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胶片巨人轰然倒下(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0 07:1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04年1月22日两名行人路过位于美国罗切斯特的柯达公司总部。 (新华社资料图片)
曹景荣摄。
柯达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已从花旗融得9.5亿美元
“就让每一刻,掌握在你手中,别让它溜走。”当年柯达这首风靡中国的广告歌曲犹响耳畔之时,昨日的大洋彼岸却传来了“黄色胶片巨人轰然倒下”的消息:经过几个月挣扎,柯达昨日宣布,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留下美好一刻”的柯达最终没能留住自己。
“只要你按下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小小的黄色长方形方盒里的胶卷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鼎盛时期,柯达曾经是胶卷的代名词,10年过去了,按下快门的人越来越多,可是用柯达胶卷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现场直击
加盟的冲印店受影响不大
位于海珠中路的“柯达添秀”在柯达宣布破产的这天,依然一如既往生意繁忙。店员忙着招呼询问冲印相关业务的两个顾客。“柯达添秀”的叶老板是在2004年加盟柯达的,“那时候只需要买一部冲印机就可以加盟,花了70多万元。”
现在叶老板的店里,还有少量柯达胶卷在卖,“一个月大概只卖8~10筒。”叶老板店里还有少量存货,主要是柯达200和柯达400,大概20~30卷左右。
现在,“柯达添秀”基本不指望靠卖胶卷赚钱,“主要业务还是拍摄和冲印吧。”叶老板说。问及柯达破产的影响时,叶老板也表示,“暂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正他们的相纸还没停产。而且,现在店里冲印机维修什么的,其实跟柯达没什么联系。”此外,叶老板表示,“厦门的厂子还在,进货不会有问题。过年前还会补一批货。”
专家评说
企业应明确定位及时转型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柯达走到今天,主要是转型不坚决。在技术密集型行业里,技术的变化会对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冲击,柯达在规模、资金、产品方面曾经拥有相当的实力,但是从传统的胶片市场向数字产品转移中反应过于迟钝,没有抓住转型的有利时机。
相比之下,富士及时大幅度砍了胶卷业务,转为电子影像、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文件处理和印刷六大业务支柱的发展模式。乐凯也是转而开拓光学薄膜生产领域,现在胶卷收入仅占公司营业额的1%~2%。而柯达2003年才宣布开始进行重大战略转型,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全面向数码、医疗影像以及喷墨打印机等倾斜,但利润率仅1%。
陆刃波建议,国内的相关企业也要吸取柯达的教训,及时做好产品布局。
最新消息
影像产品巨头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19日宣布已在纽约申请破产保护,以争取渡过流动性危机,确保业务继续运营。
据知情人士透露,柯达已从花旗集团获得破产保护企业9.5亿美元贷款额度,贷款期限为18个月,用于改善流动性以及运营资本,但目前还需要获得法庭批准并有一些前提条件。柯达表示,在破产期间,公司有足够的流动性来维持运营,将继续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与服务。
尝试出售专利未获成功
据外电报道,柯达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Antonio M. Perez表示,申请破产保护对于柯达公司的管理团队以及整个董事会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而且也是正确的做法。
据透露,柯达在海外的子公司不受破产保护条款约束,有义务向供应商支付所有未偿债务,柯达及其在美国子公司承诺有义务向供应商支付所有破产后欠下的债务。柯达之前曾经尝试出售1100项数码图像方面的专利,不过由于业内对柯达破产的担忧加剧并没有使得整个专利的出售计划获得成功。
柯达方面表示,此举在于加强其在美国和海外的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货币化,妥善解决遗留的负债问题,并使公司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公司近几年在数码与原材料技术方面均有投资,2011年数字业务占公司总营收的75%左右。
另据透露,柯达公司打算任命一位首席重组官,以便在公司进入破产程序时帮助公司获得足够的资金来保持正常运作。新高管将向董事会负责,并且拥有管理柯达财务和各项业务的权力。
昨日,截至记者发稿时,柯达中国方面对此未有回应。
此外,柯达本月提出了一系列诉讼。本周三对三星电子提起诉讼,称三星电子的Galaxy Tab平板电脑侵犯了该公司的专利权。月初曾状告苹果和宏达电侵犯了它所拥有的、与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传输照片有关的技术专利。随后柯达又对富士公司发起诉讼,指责该公司侵犯了与柯达数码影像有关的5项专利。对此,富士方面暂未正面回应。
