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食品工业将重点发展乳制品等行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3 14:4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1月13日北京讯(记者 王城)昨天,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粮食加工、乳制品、饮料、食品添加剂等多个行业制定了发展方向和重点。
粮食加工业:
形成10个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
规划指出,将大力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严格控制发展非食品用途的粮食深加工,确保口粮、饲料供给安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发展国际粮食合作,鼓励国内企业 “走出去”,在境外建立稻谷、玉米和大豆加工企业。
到 2015 年,粮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9万亿元,年均增长12%;形成10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日处理稻谷200吨以上企业的产量比重提高到60%以上,日处理小麦400吨以上企业的产量比重提高到65%以上,均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
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
加大发展国产油料产油量,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
规划指出,在稳定传统大豆油生产,着力增加以国产油料为原料的菜籽油、 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油脂生产,大力推进以粮食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的玉米油、米糠油生产,积极发展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榄油等木本植物油生产,促进油脂品种多元化,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提高油料规模化综合利用水平,开发提取蛋白产品。鼓励并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 “走出去”,合作开发棕榈、大豆、葵花籽等食用油资源,建立境外食用油生产加工基地,构建稳定的进口 多品种油料和食用植物油源的保障体系。
到 2015 年,食用植物油产量达到 2440 万吨,其中国产油料产 油量提高到 1260 万吨;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葵籽油、米糠 油、油茶籽油等植物油产量比重明显提高。淘汰油料加工落后产能 2000万吨左右,油料加工总产能控制在1.8亿吨以内,其中大豆油 脂加工能力控制在0.95亿吨以内。
肉类加工业:
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品牌
规划指出,肉类加工业要进一步调整生产结构,稳步发展猪肉、牛羊肉和禽肉加工。优化肉类食品结构,提高冷鲜肉比重,扩大小包装分割肉的生产,加强肉、蛋制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对名优传统肉类食品资源的挖掘,推动传统肉类禽蛋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品牌。支持区域性骨干肉类食品企业整合产业供应链,实现规模化,扩大市场占有率。
到2015年,肉类总产量达到8500万吨,肉类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达到150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全国手工和半机械化等落后生猪屠宰产能淘汰50%,其中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力争淘汰80%左右。大中城市和大中型肉类屠宰加工企业全面推行ISO9000 和ISO22000 等管理体系。形成10家100亿以上的大企业集团,肉类行业前 200 强企业的生产和市场集中度达到80%,培育出2-3个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肉类食品企业。
乳制品工业 :
加大发展非液体乳产品
规划指出,乳制品行业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跨地区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培育技术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改变乳制品工业企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的局面,推动乳制品工业结构升级。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逐步改变以液体乳为主的单一产品类型局面,鼓励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乳制品和功能性产品,积极发展脱脂乳粉、乳清粉、干酪等市场需求量大的高品质乳制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乳蛋白、乳糖等产品,延长乳制品加工产业链。
到2015年,原料乳产量达到5000 万吨,增长33.4%;乳制品产量达到 2700 万吨,增长 15%,其中干乳制品(乳粉、炼乳、奶油、干酪素、乳糖等)产量 900 万吨,液体乳产量 1800 万吨。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 20 亿元的骨干企业。乳制品加工能力闲置率控制在 25%以内。
水产品加工业 :
鼓励建立现代化水产品物流体系
