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有致命陷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6 07:1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凯恩斯传》的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曾这样预言:“只要这个世界有需要,凯恩斯的思想就会一直存在下去。”凯恩斯的《通论》,玄奥费解,它试图用“总供给”、“总需求”等总量概念分析失业和萧条现象。他否认宏观上存在“稀缺”问题,认为消除失业和萧条,只需增加“有效需求”。那么怎样才能增加有效需求呢?惟一方法就是通过信用扩张和通货膨胀支持的公共开支。
凯恩斯主义者是短视的,看不到金融危机正是此前用信用扩张制造虚假繁荣的恶果。他们无法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仿佛突然之间就出现了“总需求”不足,危机突然从天而降。凯恩斯主义者惟一的药方就是更大剂量的货币扩张和公共开支。但是,当反复刺激的药效逐渐失灵时,他们就找不着北了。
最近读了奥地利学派新锐罗伯特·墨菲博士的《第一本经济学》,让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凯恩斯主义的致命陷阱。
《第一本经济学》从经济学方法论讲起,然后分析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以及所谓混合经济这三者是如何解决“稀缺”问题的,该书逻辑严谨,内容清晰,深入浅出。它强调,只有个人才能行动和作出选择;任何集体都不能行动。因此,说“世界”需要凯恩斯的思想,是一种误导,只有某个人才能产生“需要”。任何“整体”都不可能“需要”,也不可能思考和行动。
任何宏观、整体的视角只能属于特定的个人,它是人的行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所谓宏观、整体必然是主观的、多元的;一个修鞋匠眼里的“整体”和“宏观”,不同于沃尔玛老板眼里的“整体”和“宏观”。然而,凯恩斯等整体主义者则希望人们接受单一的、貌似客观的“整体”。
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都是具体的。假如有100元,张三可能会用来买一篮橘子,李四可能会用来买一条宠物狗,王五可能会用来买一只风筝。偏好和需求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如何计算“总需求”?100元橘子加100元宠物狗加100元风筝既不等于300元橘子,也不等于300元宠物狗或者300元风筝。300元是用来生产一篮橘子加两条宠物狗,还是用来生产别的物品和服务组合,从“总需求”出发是无从得知的。
在凯恩斯主义者眼里,“资本”也是一个同质的总量概念,即只有一个“总资本”,他们无法理解,资本是迂回的生产链条,有复杂的时间结构。同样1吨煤,用在炼钢厂与用在发电厂有着不同的经济含义。即使是一颗椰子,对口渴的人来说,与对润滑剂生产商来说也有截然不同的经济功能。怎样决定一颗椰子的用途?凯恩斯主义者茫然无知。
( 作者单位系上海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袁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