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离战场很远,离炮火很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5 02:13 来源: 经济日报国防聚焦
坐在空军装备研究院会客室里,气氛温暖祥和。然而,当装备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黄诚和装研院某所所长乔治军、政委周文军讲起退役航弹处理站惊心动魄的故事时,却令记者的心一次次提到半空。
和平年代,销毁过期弹药,排除哑弹险情,是世界公认的危险职业。拆弹兵,被称为“与死神打交道”的人。在人民空军中,就有一支“与死神打交道”的特殊部队——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所退役航弹处理站,空军惟一的“拆弹部队”。
销毁退役航空弹药6万多吨,排除危险炸弹炮弹数百万枚—— 创造和平年代“拆弹”传奇
这是一次野外弹药集中销毁。操作员按下起爆按钮,30分钟过去了,堆积如山的弹药毫无动静。现场总指挥丁军穿上防护服,只身前往排除故障。突然,一股青烟冒了起来,他转身狂奔,一个前扑,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丁军从土堆里爬出来,笑着自语,“又躲过一劫”。
2005年8月,某场站处理大量遗留弹药时,出现了一个“哑炮”。时任站长的乔治军赶到现场,他顺着导爆线,爬到未爆弹坑边,发现周围泥土已松动。他判断埋在土里的引信可能已经打开,稍有振动,就会引爆。擦去额头的汗珠,屏住呼吸,乔治军一点一点拨开泥土。1小时、2小时、3小时……8小时后,起爆体终于被移出,乔治军一下子瘫倒在弹坑边。
那年9月,空军某靶场进行TNT装药性能试验时,首次出现一颗几千公斤未爆弹。工程师王代进奉命连夜赶赴现场。面对这个“巨无霸”,这位响当当的“孤胆英雄”,心里也没底。临走时,他悄悄把写好的遗书放进抽屉。
排弹现场,王代进像考古学家一样,小心翼翼向下挖掘,7个小时后,未爆弹在地下4.7米处现出原形。接通导线,按下电钮,“轰……”巨大的爆炸声,被当地有关部门监测为三级地震。
这支“拆弹部队”驻扎在中原山区,12个驻勤营区积存着各式退役弹药,官兵们就像“坐在火山口上”。尽管工作环境危险艰苦,但建站34年来,先后进站的2500多名官兵,没有一个胆怯、退却。退役四期士官王志辉,从军17年,70多场次安全销毁,为军地排除危险弹药80多颗(枚),参与编写了10余万字的弹药销毁处理培训教材。2006年转业不久他又回到部队,成为一名没有军衔的拆弹兵。期间,多家地方高校和爆破公司的优厚待遇都没让他心动。
在与死神较量的34年里,退役航弹处理站共接收和销毁退役航空弹药6万多吨,成功排除危险炸弹炮弹数百万枚,创造出和平年代“拆弹”传奇。
20余项科研成果使航空弹药销毁实现智能化安全隔离操作—— 自主创新扼住“死神”咽喉
“和平年代,每销毁一发过期弹药,就意味着我们为国家减少一分隐患,为人民增添一分安宁。”所政委周文军说。
早些年,处理站对退役航空弹药普遍采用引爆的方法集中销毁。这种方法虽然安全省事,但有用资源得不到回收,浪费很大。后来,官兵们采取人工拆卸方法,但工效较低,且风险极大。
随着武器弹药更新换代加快,退役航弹数量越来越大,传统方法已不能满足拆弹需求。所长乔治军带领攻关组,决心研制出高效安全的拆弹设备。
没有图纸,缺乏资料,一切都从零开始。他们多次到弹药生产工厂和军地院校、研究所求教;钻研计算机应用、模糊数学、可靠性工程等专业知识,分解一枚枚航弹,构思设备工艺流程。课题组成员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上机操作试验。经过3年多的刻苦攻关,终于研制出某型航空炮弹引信拆卸系统,成为“弹药处废行业走向机械化、自动化的一个标志”,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经检测,这种设备比手工操作提高效能10多倍,并有效避免了意外爆炸构成的安全隐患,
成功的喜悦,给他们继续攻关增添了勇气和信心。上千吨大口径的废旧航空炸弹处理,是世界难题,能不能找到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方法?一天,原站长邓振礼从报纸上看到采用蒸汽倒药销毁弹药的报道。“我们也可以试试!”大家日夜攻关,终于研制出全新的蒸气倒药设备。
当第一笼炸弹被推入蒸箱时,现场静得能听到操作手的心跳声。时间一秒秒过去,一股黄色TNT液体终于从倒药口流出……“蒸倒成功了!”这一创举结束了我军实行了几十年的单纯烧毁、炸毁废旧航空弹药的历史,实现了过期弹药由烧炸到拆倒到回收利用的变革性转变,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几年来,他们相继研制出“报废火工元件自动化烧毁炉”、“全自动炮弹引信拆卸系统”、“环保型航空炮弹底火击发机”等20余项成果,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二等奖,11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我军航空弹药销毁由此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安全隔离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