规划指出,水产品加工业要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营等分工协作,推动水产加工企业向集团化发展,通过产学研联合等方式,促 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根据现有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资源配量,利用区域优势建立水产加工园区,大力发展水产流通,打造产业品牌;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加工保藏水平,逐渐完善水产品现代化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精深加工,生产营养、方便、即食、优质的水产加工品;挖掘海洋产品资源,加大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实施水产加工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水产加工企业重视节能环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规划指出,水产品加工业应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精深加工水产品,加快开发包括冷冻或冷藏分割、冷冻调理、鱼糜制品、罐头等即食、小包装和各类新型水产功能食品,鼓励企业建立标准化物流中心,重点开发、推广水产品保活保鲜运输技术,实施渔船保鲜、冷冻、冷藏贮运改造工程,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水产品物流体系。提高水生生物资源和生产性资料的利用率,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水产加工业。
到2015年,水产品加工总产量达到6000 万吨以上,水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 38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10%以上。水产品加工率提高到 45%以上,冷冻调理食品和分割小包装食品的比例占水产冷冻加工品的比例达到 30%以上。培育形成年产值超 20 亿元、具有明显区域带动作用的水产品加工大型企业 20 家、超10亿元的100家。
果蔬加工业 :
大力发展果蔬物联网,提高果蔬物流水平
规划指出,果蔬加工业大力发展果蔬汁和果蔬罐头。加快发展果蔬物流。重点推广应用果蔬贮运保鲜新技术,开发新型果蔬保鲜剂、保鲜材料,果蔬质量与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果蔬冷链储运系统,建立果蔬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果蔬物联网,提高果蔬物流水平。
到 2015年,果蔬加工行业产值达到3000亿,果蔬汁产量达到300万吨,果蔬罐头产量超过 200 万吨。果蔬冷链运输量占商品果蔬总量的30%以上,水果平均加工转化率超过 15%,其中苹果达到30%,蔬菜平均加工转化率达到 5%以上。
饮料工业 :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树立自主品牌国际形象
规划指出,饮料工业将积极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饮料产品的同时,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品牌企业实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完善认证和检测制度,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检测、认证结果的认可度,树立自主品牌国际形象。
到 2015 年,饮料总产量达到 1.6 亿吨,年均增长 10%左右。产品结构更加合理,碳酸饮料、果蔬汁类饮料、包装饮用水、茶饮料、 蛋白饮料、其他饮料产量的比例分别为 14:15:39:13:15:3。
制糖工业 :
国产糖自给率力争稳定在 85%左右
规划指出,制糖工业将继续加强政府对食糖市场的宏观调控,坚持“以国产食糖为主,适当进口食糖补充不足”的平衡原则,国产糖的自给率力争稳定在 85%左右。将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加强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联系为核心,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行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糖料生产规模化建设,加快糖料种植现代化步伐,依靠科技提高糖料单产和含糖量,推进农户种植合作化经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稳步推进大集团战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普及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加大行业标准制(修)订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升我国糖业的综合竞争力。
到 2015 年,食糖产量1600万吨左右。日处理糖料能力达到121万吨,其中:甘蔗日处理糖料能力105万吨,甜菜日处理糖料能力16万吨;甘蔗糖标准煤消耗低于5 吨/百吨原料,甜菜糖标准煤消耗低于6吨/百吨原料,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10年下降10%。
方便食品制造业 :
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中餐菜肴的工业化
规划指出,方便食品制造业将加快推进方便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冷冻冷藏、常温方便米面制品等主食食品,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中餐菜肴的工业化。推进冷冻米面行业扩大规模,继续提高速冻食品产量,拓宽冷冻食品加工范围,鼓励冷冻调理食品、冷冻点心和营养型冷冻产品等新产品的发展。改进现有的产品工艺,提高行业节能水平;支持冷冻食品相关原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和物流系统的发展,促进整个冷冻食品产业链的同步协调发展。
进一步发展常温方便主食产品,改变传统方便面高油脂和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及纤维素等结构性营养问题,开发即食米饭、米粉、米线、馄饨、鲜湿面条等新产品和相关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改变常温方便食品产品同质化、低水平恶性竞争的局面。加快方便食品新产品开发,向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方向发展,积极发展风味独特、营养健康的休闲食品,开发风味多样、营养强化的焙烤食品,满足市场细分需求。
到 2015 年,方便食品制造业产值规模达到 5300 亿,年均增长30%,其中冷冻米面食品行业、方便面、其他常温方便主食、方便休闲食品等行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 1200 亿元、1000 亿元、800 亿元和 1000 亿元。形成 10 个销售收入超过 100 亿元的大型方便食品加工企业集团。
发酵工业:
努力提高非粮原料比重,发展高附加值新产品
