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面对尴尬求善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2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评论员高初建
46年来最早的春运于8日正式启动,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预计数字,今年春运客流总量将达到31.58亿人次,再次创出历史新纪录。
这31亿多人次的数字是怎么预计出来的,其实是有些疑问的。这其中,铁道部给出的数字是将发送旅客2.35亿人次,同比增加1352万人次,增长6.1%,日均588万人次,同比增加34万人次,基本上比较靠谱。民航称,将运送旅客3488万人次,但没讲明是否包括国外航班,是否包括旅游者,显然与一般意义上的“春运”有出入。至于道路交通那28亿多的预计数,是否有汽车接火车的重复计算?是否连市县区域内的乘客出行都算了进去?
但不管怎么说,40天的春运期间,至少将有两三亿的中国人往返奔波与路途之中,这是无可怀疑的。为了应对如此多旅客出行,尽管有关部门尽了极大努力,采用了不少新招,但买票难的情形仍无法改变。
如何解决买票难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各方人士出谋划策,从“加快城镇化建设”到“让农民工留在城里过年”,五花八门。然而,那些主意、建议的出发点虽然都是善意的,其实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说了跟没说一样。因为,一票难求就是个最简单的市场供求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在“供”的一方面,尽管我们的公共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大体能满足日常需要,但到了春运这个特殊时期,必然突破极限,表现为总体运力不足;另一方面,只要沿海与内地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不论是农民工还是大学生等等的外出打工者、在外漂泊者就有过年回家这一巨大的需求。这种春运期间客流旺盛与运力不足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票源紧张的问题,恐怕需要十几年、几十年才能解决。
中国的“春运”在这个星球是绝无仅有的奇景。不要说30多亿人次的流动运输,就按铁路运输的两三亿人次来看,那是一种何等壮观的场景?而在这场景中反映出来的中国独特文化,即那种既不惮于闯荡江湖、出外打拼,又眷恋故乡、情系亲人的文化,足以让人感动。正是在这样的深层文化背景下,即使面对票源紧张的困难,许许多多普通中国人没有放弃回家的希望,想出千方百计,克服千难万难,共同创造出十几亿、几十亿人次春运大流动的奇迹。如果过了十几年、几十年再回头看,现在的春运,是完全可以在人类文化史中记上一笔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过去多年春运的“圆满完成”,就认为春运工作无懈可击了。事实上,买票难仍然是一种尴尬。尴尬后面,是十几亿、几十亿人次的艰辛、劳累、奔波之苦。肯定还有许多牢骚、怪话,可能有不少不满、愤怒。老百姓的难题,就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困难,找政府”,这其中寄托的是信任,也是责任。在运力不足,供求矛盾一时难以缓解的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也有可能通过其他方式让春运多一些温馨,让急于回家的人们多得到一些方便。去年春运期间,广东东莞、佛山等地的农民工兄弟自发组织,集体骑摩托车返乡,沿途交管部门不仅开放专门通道,还派出警车护卫。今年,铁道部宣布列车上供应的低价盒饭必须保持一定比例,而且“不许断供”。此类举措,皆为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