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博礼大使:中瑞自贸区谈判可成为中国的试验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1 15:3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瑞士联邦驻中国大使顾博礼(Blaise Godet)中国经济网郝红波/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1日讯(记者谢宁杨海洋)随着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第三轮谈判结束,这场看来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的自贸区谈判最终会取得哪些成果?近日,瑞士联邦驻中国大使顾博礼(Blaise Godet)在做客中国经济网的视频访谈节目时表示,未来中国与欧盟间可能也会进行自贸区谈判,而瑞士就像个缩小版的欧盟,中瑞自贸协定可成为中国的试验场。
2009年1月,温家宝总理与瑞士联邦主席在伯尔尼共同做出了关于进行中国-瑞士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的决定。同年11月,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即与瑞士联邦经济部长在日内瓦宣布成立中瑞联合研究小组,开展联合可行性研究。2011年1月28日,中瑞自由贸易区谈判在达沃斯正式启动,首轮谈判当年4月在伯尔尼举行,第三轮谈判于11月在同地举行。
顾博礼大使在谈到中瑞自由贸易协定的意义时表示,“我认为中瑞两国非常重视并承认这个未来的自由贸易协定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仅意味着某些特定工业品的关税降低或取消,它对双方来说意味着一个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不仅包括产成品,还有服务业和公共采购。对知识产权、两国间高度竞争领域、竞争的规则等也应有相应条款,包括和平解决贸易争端等。因此,对我们来说这个协定实际超出了消除贸易壁垒的范畴,它还应消除非贸易壁垒。我们希望这个协定将能从法律上确保两国非歧视性地进入彼此市场。”
瑞士做为一个自然资源贫乏,国土面积狭小且无出海口的内陆国家,自19世纪初以来始终把贸易放在重要位置。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瑞士坚持与世界上各重要贸易伙伴开展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其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和避免瑞士企业在海外市场遭遇歧视。迄今,瑞士已经签署了超过20个自贸协定,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是瑞士出口企业实现世界市场多元化分布,保持和提高瑞士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保证。
显而易见,假若瑞士现有的贸易伙伴与瑞士的主要竞争对手达成类似自贸区的互惠协定,就有可能对瑞士企业产生一定的歧视,而与现有贸易伙伴达成自贸协定是使瑞士有效避免歧视的唯一手段。而由于中国与瑞士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如果两国能达成自贸协定,那么将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双方都将因此受益。顾博礼大使对此表示赞同,他说:“它将推动两国间彼此的交流。”
顾博礼大使说,在自贸区第三轮谈判中,两国就各自自由贸易协定操作层面的监管系统交换了信息,并就不同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就货物贸易、服务业、知识产权、原产地问题、报关流程及简化、贸易技术壁垒,以及如何使避免使公关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控制成为贸易壁垒这样重要的问题举行了专题讨论。“并且,我们还讨论了投资及在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上合作的问题。你会发现谈判涵盖了多个领域,并非只是减少和消除关税。”
从目前来看,中瑞间要想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过程相当复杂,并有可能会假以时日。顾博礼大使对此表示同意,但他同时对谈判充满信心,他说:“制定的过程确实复杂。因为瑞士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尝试,谁知道日后中国是否会与欧盟也着手进行类似的谈判。当然这不取决于我说什么,但有朝一日可能会发生。由于包含工业生产和金融服务业在内的瑞士经济高度多样化,其实质上就像一个小的欧盟,一个缩小版的欧盟,由此可见对中国来说与瑞士达成一个协定的重要性。我们是中国的试验场。”大使先生强调说,谈判双方都有实现它的政治意愿。
在当前中国企业希望走出去的时候,瑞士会有什么吸引它们的地方?顾博礼大使认为,总体上讲,瑞士是具有如下特点的一个国家:政治稳定、商业氛围友好、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加上出色的基础设施。此外,大学、研究机构及产业之间传统上在研发领域就存在着良好的伙伴关系。以上诸方面从根本上提供了外国公司乐享其成的商业环境。同时,瑞士的税收系统是合理的,适度的。这些因素都使得一家外国公司到瑞士落户,去利用其与欧盟的各种双边协定来打开欧洲市场显得相当合乎逻辑。
顾博礼大使对本网记者说:“你能发现中国企业已经在这样一些部门投资了。瑞士的强势部门有机械、生物技术、制药以及化工。还有环境应用技术,当然还有手表和精密仪器。银行、保险及整个金融业也都是瑞士的强力产业,总之,主要是绿色经济。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向上述领域投资并不令人惊讶,像联想、华为,及太阳能科技公司等,它们现在以瑞士为基地。中国银行也被吸引到了瑞士,这显示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瑞士找到了途径并落户。据我们估算,有约60家颇具规模的中国企业在瑞士运营。”
顾博礼大使认为,中国企业应该注重的是瑞士的商业环境、低税制、极好的基础设施,以及从事研究与项目创新的便利性。瑞士有着多语言的国际化环境。其市场虽然很小,且劳动力成本较贵,但如果你联系起瑞士产品与服务中所提供的附加价值时,就没有那么昂贵了。瑞士的国内市场小,难以找到足够的销售渠道,因此只能出口。这实际上是瑞士产业的总体战略,即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或高竞争价值优势的产品。“否则,我们将不具备竞争力。”
(责任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