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6 05:04 来源: 经济日报速度和质量、结构和效益是否均衡协调,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质量的关键。
2011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6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8%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006.3亿元,同比增长27.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29万元,农村居民人纯收入超过1.47万元,分别实际增长7%以上和7.5%以上……
这些数据表明,北京正走在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的前进道路上,整体呈现出走势稳健、转型加快、改革惠民的良好发展态势。
经济运行稳健协调
从人均GDP来看,北京早在2009年就突破了1万美元,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并没有停留在速度上,而是积极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表示。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来,北京积极贯彻住房调控政策,在全国第一个把房价调控目标定位为“稳中有降”。汽车消费和首钢对于GDP贡献很大,但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北京推行了限购政策,实施首钢搬迁调整。
其实,GDP增速在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就已被“调低”为8%;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则从“十一五”的年均增6%“提高”到8%。这一低一高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对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的追求。
在北京市统计局局长苏辉眼里,“十二五”开局之年,北京面临在高起点上推进发展动力转换、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升级的新形势。她一一列举2011年北京在“调结构、转方式”上呈现出“四降四升”的主要特征。
“四降”:一是限购汽车,机动车销售量下降四成。受小客车限购政策的影响,2011年全市机动车销售量比上年同期下降44.3%,机动车保有量同比少增61.7万辆。二是严控房地产,纯商品住宅交易量、房价涨幅下降明显。在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2011年1月至10月,全市销售商品住宅696.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8%,其中销售纯商品住宅487万平方米,下降31.8%;与此同时,房价上涨势头得到明显遏制,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从上年5月份的23.9%回落至2011年10月份的2.2%,回落了21.7个百分点。三是迁出涉钢产业,钢铁行业生产规模大幅收缩。四是关停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万元GDP能耗、污染物排放降低。
“四升”:一是大力度推进政策性住房建设,政策性住房在房地产中的地位显著提升。2011年1月至10月,全市完成政策性住房投资59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倍,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政策性住宅新开工面积超过纯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2.1倍,占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的68.4%,同比提高34.3个百分点。二是注重实体投资、产业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建安投资、重点行业投资占比上升。
三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医药、汽车制造业以及信息服务业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提升。四是改善要素投入结构,中关村创新资源聚集度有所上升。在“1+6”政策(1个首都创新资源平台、6项先行先试政策)及人才特区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2011年前三季度,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占园区企业的比重达到67.3%,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在主动调控影响GDP增速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预计北京市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投资对改善民生、延伸消费、承载业态的带动作用增强,投向产业和实体领域的投资加快增长,民间投资增长15%左右。消费升级趋势显著,扣除汽车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0%以上,文化娱乐、健康休闲及网络购物等热点涌现,预计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超过9000亿元,增长20%以上;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第三产业比重保持在75%左右。
民生投入再增一个百分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据介绍,北京市近年来在财政投入中格外关注民生。2011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三农”等民生支出占到了整个财政投入的73%;2012年,预算安排中民生支出占到总预算的74%,比2011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2011年,北京教育支出占到财政投入的17%,已经高出中央对北京市要求的1个百分点;2012年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北京市财政局局长杨晓超表示。
经济增速8%左右,而财政收入却保持了27.7%的高速增长、首次突破3000亿元,原因是什么?杨晓超表示,财政收入的完成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服务业和计算机软件业,从中可以看出北京的产业结构不再依赖于一个或两个产业链。
2011年,北京市的财政收入经历了“过山车”似的过程。年初特别是一季度,受到房市、车市政策最后期限的影响,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了43%,后来一直下滑,到了6月份降到低谷。北京市主动实施调控、保障改善民生的力度始终不减速,切实解决了许多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上,市级财政投入293.2亿元,为群众办的30件重要实事全面落实:积极做好就业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基本完成首钢停产职工分流安置任务,把城市化地区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失业登记范围,城镇新增就业44.7万人;推动制度整合衔接,把失业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开展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参加职工社会保险试点,实现市级公费医疗制度与职工医保制度并轨、在职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全覆盖;健全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年内两次提高标准,最低工资提高20.8%,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提高61.9%,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提高10%以上;向退休人员、征地超转人员和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累计投入财政和社保资金60多亿元、惠及310多万城乡居民;加快适度普惠性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统筹5.2亿元支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养老机构床位总量达到8.2万余张。
在教育、卫生改革发展上,市级财政相关投入达316.4亿元,增长28.6%: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投入6亿元支持改善办园条件,新增入园名额3.3万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类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及医保付费制度改革试点,五项重点改革任务顺利完成。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双休日门诊、优质护理等服务模式,预约挂号平台覆盖了全部66家三级医院;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应对医疗需求增长,群众看病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
在文化改革创新上,提炼培育了“北京精神”,成为新时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之举;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等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化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体系;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作,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一街一品”特色渐次形成。
在社会管理创新上,制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编制了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开展了社会规范化建设及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启动“六型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试点;新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243个,累计达到409个,惠及620万居民。城市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试点成效显著;基本完成城市社区服务站建设,建成1700个农村社区服务站;全市1249座商务楼宇基本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
2012年,北京市提出要“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张工认为,“稳增长”一词取代了“保增长”,一字之差的背后,既是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的目标相衔接,同时也是北京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