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境界与境界管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3 00: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大多数的生意人,他们的管理模式是在尝试和摸索中锻炼与凝聚起来的。他们没有所谓的理论体系,哈佛商学院宁愿把这叫做“实践智慧”,而不是“管理理论”。有人甚至极端地说,管理并没有什么理论。
这种说法也许太极端,因为人类的理论就是来自于对自己行为与思维的总结和反思,只要能进行总结反思,就有可能产生理论,所以科特勒有营销管理的理论,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有定位的理论,德鲁克有综合组织管理理论。刚刚去世也享有大家尊敬的乔布斯,有人总结他的管理特色的时候,提出了十点:追求完美;器重专家;敢于残忍;避免焦点小组;不断研究学习;极简主义;守住你的秘密;保持小的团队;多奖励、少惩罚;极端的原型概念。类似的还有对于韦尔奇、福特、松下等企业管理家与领导人的管理特色的总结。
能总结,就能从中找到某项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可学习或者可模仿的 管 理 规 律 。 鲁 培 康 先 生 在 新 著《境界管理》中用科学、品牌、文化、声誉、伦理这五个要素来构建所谓境界管理,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分析架构。
此书强调,管理境界可视为企业所能达到的管理层级,境界管理则是内含了一套管理要素与方法的管理模式。如果我用这个架构,那么我就可以看到乔布斯的管理基本上是健全的,也可以归为管理境界高的;王石也可以得到不错的认可,但中国的其他首富级别的企业家的管理境界却未必都是很好的。而鲁培康先生最为客观的一个做法是提出了境界管理的分阶段论:“立身境界、立信境界、立命境界、立德境界、立道境界,是企业境界管理的五个阶段与五种模式,五种管理依次递进、不断提升,构成境界管理的又一理论模型。”分阶段论,符合企业前进的基本节奏,也符合很多生意人管理提升的基本经验。
我在基本判断与分析上非常赞同鲁先生的模式,尤其是关于中西管理文化的平衡问题。关于中西管理特色,素有争议,坦率地说,国学理论在面对当代问题、西方管理在面对中国现实时,都没有提供充分与完全适用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为实际管理行为提供营养与解决选择思考方面,中西管理素材越多越好,根本没到彼此排斥的时候。
如果我一定要对鲁培康先生的管理理论提点补充意见,那主要是两点:
一是,对于方法论要格外高举。尽管鲁先生的五重境界管理模式本身也包含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但是对于中国管理学界普遍轻视与忽略甚至误导学生轻视管理工具、技能与方法论的倾向,我觉得有必要特别将方法论或者工具体系作为境界管理的一个关键要素。无工具无管理,这也是管理与一般哲学、社会学或者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
二是,要特别提醒读者关于五重境界的依次提升问题,是的,存在有渐次提升的经验案例与现象,但是正如鲁先生特别注明的那样,存在着另外一种更有超然性的管理境界:有人创业阶段就已怀使命,很讲究信用,很讲究道与德,恰恰是那样的模式超越了这种渐次提升的简单时序模式,而使企业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发展。我自己的经验也是,管理是一种禀赋,不能以发展为理由容忍自己不当甚至不法的原始积累,当D N A植入,在这个基础上立身就算未来有争取立德立道的机会,也许依然可做出大公司,但其境界很难脱出赎罪层次。
当然,境界管理之说,见仁见智,鲁先生之作开启一个可供思考的开阔话题,其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