,随着新政府不断推出经济发展新政策,其未来的经济潜力不可小视。
中国投资受欢迎
仰光拉达镇选举委员会委员吴基汶认为,缅甸政府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特别是生活在农村地区以及边远地区百姓的生活。缅甸众多的少数民族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东、西、北部的高原地带,与主体民族经济差距很大。记者在大其力、景栋、皎漂等地采访时,看到当地居民生活十分贫穷,沿途村寨民居多为茅屋,家里没有什么物件,锅碗瓢盆和换洗衣物即为全部家当,而且村民子女较多,务农劳作一年仅够糊口。
在西方的长期制裁下,缅甸工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农产品出口受到汇率不稳冲击,生活中大量依赖的进口商品物价高昂,使缅甸从东南亚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沦为最穷困的国家。中缅油气管道起点皎漂马德岛以前是个荒岛,岛上居民一个棚、一张床、一口锅就是全部家当,每天饮用雨水、以鱼虾为食。随着中国油气管道项目的展开,大量资金注入当地,带动了矿石料、原材料、生活用品等相关产业发展,使当地居民直接受益。马德岛上有人骑上了摩托车,有人在试用新装的电话,有户人家甚至支起了电视接收设备。岛上居民汶滕年说:就像外界不十分了解缅甸人一样,当地人也不十分了解中国,但通过接触,就发现中国人很友善,中国是在帮助缅甸人摆脱贫困。
汶滕年们看到了作为近邻的中国一直给予缅甸的大量支持和帮助。据统计,2010年,中缅双边贸易额为44.4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68.8%。其中,中国对缅甸出口34.8亿美元,进口9.6亿美元。截至2010年底,缅甸累计在华实际投资达8972万美元;中国对缅甸直接投资累计达19.5亿美元。中国对缅甸的投资中包含了大量的公路、铁路和水电站的建设协议,这些都使缅甸民众直接受益。此外,中国公司还为缅甸提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承建的水泥厂、机车厂、纺织厂等多个项目已经产出合格产品,极大地满足了缅甸民众消费需求。
(责任编辑:彭金美)
两年前首次到缅甸采访,记者才明白为什么有人将缅甸称为“免电”。仰光最好的酒店每天停电,景栋街头的电线杆没有电线,皎漂晚上全靠各家自己发电。但从2011年年初,仰光的电力供应开始变得正常起来,因为邦郎、耶涯等多个水电项目并网发电缓解了电力紧张的局面。彬牙公司经理基汶告诉记者,中国公司承建的被誉为“缅甸三峡工程”的耶涯水电站发电后,他的工厂再也不会每天停电两三次了。随着缅甸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水电站和其他基础设施,希望中国公司继续开发这些项目。
不久前,年接待能力2000万人次的内比都国际机场正式启用,高等级的仰光—内比都—曼德勒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中国建设者在这些设施建设上都留下了辛勤的汗水。中国帮助缅甸做了很多事,而且是在缅甸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随着缅甸经济的发展,中国与缅甸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无论是在仰光的东方语言中心,还是在景栋中文会话培训中心,或者在曼德勒的华文学校,记者多次看到几百名学生高声朗诵汉语,他们都是在课后来学习中文的。几乎每个人都告诉记者一个相似的原因,学好汉语在当地中国企业工作收入高,和中国做生意能够致富。
在皎漂采访时,记者碰到几位从北部赶来的缅甸人。他们说,缅方计划在中国原油码头的基础上把皎漂发展为经济特区,推动缅甸西海岸及其腹地社会经济发展,这是一个投资的好机会,原来一块价值几十万缅币的土地最少涨到几百万缅币,海滨的好地段甚至上亿缅币,在中国的帮助下,这里的发展会更快。
“中国是对缅甸帮助最多的国家,”泰国资深政治家功 塔帕朗西对记者表示,“缅甸在走向国际社会的过程中,需要结交新朋友,但是不能忘记老朋友,更不应该伤害老朋友。”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
放牛阿婆竖拇指
