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伊朗危局 外媒狂炒"石油恐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8 07:2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据新华社、环球时报
美国《华盛顿邮报》15日说,制裁伊朗可能会引发一场“经济切尔诺贝利事件”,如果高油价与经济衰退接踵而来,“欧元区那脆弱的心脏肯定不止停跳一下而已”。对伊石油禁运会不会是美国故意挖给其他经济大国的陷阱?美国欲借制裁削弱中印?随着日益紧张的局势,各种“阴谋论”也冒了出来。
各国为石油供应拼外交
“如果为替代伊朗石油打开绿灯,这些国家将是本地区、包括霍尔木兹海峡发生事端的罪魁祸首。”伊朗驻欧佩克组织代表哈提比15日这样警告准备弥补伊朗原油供应缺口的海湾国家。让伊朗如此敏感的更大原因是美欧制裁战线的推进。英国外交大臣黑格15日表示,相信欧盟27国将在1月23日的欧盟外长会上决定对伊朗石油业实施彻底制裁。英国《卫报》称,欧盟国家提议给目前的合同1到12个月的“宽限期”,以便各公司在执行禁运前找到其他供货方。
在危机面前,海湾产油大国成了各方竞相追逐的“香饽饽”。海湾新闻网16日题为“制裁推动石油外交”的报道称,与去年12月底相比,今年油价已经每桶上涨6美元。在美国推动制裁的压力下,世界的外交也瞄准石油,欧盟、日本、韩国、印度等领导人纷纷奔赴海湾,寻求石油供应。
英国广播公司说,石油一直是最敏感的政治商品之一,在美国与欧盟切断伊朗石油出口之际,对伊石油制裁正分裂亚洲四个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日本、印度与韩国都发现平衡政治意志与经济现实多么困难,它们不得不在国际关系与国家需求之间小心翼翼地走钢丝。
欧盟“禁油”将重伤自己
俄罗斯《观点报》16日以“西方石油禁运可能引发经济停滞”为题称,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将导致油价大幅上涨,俄国家杜马议员亚泽夫表示,禁运甚至会推动世界油价上涨到每桶200美元。巴基斯坦《黎明报》16日说,欧洲人应当问问自己,一旦油价在禁运后上涨,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脆弱的经济能否承受。
“经济切尔诺贝利”,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篇评论用这样的耸动字眼形容西方制裁伊朗带来的经济后果。文章提出一个设问:什么才是西方的噩梦?并回答说,噩梦不是制裁得不到位,而是制裁得太好了,如果伊朗扛不住制裁导致国内经济崩溃和内乱,全球石油市场必然跟着遭殃。如果伊朗真的封锁了霍尔木兹海峡,高油价和经济衰退必然接踵而至,欧元区那脆弱的心脏肯定不止停跳一下而已。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16日说,欧盟对伊朗的石油禁运,实际上等同于对自己的制裁。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对美国没有任何影响,美国本来就不从伊朗进口石油。如果来自中东的石油中断,欧盟将陷入最严重的能源危机,从而失去对美国经济竞争力。因此,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是个陷阱。
借制裁伊朗削弱中印等对手
切断海湾石油大动脉对中国来说将是致命的。作为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中国每天从伊朗进口60万桶石油。目前大幅减少对伊石油进口并不现实。美国日前宣布制裁3家与伊朗进行能源业务的外国公司,其中就有一家中国国企。复杂乱局下,指责美国借石油制裁削弱中国等竞争对手的说法也越来越多。
据《德黑兰时报》15日报道,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梅赫曼帕拉斯特表示,美国企图通过制裁伊朗削弱其经济竞争对手,特别是中国和印度。梅赫曼帕拉斯特说,中国、日本和印度需要能源驱动经济,它们将是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
不过,对于制裁能否达到目的,西方并不乐观。英国《金融时报》15日称,历史已经表明,石油禁运完全无效。国际石油市场太复杂,有许多玩家和许多选择来掩饰交易。历史上,失败的石油禁运不胜枚举,从对古巴、津巴布韦到上世纪90年代后对伊拉克的禁运都是如此。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6日表示,现在的制裁对伊朗核计划没有什么效果,必须进一步加强。
(责任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