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日媒:丹东人“同情”朝鲜令人印象深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2 10:4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1月1 0日文章】题:丹东:时间机器(作者彼得 马丁)

  金正日逝世后,朝鲜和中国观察家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类似苏联政体研究的工作,试图解读平壤的精英政治。但在朝鲜边境另一侧居住的普通人是如何看待这个共产主义邻国发生的变化的呢?

  我来到了丹东,一个位于中朝边境的中国口岸小城,我想对朝鲜这个“隐士王国”获得一种更具颠覆性的看法。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许多丹东人对他们邻国人的同情。在北京,问及朝鲜,人们的标准答案与西方较为相似:“他们疯了,很难想像那儿的生活。”

  但在丹东却很少能听到此类反应,丹东人能越过鸭绿江清楚地看到朝鲜,许多人一直从事跨江边贸。更多人告诉我,“他们的确很穷”以及“他们没有我们发达”。

  对于丹东的年长居民而言,眺望鸭绿江对岸就如同回望中国的过去。一名老伯指着我们面前朝鲜荒无人烟的地平线,其间只点缀着几根工厂烟囱,然后跟我们身后丹东的高楼大厦做对比。他说:“中国30年前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现在还是这样:贫穷和落后。”他和中国大多数居民一样,认为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大大改善了生活水平,他很高兴中国能走出过去。

  但并非所有丹东居民都持同样的积极观点。丹东也有人在改革进程中失意,对于他们而言,眺望朝鲜给他们提供了回忆好时光的机会。一名年长妇女以贩卖中国边贸商人带回的朝鲜烟和邮票为生,她告诉我:“在朝鲜,人人很穷,但人人平等。在这儿,富人太富,穷人太穷。”这名妇女曾在一家国营纺织企业工作,她回忆起毛泽东时代充满了渴望与感情。当时她收入稳定,工作有保障。但她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中下岗后,便生活艰难,由于教育水平有限,找不到全职工作。我问她是不是觉得朝鲜的体制比中国好。她停顿了好一阵子,然后告诉我说“是的”。

  (责任编辑:林秀敏)

  

  对于那些有能力利用时机的人来说,朝鲜象征了经济机遇。除了政府发起的援助与边贸往来之外,日益活跃的跨境贸易与政府毫无关系。一名在丹东开了家卫星电视天线商店的妇女对我说:“我们跟他们什么生意都做。批发商到这儿来,购买卫星天线卖到边境那边去。他们顾客很多。有的卖给在那儿做生意的外国人,有的卖给朝鲜有钱人。”她说,目前生意还没中断过,“过段时间才能看出金正日之死会不会有影响,现在还是照常营业。”

  金正日之死和寒冷的天气似乎对非正式的边境旅游业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不计其数的船只向游客提供江上游览服务,还有许多旅行社提供朝鲜游项目。在鸭绿江边有个妇女朝我走来,说给1000元就能带我过江:“我们能带你到对岸,你可以四周走走看看,然后把你带回来。没问题。”我礼貌地拒绝了她。

  丹东青年人的观点截然不同。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而言,接触朝鲜是逃离小城市无聊生活的一种办法。

  一名22岁的学生和兼职导游告诉我,她和朋友们觉得,租条小船,带人过江旅游,丢给对岸的朝鲜人笔甚至纸杯很有意思。她说:“太好玩了,他们拿到我们给的东西特别高兴。”

  然而,在丹东,人们并未遗忘中朝关系的地缘政治意义。我问丹东一个卖朝鲜小玩意儿的店主,金正日逝世对他的生意有什么影响。他说:“现在还没有什么变化,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他接着问我从哪里来,他说:“你看,如果我们放任朝鲜崩溃,美国人,你们英国人,还有日本人,将到我们边境上试图干预我们的政治。朝鲜是我们的好朋友。现在不会有任何改变。”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