记者日前来到了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公司位于缅甸曼德勒市区以南约60公里的皎涩施工点。这里骄阳似火,一片繁忙景象。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条并行的巨大管线,如同两条巨龙蜿蜒前行。中石油东南亚管道公司总调度室副主任张继成告诉记者,靠近南边的是口径为1016毫米的石油管道,长770公里;靠近北边的则是口径为813毫米的天然气管道,全长793公里。目前,正在施工的第五标段主要位于曼德勒省,标段全长约90公里。整个中缅油气管线西起靠近印度洋的港口皎漂,东北一直到中缅边境的木姐,全线共有8个这样的标段,目前所有标段都已开始动工。
(责任编辑:彭金美)
在进入施工点之前,负责施工安全的杨海霞女士提醒记者,要在鞋上系一个红色的小袋子。小袋子里装的是雄黄和蒜泥,主要是用来防蛇。张继成告诉记者,全长近800公里的管道穿过平原、丘陵、沼泽和山区,工人们最经常碰到的危险就是来自于野外的毒蛇。尤其是晚上,毒蛇可能会在工人的营地里活动。
北京兴油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南段监理分部第五监理区段主任万隆告诉记者,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之间的距离为30米,监理方严格执行作业规范,完全杜绝范围外施工,以防止破坏当地老百姓的农田。同时,在现场施工产生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都会全部回收,运回曼德勒市内交给签订协议的垃圾处理公司。监理方严格要求,每一个焊接点下方,绝对不留下一根废旧电焊棒,做到对周围环境的零污染。万隆说,等施工完毕后,现在暴露在地面上的管线都将会被掩埋到地下,上面会进行绿化和植被恢复,因此对环境的影响将被降到最低。
张继成告诉记者,中缅油气管道穿越缅甸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和掸邦四个省邦。原油管道以皎漂的马德岛为起点,而天然气管道则以皎漂为起点。油气管道将穿越马德岛两大海沟,翻越若开山,穿越或跨越伊洛瓦底江、米坦格河、南渡河等多条河流,施工面临的地质情况相当复杂,施工难度很大。
在施工现场,有不少缅甸籍工人正在忙碌,专心焊接管线的工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塑料头盔以及面罩。来自附近村子的缅籍员工明素兑告诉记者,他在工地主要负责土方开挖和焊接后的抛光和清理等工作,公司负责对他们的技能培训,他现在每天的工资有3000缅币,这是在其他地方打工收入的两倍,“中国工人待我们像一家人一样,我们相处非常融洽。”
来自中国河北的20岁小伙子许向雷告诉记者,自从去年10月份施工以来进展一直十分顺利,经过的村民对中国工人非常友好,一些村民还给工地送来花生和西瓜。“他们的淳朴让人感动。”许向雷说。
在施工点附近,记者见到正在放牛的阿婆乔朵朵。她是附近昂纳村的村民,家里有一亩地被中石油征用,补偿了87万缅币,对这笔补偿款她十分满意。当问起中国企业给当地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时,阿婆微笑着竖起了大拇指。
中石油东南亚油气管道公司社会经济专员办公室项目负责人张埜对记者说,按照中缅双方达成的协议,企业同当地村民共同确定土地补偿标准,共同丈量,最终由中国企业把钱亲手交给村民,并由缅甸政府见证。
张埜还表示,中石油在缅甸开展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展公益事业,捐助当地学校和医院建设。在缅甸遭受风灾、地震侵袭时,中石油第一时间向缅甸政府和灾民捐赠善款。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迄今为止共聘用缅籍员工数量2505人,占到项目参建人员总量的50%以上,公司还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所有这些对提高当地老百姓的职业技能,提升当地人民的医疗、教育和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报驻泰国记者 于景浩)
(责任编辑:彭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