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大片票房创佳绩 无数资金竞折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4 11:49 来源: 新华08网

  

  核心提示:与西方电影业的愁云笼罩形成对比,这边厢金融和电影正处于蜜月期。自华谊兄弟投拍《夜宴》首次尝试银行贷款后,这一低成本融资模式迅速受到电影企业热捧。而《非诚勿扰》用4000万元创造4亿元票房、《叶问》投入3000万元却产出1.2亿元票房,它们的高回报率让银行愈发倾心这一领域。

  银行“触电”

  好莱坞开创了银行联姻电影的模式。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在四五年前与华尔街的银行开始合作。并未预料到2008年金融危机洗刷华尔街的同时,也在改变好莱坞电影融资方式。包括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在内的投行自身难保,已放弃了好莱坞。

  与西方电影业的愁云笼罩形成对比,这边厢金融和电影正处于蜜月期。自华谊兄弟投拍《夜宴》首次尝试银行贷款后,这一低成本融资模式迅速受到电影企业热捧。而《非诚勿扰》用4000万元创造4亿元票房、《叶问》投入3000万元却产出1.2亿元票房,它们的高回报率让银行愈发倾心这一领域。

  而招商银行为电影《集结号》提供5000万元贷款,期限两年,无第三方担保。该行行长马蔚华曾表示,招行将以此次贷款为契机,作为公司银行业务范围转型的一次尝试。鉴于华谊兄弟财务状况良好,按中小企业贷款性质、管理模式来发放信贷。

  不仅是招行,工行、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纷纷选择“触电”。2008年,北京银行为《画皮》提供1000万元贷款。2009年,工行为华谊兄弟拍摄《唐山大地震》等4部电影提供1.2亿元贷款。而真正的高潮出现在最近,民生银行豪掷1.5亿元用于拍摄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

  据民生银行人士透露,起初,该行建议出品方做创新型的投行产品融资,如股债结合的信托或者基金产品,但制片人张伟平坚持要“最简单的金融”——贷款。

  最终,《金陵十三钗》以版权质押的方式获得1.5亿元贷款,利息只是在基准利率上略有上浮。而还款来源是票房、版权以及海外发行等相关收入。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这次贷款,张伟平签上了“个人无限连带责任”。若电影投资无法收回,他家中的住宅资产、艺术品收藏等都将被银行收回。

  “扣除贷款成本,银行贷款年利率才7%略多。这么低的融资成本,拍电影时干嘛要进行权益融资?”某相关人士表示,即使考虑到融资成本,上述“担保风险”还是物有所值的。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电影项目贷款的低利率,源自银行方的低风险。而民生银行之所以敢豪赌1.5亿元,更是看重张艺谋这块金字招牌。民生银行内部人士表示,此前已经将全国排名在前20位的优秀导演网罗成为民生的客户,以“商贷通”的形式向导演个人提供500万元左右的无担保授信,“只有投资最优秀的导演,才能保证将风险控制在最低。”这位人士说。

  投资“大跃进”

  在资金涌入电影投资领域的赛跑中,比银行跑得更快的是那些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和不少煤老板、房地产商。目前不少老板开始放弃投资房产、煤矿,转投电影。而大量热钱涌向电影投资,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电影的“大跃进”。

  

  核心提示:与西方电影业的愁云笼罩形成对比,这边厢金融和电影正处于蜜月期。自华谊兄弟投拍《夜宴》首次尝试银行贷款后,这一低成本融资模式迅速受到电影企业热捧。而《非诚勿扰》用4000万元创造4亿元票房、《叶问》投入3000万元却产出1.2亿元票房,它们的高回报率让银行愈发倾心这一领域。

  当2011年131亿元的总票房收入为市场再次打了一针强心剂后,不要忘记高票房只是少数影片的贡献。在《失恋33天》、《龙门飞甲》等高回报影片的背后,还掩埋着众多亏损影片的尸骨。

  而电影业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国内公映的所有影片中,只有20%赚钱,10%打平,剩下的70%为亏损,这给中国电影业打上了“入市须谨慎”的标语。

  业内人士指出,大跃进的背后,是很多不懂电影的人进入这一领域。他们仅仅看重电影业能够带来的投资收益,往往忽视其中的风险。近期,在中央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的背景下,各地成立的文化产业基金如雨后春笋,大量资金集结到电影投资领域。找剧本、买版权、请明星,他们开始一系列的商业运作。但是在大干快上、跑步前进的指导下,问题随之而来。

  一位制片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某影视基金的相关负责人数次拜访他,希望能帮他们力挽狂澜。原来这只电影投资基金虽然募集了大量资金,但是对如何投资电影却不甚了解。他们投资了一部电影,结果“烂尾”,于是这家基金找到香港一家影视制作公司,完成后续拍摄工作。

  但是之后基金与影视制作公司再次分裂。“烂剧本、差导演、没有号召力的演员,一部本该600万元完成的片子,最后弄到了1500万元,这样的运作方式只能亏本。”

  某券商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确实存在过热现象。在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力扶持的政策下,国内电影投融资环境有待规范,各路资金的注入导致电影市场过热现象产生。主要表现在电影制片和影院建设环节受到资金追捧,而这种追捧超出“理性”范围,违背了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

  “由于电影市场热闹,难免有不冷静的投资商,所以电影投资处于非理性亢奋状态。因为很多投资不是行业性投资,而是冲动式投资。这样持续下去,造就了虚假繁荣现象,对电影市场的未来有破坏力。”这位券商分析人士说。

  主角是谁

  与好莱坞影片的产值构成相比,中国电影的赚钱方式过于单一,仅票房收入就占到电影产值的90%,而这一比例在美国只有1/5。

  业内人士表示,通过票房拿回投资并不容易,因此一定要做好对投资回报的精算。除票房收入外,其实还有网络播映权、音像制品、海外发行及电视台播出等多个渠道,电影投资回报渠道应该逐渐丰富起来。一般投资影片的方式是: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业内外的一些联合制作以及企业自筹资金等四种方式。

  该人士指出,在资金规模上,风险投资显然是投资电影的主流形式。很多企业开始找资本运营,有些风险投资看准整个行业融资渠道不畅,胃口太大,想用很低的价钱拿到相当的股权。另一方面,私募股权或者是产业基金进入后,目光只盯着电影盈利,这非常容易和制片方造成分歧。“尤其是部分基金签订了保本协议,这样双方的价值观很难协调。”

  另一个就是银行贷款,这是最直接且成本相对低的融资方式。但券商分析人士指出,银行一直以来都是锦上添花,嫌贫爱富。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但是由于他们对于风险控制非常严格,所以资金主要投向国产大片。

  而像联合制作和自筹资金,则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并无大的发展空间和渠道。上述券商人士指出,在融资方式方面,海外的做法更多、更成熟,也更值得借鉴。像法国就像发行体育彩票一样,发行债券、彩票,包括中国很多影片拿到了法国南方电影基金的资金。在日本,单片可以挂到金融市场上作为一个产品来交易。(张朝晖)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