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微克”重于泰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2 04:19 来源: 经济日报1月11日上午9点,北京,科技部对外宣布,中国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第一个戊肝疫苗——“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正式诞生。
这是50年来人类在经受10余次万人以上戊肝重大疫情之后,等来的一声捷报。这意味着,对付戊型肝炎这一发病率高居成年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首、病死率为甲肝10倍的“恶魔”,人类终于有了防守之盾。
疫苗是如何培育的?它为什么扎根在新药研制并不领先的中国大地?它的出生地,为什么会落在偏居一隅的厦门大学?
戊肝疫苗成长的足迹告诉我们——
一份30微克疫苗,浸透着200多人的研发团队、14年攻坚克难、近5亿元研发投入、12万人参与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临床实验的心血和智慧!
一份30微克疫苗,记录了我国重大科技专项自主创新的一串串清晰脚印,矗立起一座闪光的里程碑。
写在餐巾纸上的项目名称
夏宁邵,这个小个子的湖南人,就是戊肝疫苗研发团队的领头人。
2005年的一天,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对方是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中心的,建议他赶快申请进入“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项目。
这个来电将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项目——当时还在申请I/II期临床实验的戊肝疫苗研发,拉进了国家级科技专项支持体系。
2006年的一天,夏宁邵偶然听说国家“863”“疫苗与抗体工程”重大项目申报正在进行,急急忙忙从厦门赶到北京。在申报截止的最后时刻,他找到了有关同志。对方一听“自主创新,基因工程病毒疫苗”,有些奇怪:这个印象里原来有、但电脑里却没有找到的项目,估计是录入时出了点问题。赶紧让他写下项目名称。一时找不到纸张,夏宁邵就写在餐巾纸上。
拿着这张特别的餐巾纸,夏宁邵等来了特准参加答辩的好消息。4小时后,夏宁邵最后一个走进专家评审会议室,答辩顺利通过!
从此,戊肝疫苗研究犹如顺风车驶入快车道。2007年,项目获得国家批准进入III期临床试验。2009年,完成江苏省12万名志愿者参与的临床实验,确证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疫苗成功了!
“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担任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张军说。
研发团队忘不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同志,特事特办,将疫苗的新药证书、生产文号申请,纳入特殊评审程序;忘不了福建省政府分管领导,3次带队到北京,专为项目申请提供支持;忘不了福建省药监局的同志,年复一年地对项目进行跟踪、帮扶;忘不了厦门市委、市政府,特别是科技局的同志周到的服务。
夏宁邵说,“人们说戊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的成果,我们说,这是国家工程的成果。”
产学研携手敲开预防戊肝之门
深夜的厦门大学,海涛阵阵。养生堂有限公司总经理钟睒睒还在校园转悠,他考察好几天了。
有一间实验室,天天深夜灯火通明。接待钟睒睒的是正在做病毒实验的夏宁邵。其实,这是一间简陋的实验室,甚至为一台进口设备的20万元负债发愁。决心投身生物制药的钟睒睒看重的,是夏宁邵研究团队的理想和激情。
2000年,养生堂和厦门大学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夏宁邵的实验室,获得了养生堂一笔1250万元的项目经费,夏宁邵进行了两年的一个小项目——戊肝疫苗研发,由此获得了巨大推力。
这只是开始。养生堂下属厦门万泰海沧公司副总经理李世成算了一笔账:2000年至2005年间,夏宁邵实验室从养生堂方面获得的项目经费、技术成果转让费,总计大约3000万元。14年来,养生堂投入夏宁邵实验室戊肝疫苗研发方面经费总计大约1亿多元,项目总体投入已近5亿元。
有了经费和设备保障,夏宁邵的团队不负众望。长长的成绩单里,包含检测艾滋病等病毒的16种诊断试剂;与此同时,在周期更长、难度更大的疫苗领域,世界首个戊肝疫苗、国内首个宫颈癌疫苗,一个接着一个进入临床实验。
“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是投钱。他们还是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创新成果应用主体。”厦门市科技局长李伟华博士说,“以戊肝疫苗为例,科研人员投入,厦门大学是100多人,养生堂方面是100多人,上游中游阶段研发,主要在大学实验室做,中游下游研发,主要在企业实验室做。这两支队伍,相互学习,相得益彰。”
不仅仅与企业协作,夏宁邵的实验室还打开大门,吸引国际学术力量参与。他们先后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发展署国际疫苗研究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研合作。
戊肝疫苗“中国籍”,是协同创新的自然结果。
中专生幸遇慧眼“伯乐”
今天,站在镁光灯下的夏宁邵是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然而,在很长时间里,他甚至没有一张大学文凭。1995年调到厦门大学时,他是湖南省娄底市人民医院传染科的一名医生,学历是中专。
鲜为人知的是,夏宁邵当时已经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做了几年丁肝、丙肝研究,28岁就获得一次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厦门大学生物系原主任曾定教授回忆,当年,在与这位立志科研、刻苦自学的湖南小伙子相识后,求贤若渴的曾定多次找到时任分管人事的厦大副校长、现任厦大校长朱崇实。朱崇实要来夏宁邵的材料,发现夏宁邵学历确实有点低,但他所从事的病毒学研究,与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厦大发展方向非常吻合。而且与夏宁邵见面后,朱校长判断:这是一个兢兢业业、能做学问的人,是一个人才。
厦门大学的破格引入,让夏宁邵谢绝了湖南老家的优厚条件来到厦门。
2000年,夏宁邵团队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研制出我国第三代艾滋病快速诊断试剂盒,结束了我国必须依靠进口原料来生产艾滋病检测试剂的历史。次年,这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支年轻的队伍快速成长为市级和省级重点研究中心,2005年,成长为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到10年间,他们获得了国家三大科技奖中的两项,为冲刺戊肝疫苗研制做好了最后准备。
14年后,在基因工程病毒疫苗的原始创新上,中国实现了零的突破。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长期关注戊肝疫苗项目进展。他说:“戊肝疫苗在厦门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都留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