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欧债务危机的解决之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6 14:5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美国陷入财政债务危机的原因不是高社会福利,而是政府花费大量纳税人的金钱挽救金融财团的金融投机债务。

  美国欧洲债务危机背后,是其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出了问题。目前的危机解决方案,没有改变这个模式背后的不合理因素,因而依然无法消除其潜在的巨大风险。

  美欧陷入债务危机背后的利益输送

  

  近来,美欧金融垄断资本操纵的主流媒体正误导舆论,将财政债务危机归咎于民众享受过高的社会福利保障。其实,美国陷入财政债务危机的原因不是高社会福利,而是政府花费大量纳税人的金钱挽救金融财团的金融投机债务。

  2007年美国财政赤字仅为1600亿美元,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财政赤字飙升了三倍,猛增到4600亿美元,2009年再次飙升三倍,猛增到1.4万亿美元,此后连续三年财政赤字水平一直保持在1.5万亿美元左右,危机后短短几年美国国债就膨胀了大约5万亿美元。显而易见,美国维持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福利保障,不可能是财政赤字两年内增长九倍多的主要原因。

  美国政府不断膨胀的国债泡沫达到了惊人规模,2011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高达1.6万亿美元,美国政府维持运转需要筹集3万亿美元资金,而美国国内一年的全部储蓄总额仅为6000亿美元,将会反复突破国会允许的最高借债比重上限,意味着美国迟早将像希腊一样陷入主权债务危机。

  美国一些州面临着比希腊等欧洲国家更为严重的债务危机,如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伊利诺伊、俄亥俄、新泽西等等,这些州财政债台高筑濒临破产被迫在公共服务领域大量裁员,如密歇根州的不少城市裁减了高达三分之一的警察,加剧了失业危机,导致就业不足率高达15%以上,地方财政还被迫大举借债来筹集失业救济资金,同时地方财政缺口与筹资困难相互作用不断扩大加剧了经济恶性循环。

  美国陷入经济危机后面临社会动荡风险。美国国家情报总监丹尼斯·布莱尔曾表示,经济危机已取代恐怖主义成为对美国安全的最大挑战,他称“美国现时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是,全球金融危机和它将带来的地缘政治后果”。

  当前欧洲经济正面临着同美国经济一样的危险形势,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的深层原因其实是遭到了美国的金融攻击。法国、德国上个世纪曾强烈抵制美国的单边政策和经济政策,因而受到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裂危机的冲击较小。德法政府更替后,放弃了以前的欧洲模式,转而推行新自由主义,放弃了严格的政府监管,转而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结果欧洲购买的次贷衍生有毒资产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据英国媒体披露,欧盟区银行体系的有毒资产已远远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政府注入巨资挽救银行破产后又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起因是美国次贷危机,但是,欧洲遭受危机冲击的程度反而超过了危机发源地美国。2009年末美元遭遇信誉危机出现大幅度贬值之时,美国金融垄断财团大肆炒作自己参与孕育的迪拜和希腊债务泡沫,引爆了债务危机,扭转了美元大幅度贬值的势头并出现了强劲反弹,将一度威胁美元霸权的欧元区经济拖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显示了美国有能力通过金融战争向别国转嫁巨大危机损失。

  如今美欧一些媒体纷纷将美欧债务危机归咎于高社会福利,却不谈高盛和德、法等国银行曾通过推销金融衍生品和银行信贷,引诱希腊等国隐藏债务、落入陷阱并选择时机引爆危机,进而借口挽救危机用纳税人金钱向金融资本输送利益。

  希腊政府在美欧压力下强行采取严厉的财政紧缩政策,对自然垄断和公益事业领域的国企推行私有化,跨国公司将趁机垄断寻租导致电力、供水价格暴涨,失业增加、财政收入下降和生产、生活成本上涨,不可避免导致希腊的经济形势恶化并陷入恶性循环。债务危机实际上是被当做金融掠夺武器,民众承受痛苦,金融寡头掠夺财富。

  从美欧当前的严重股灾和金融动荡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美欧并未进入平稳复苏,这次金融动荡其实就是上次危机的延续和发展。美国官方宣扬的经济复苏其实也只是金融财团操控政府制造的“危机压抑状态”。

  (责任编辑:邵希炜)

  

  援救美欧债务危机的前提

  

  美欧不少媒体纷纷制造舆论,借口挽救危机四处举借各国公共资金,实际上这些资金将落入金融垄断财团腰包而不一定是用于挽救经济。

  对此,有条件出手的国家应提出自己关于债务危机的性质判断和援救办法,提出更好维护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解决危机的政策主张,重点是将反危机措施从挽救虚拟金融部门转向扶植实体经济。

  当前应支持希腊民众提出的正当要求,在公众的直接监督下对迅速膨胀的政府债务进行公开透明的审计,对爆发危机后政府为挽救金融机构巨额有毒资产形成的债务,与发展实体经济、基础设施和维护民众利益形成的债务进行彻底剥离。