规划指出,发酵工业将努力提高非粮原料比重,减少玉米等粮食原料的消耗量。积极发展高附加值新产品,加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行业专用酶制剂,适度发展发酵法生产小品种氨基酸(赖氨酸、谷氨酸除外)、新型酶制剂(糖化酶、淀粉酶除外)、多元醇、功能性发酵制品(功能性糖类、真菌多糖、功能性红曲、发酵法抗氧化和复合功能配料、活性肽、微生态制剂)等生产。推进高附加值氨基酸、有机酸、特种功能发酵制品、新型香精香料和多元醇等产品的产业化;推动食品配料及添加剂等产品生物制造工艺的改造升级,培育新型食品配 料及添加剂、新型酶制剂、新型生物基材料等生物制造新产品。
到 2015 年,发酵工业总产值达 46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培育 5 家销售收入超过 100 亿元的发酵工业企业,10 家以上销售收入超过 50 亿的发酵工业企业;非粮原料所占比重由 5%提高到 15%左右;以功能糖、多元醇、酶制剂等为代表的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发酵制品比重由 60%提高到 70%以上,味精、柠檬酸等产品比重由 24%下降到 18%以下。
酿酒工业 :
提高非粮原料酒类产品比重
规划指出,酿酒工业要优化酿酒产品结构,重视产品的差异化创新。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精心研发品质高档、行销对路的品种,宣传科学知识,倡导健康饮酒。注重挖掘节粮生产潜力,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酿酒产业优化升级。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治理污染、增加效益”的原则,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鼓励白酒行业通过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逐步增加高附加值啤酒产品比例,啤酒风味向多元化、多品种等个性化方向发展,鼓励中小型啤酒企业生产特色啤酒;注重葡萄酒原料基地建设,逐步实现产品品种多样化,促进高档、中档葡萄酒和佐餐酒同步发展;加快改良露酒产品,使其更贴近大众偏爱的消费口味;根据水果特性,生产半甜型、甜型等不同类型的果酒产品;扩大黄酒行业干型、半干型产品产量,适度发展甜型、半甜型产品, 研发适宜北方地区的创新产品。
到 2015 年,销售收入达到 8300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 10%以上;酒类产品产量年均增速控制在 5%以内,非粮原料(葡萄及其他水果)酒类产品比重提高 1 倍以上。
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
加快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
规划指出,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要加快产业整合,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变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企业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的局面,加快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技术创新 战略联盟等形式,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产业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发展功能性食品添加剂,鼓励和支持天然色素、植物提取物、天然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功能性食品配料等行业的发展,继续发展优势出口产品。 重点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提高酶制剂、生物发酵制品等行业的技术水平,利用膜分离、分子蒸馏、色谱分离等现代分离提取技术,提高提取物产品质量,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化学合成产品的纯度。集成、使用现代化成套设备,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推动产业整体技术进步;加快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和综合利用能力,鼓励企业建设检验检测中心,提高产品的全程检测控制能力。
到2015年,食品添加剂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产品产量达到 1100 万吨,年均增长 10%以上。形成 10 个具有知名品牌、产值达 20-50 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建设 5 个产品特色鲜明、规模效益突出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配料产业基地。
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
发挥和挖掘我国特色食品原料优势
规划指出,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要开展食物新资源、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功能资源和功效成分的构效、量效关系以及生物利用度、代谢效应机理的研究与开发,提高食品与保健食品及其原材料生产质量和工艺水平,发挥和挖掘我国 特色食品原料优势。大力发展天然、绿色、环保、安全有效的食品、保健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以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为重点,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强化食品,孕妇、婴幼儿及儿童、老人、军队人员、运动员、临床病人特殊膳食食品,以及用于补充人体维生素、矿物质的营养素补充剂;结合传统养生保健理论,充分利用我国特有动植物资源和技术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新功能的保健食品。调整产业 结构,改变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同质化等状况。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到 2015 年,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 1 万亿元,年均增长 20%;形成 10 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 100 亿元以上的企业,百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超过 50%。
(责任编辑:张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