柯达答投资者提问:退市后或于OTCBB挂牌
昨日,福布斯网站刊登题为《柯达回答关于提交破产保护申请的提问》的评论。柯达在回答提问时称,柯达将向破产法院提交每月的营运报告,并计划在kodak.com网站的“投资者关系”中发布每月的营运报告。本公司将继续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季度和年度报告,这也将在kodak.com的“投资者关系”公布。
柯达方面表示,破产保护申请意味着柯达公司的股票肯定会被摘牌,时间将由纽约证交所决定。并称,期望退市后不久,在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TCBB)市场挂牌。
(责任编辑:刘阳禾)
缅怀柯达加盟商
1999年到2000年的顶峰时代
“一天最多能卖500卷胶卷”
“从改革开放时期起,只有黑白胶卷的时代,我们家族就开始做这行了,做了30多年。”昨日,柯达冲印店加盟商徐先生对记者说,“当时只是拍照,因为做得比较好,后来柯达方面邀请我们加盟。”
在他印象中,1992年~2002年是柯达最辉煌的时期。“服务好、产品质量好,来店里的顾客就多,对柯达胶卷的需求最多。”生意最好的时候应该是在1999年到2000年,“一天能卖500卷。但现在一天能卖2卷就不错了。”
据他介绍,生意鼎盛时,柯达方面每月1~2次来检查药水浓度和相纸使用方式及效果,“如发现使用不对或者效果不好还会帮我们调整机器。”但是最近三四年都没有相关的服务了。
摄影人
数码相机拍风光片
永远都无法超越柯达胶片
资深摄影记者王小姐2000年就开始用数码相机,那时候数码和胶片还是一半一半吧。到了2001年,数码相机已经彻底占据整个工作,“其实那时候在工作中,对胶片是又爱又恨的,很多新闻图片都不能及时发稿。”
王小姐大学期间读的是摄影专业。“那时候用的就是胶片,什么彩色片、反转片、黑白胶片等都用过,很专业的。”因为胶片贵,数量又有限,所以“以前每拍一张照片之前,都要精心思考、构图,很考功夫的,”王小姐说,“不像现在用数码相机的人,拿起相机可以一顿乱拍。”
即使是现在,王小姐还是会买柯达的一些高档胶片“奢侈一把”。“尤其是在拍风光片时,柯达的胶片能把风景的影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一点上,数码相机目前、甚或说永远都无法超越胶片。”
网友
柯达胶片是整整两代人的记忆
天涯网友永失我phone:
上个世纪和本世纪最初几年,照相都用胶卷,那个时候柯达真是高品质的象征,柯达公司也感觉和现在苹果公司一样。
猫扑网友Y森罗万象S:
随着柯达公司的破产,再也不会有人失手打开后盖,让胶片曝光。也许这正式意味着我们八零年代的人的美好回忆的消失。谨以此文祭奠我那逝去的青春岁月,年少轻狂。
网友timcozy:
我记得第一架数码相机就是柯达发明的,只是觉得投资太昂贵所以放弃了,讽刺的是最后终结柯达的就是数码相机,这是宿命。
河南省网友:
柯达以如此壮烈的方式宣告了由它一手缔造的胶片时代的结束,柯达胶片,整整两代人的记忆,向你致敬!
小链接
同病相怜:柯尼卡浮沉之路
2003年8月,当时的柯尼卡和美能达合并成立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在相机和胶卷市场有着悠久历史,日本第一张照相纸和第一盒彩色胶卷便出自柯尼卡美能达之手。
而如迅雷般来临的数码相机时代,顿时让这个在传统相机行业浸淫长达130年之久的“老字号”没了方向。在截至去年9月的上半财年,柯尼卡美能达净亏34.8亿日元(约合3020万美元),而前年同期公司还净盈利82亿日元。
2006年1月,日本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宣布,将在当年3月31日前停止所有数码和胶卷相机的生产,并在2007年3月31日前关闭包括胶卷和相纸在内的全部相片制造业务,宣告享誉全球摄影界百年之久的“柯尼卡美能达”品牌一代传奇的终结。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柯尼卡美能达忍痛退出的原因。
黄色巨人浮沉大事记
1884年 乔治·伊士曼创办伊士曼干版和胶卷公司,成为柯达公司前身。
1885年 推出第一卷胶卷。
1888年 推出第一部民用相机。
1889年 推出第一卷民用胶卷。
1898年 推出"Folding Pocket"柯达相机,被认为是现代使用卷装胶卷的相机鼻祖。该相机使用2×3英寸的底片,成为业界标准。
1900年 推出第一部"BROWNIE"相机,售价仅1美元,成功地使摄影普及化。
1902年 发明柯达冲印设备,简化冲洗胶卷的程序。
1913年 推出伊士曼人像胶卷。
1923年 推出可拍摄业余电影的16毫米底片,奠定娱乐事业的发展基础。
1925年 乔治·伊士曼先生成为柯达董事会主席。
1928年 推出16毫米彩色电影胶片。
1929年 推出第一盘为有声电影设计的彩色电影胶片。
1942年 推出全球第一卷彩色胶卷。
1959年 推出高速胶卷“EKTACHROME”。
1975年 柯达制造出全球首部数码相机。
1986年 推出首部拥有USB界面的数码相机DC260,USB后来成为标准界面。
2001年 推出全球最高1600万像素专业数码相机。
2004年1月13日 柯达宣布停止在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生产胶片相机。
2004年年底 柯达停止制造使用Advanced Photo System和35mm胶片的相机,专注新兴的数码市场。
下图中均为柯达历年制造的产品。自上至下依次为“1957年柯达推出的第一款Brownie Starmatic相机”、“1975年柯达推出的第一部数码相机”、“柯达相机”、“1994年推出的第一部基于尼康相机的柯达DCS 420数码单反”、“柯达胶卷”。
(资料图片来源:新浪)
曹景荣摄。
(责任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