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古代的迎春仪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2 10:0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古代的迎春仪式

  宋代宫廷内有百官赐银幡的风俗。

  

中国古代的迎春仪式

  “打春”,用意在于鞭策春牛。

  朱启新

  立春,古时作为春天之始。对这一天,现代人并没有给予特别的重视,几乎没什么庆祝仪式。

  其实,在古人眼里,立春是个重要的节气。据史书记载,从周代开始,直至清末民初,官家都把立春作为重要节日,举行种种迎春的庆祝活动。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正是劝农耕作之时。“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数千年的传统,自古每年立春,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礼记·月令》就记“天子率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到了汉代,迎春已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礼仪制度。《后汉书·礼仪志》说:

  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东汉明帝水平年间,还遵照西汉元始年间的做法,于 “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可见,千百年前,迎春活动已经多样化,并且形成了—套程式,世代相传。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项:

  第一,迎春方向选定东方,或出东门,或在东郊。为什么要选在东方迎春呢?《礼记·乡饮酒》说:“东方者春。”《尚书大传》指出:“东方者,动方也,物之动也。何以谓之春?春,出也。物之出,故谓在东方春也。”这些话尚没有把东方与春联系的道理讲清楚。《冠子·环流》则道出了原因:“斗柄东指,天下皆春。”这是说,北斗星的斗柄移向东方,冬天过去,春天便来到了,万物萌生。所以向东迎春是合乎时令的。

      第二,迎春所祭之神称为青帝句芒,也叫芒神。相传句芒是古代主管树木的官,死后为木官之神,又称东方之神,也是司春之神。

      第三,迎春的官员要穿青衣,有的要戴青巾帻,这是古代习俗。后来,虽不一定穿戴青衣青巾,但规定穿戴朝服和公服,表示隆重。

      第四,迎春活动中要出“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各朝代塑造土牛的时间不同。如隋代,每年立春前五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清代则在每年六月,命钦天监预定次年春牛芒神之制,到冬至后的辰日,取水塑造土牛。所谓“春牛芒神”之制,实际上是根据历法推算哪天是立春之日,以便确定春牛和芒神的位置。芒神虽然是神,并且还是天上的青帝,但是,这位青帝却跟老百姓非常接近,大家感觉这是一位平凡之神,很亲切,往往将芒神塑造成牧童模样。《礼记》上所说的“策牛人”,到后来,就演变成牧童,而称之“芒神”了。迎春活动出土牛,既表示送寒气,又告诉人们立春的迟早,要求适时春耕。如果立春在十二月望(十五),牧童走在牛的前头,说明当年春耕早;如果立春在十二月底(晦)或在正月初(旦),牧童与牛并行,说明农耕不早不晚;如果立春在正月中(望),牧童便跟在牛后,说明农耕较晚。到了清代,每年官府向朝廷献呈《春牛图》,图上画出牧童在牛的前后位置,提醒朝廷要掌握劝农耕作时机。

      有意思的是,据记载,土牛用桑柘木做胎骨,身高四尺,象征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头至尾全长八尺,象征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牛尾长一尺二寸,表示一年十二个月。迎春以后,要举行“打春”。打春也称鞭春,用意在于鞭策春牛,辛勤耕耘,结果却是将土牛击碎。唐宋时期,打春完毕,土块散地,围观的百姓争着拾取。得到土块,就像得到芒牛肉,拿回家去,“其家宜蚕,亦治病”。

      迎春活动还需要制作春幡,表示迎来了春天的一种庆贺。春幡,民间一般都是彩纸剪成小旗,也有剪成春蝶、春钱和春胜的,插在头上或缀于花枝。春回大地,透露了人们的喜悦心情。有一年,苏东坡在立春这天,头上也插了春幡到弟弟子由家去。他的侄子们见了,都笑着说:“伯伯老人家也插春幡哩!”

      迎春活动的高潮,便是“打春”。俗话说:“春打六九头。”指立春是农历二十四个节令中头一个节气,一般都在“六九”之前。“打”原意是“自”或“从”,“打春”乃谓数九数到六九,春天便来临了。不知何时何人倡议,将“打春”变成了打击春牛。最初,可能含有催春之意,启示田农抓紧春耕,不误农时。后来,变成打击土牛,又改为戳击纸牛,牛肚中预先放置谷物和纸做小牛,打牛时落下粮食牛犊,预祝粮畜丰收,也寓教于娱乐。中国的一些有关农事的节令,不少都带有娱乐活动,不乏勉农、劝农,而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能为大众接受。

      到了清代,立春这天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扩大,民间也积极参与,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庆典。

      《清会典事例·礼部·授时》和《燕京岁时记·打春》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立春的活动情况。立春前一天,顺天府官员要到东直门外的春场去迎春。所谓“春场”,不过是在郊外选上一块空地,临时搭起彩棚,里面放置了事先做妥的春山宝座(即春神句芒的神座)、土牛等,待官员们到彩棚进行迎春仪式以后,便将春山宝座等送到礼部。到立春之日,各部官员都要穿戴朝见皇帝的礼服(朝服),生员们都穿戴官吏的礼服(公服)。生员们从礼部抬着春山宝座、土牛等,由天文生引导,从长安左门、天安门、端门一直进到午门前。

      这时,大兴、宛平两县的县令早已将安放春山宝座的案桌陈设在午门外正中央。生员们进来,便将宝座放在桌上。待礼部堂官及顺天府尹暨府丞率领属员全部到齐,钦天监候时官宣布立春时刻,生员们又抬起案桌,由礼部官前引,礼部堂官、顺天府尹暨府丞后随,从午门中门进昭德门,到后左门外停下,由内监出来接抬宝座,礼部官前引,礼部堂官及顺天府尹府丞跟从,到了乾清门,这时,所有官员都不准进去了。在内监将宝座抬进乾清宫的同时,顺天府呈上《春牛图》,推测当年的“年成”(收成好坏,也即丰年或凶年)。礼毕回署,回到顺天府还要进行打春。至于各地县府,都在立春前一天,在官署前陈设迎春牛座,第二天以红绿鞭打或用杖击春牛。不过,打击春牛的人,也有装扮成春官如牧童模样的。

      (摘自《看得见的古人生活》,中华书局出版)

    (责任编辑:王慧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