  同时,应联合有关国家,要求美国政府救市,应严格区分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债权,一种债权是花费真金白银形成的债权,像美国普通百姓拥有的存款、养老金等资产,中国金融机构购买的美国两房等金融机构的3A级债券,世界各国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和美国政府债券,这些才是美国政府必须优先保障的实实在在的债权。

  还有一种债权是金融机构投机产生的赌债,如具有高杠杆投机性质的金融衍生品,已成为天文数字,根本无法挽救,相反废除这类债务才能避免美欧银行陷入彻底破产,节省充裕的资金用于刺激实体部门有利于推动经济复苏。冻结、废除金融衍生品巨额债务符合美欧国家民众的利益,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实体经济领域企业家和财团的利益。目前拆除金融衍生品定时炸弹正变得越来越紧迫,因为根据美国财政部货币管理局的统计数据,华尔街大银行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品数量比2008年危机高峰时还增长了41%。

  还应指出挽救危机的一个正确办法,是重新恢复二战后帮助西方成功重建经济的社会改良政策,确保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和保障民生而不被用于金融投机,严禁金融投机、高利贷并恢复利率上限管制,等等。

  当年西方借鉴马克思理论实行一系列社会改良政策,曾经成功克服了资金匮乏、沉重战争债务并走出危机困境,倘若美欧重新恢复当年的成功政策也能很快克服当前的危机。因此,国际金融机构提供援救资金应该附加的正确条件,不是新自由主义的结构调整方案而是恢复社会改良政策。二战后西方社会改良时期普遍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化政策,严厉限制外汇、股票、期货等金融投机活动,以确保当时匮乏的外汇、资金和物资资源,能够集中用于战后经济恢复和重建,而不被投机活动浪费。当时世界各国经常因外汇短缺面临货币贬值危机,但是,通过加强外汇、金融管制一般都很容易克服困难,不会像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那样让货币危机蔓延成全面经济危机。当时世界各国都普遍制定严格的金融管制法律,不会容忍类似索罗斯等金融大鳄的投机活动,敢于以身试法的金融投机家必然遭受牢狱之灾。西方国家实行的严厉打击投机的金融管制化政策,更多借鉴了马克思的金融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论,而不是被实践证明容易刺激泡沫经济膨胀的凯恩斯宽松货币政策。

  从中国的角度看,应清醒地认识到购买希腊等国债券不可避免面临的巨大风险,在美欧改变当前错误经济政策后再实施援助计划。应对美欧主权债务危机前景有清醒认识并慎重评估风险,谨慎发表乐观言论以免令人误以为中国缺乏评估风险能力,谈判中应要求给予相当的债务违约保险担保和经贸优惠等补偿,还可考虑用中国持有量过高的美国国债来置换欧洲债券,这样可以降低美元贬值和减持美国国债的风险,优化中国外汇储备结构并促使外汇资产多样化。

  美欧模式危机及其相关启示

  

  当前美欧债务危机暴露了美欧模式的深层次弊端,金融和经济危机正向社会和政治领域不断蔓延,引发了民众对美欧经济政治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抗议活动。2010年5月希腊爆发第一轮主权债务危机之时,希腊曾有数十万民众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示威抗议,其规模之大涉及到希腊全国半数的劳动人口。但是,一年之后希腊危机丝毫没有缓解却陷入了更糟糕境地,养老金和社会福利被强行大幅度削减,港口、机场、公路等公共财产被大规模廉价拍卖。

  西方有少数媒体敏锐察觉到欧洲民众抗议蔓延的意义深远,表明民众不满情绪不仅针对经济紧缩而且涉及社会制度,显示出美欧的市场经济和议会民主模式面临着深刻危机。

  二战后西方的社会改良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凯恩斯主义的范围,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使各国人民怀疑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理念,当时西方根本不敢提现在流行的股东利益至上、效率优先等观点,而是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允许工人组织强大的工会并通过谈判、罢工提高工资,资本家让渡部分特权并允许工人参与管理、分享利润。

  中国研究西方经济学的老前辈陈岱荪指出,以前中国有盲目批判西方经济学的倾向,忽视了西方社会改良时期值得借鉴的经验,而随后又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的倾向,特别是盲目崇拜主张返古复辟的新自由主义。这说明有必要搞清楚社会思潮演变的来龙去脉和历史原因。

  今后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势必超越已陷入深刻危机的美欧模式,因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应对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当前中国人如果没有信心,不能创造出一个优越于美欧的模式,而是继续主张并实行效仿美欧模式的做法,那么就很可能像美欧一样陷入非常深重的危机。

  美欧模式危机值得中国的国有企业给予高度重视,这昭示着中国国有企业必须深刻思考和谨慎选择改革方向,不以美欧模式作为改革目标模式,中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也同样不可以美欧模式作为改革目标模式,中国必须正视美欧模式正面临着深刻危机的客观现实,并且勇于发挥首创精神创造出更为优越的新模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邵希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