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减贫行动应融入经济发展战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30 07:3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减贫行动应融入经济发展战略

  由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妇女协会举办的“国际慈善集市” 日前在维也纳举行,来自各大洲的特色工艺品、服饰、美食等吸引人们前来“赶集”。联合国妇女协会的成员是在联合国机构工作的女职员或男职员的女性亲属,该协会每年举行义卖,将所得收入用于针对儿童的扶贫、教育、医疗等公益项目。

  新华社记者 徐 亮摄

  

减贫行动应融入经济发展战略

  通过“乡村基金”致富的农民威猜露出灿烂的笑容。

  孙广勇摄

  据世界银行统计,按照2005年购买力平价美元计算,发展中国家每天消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已从1981年的19亿,减少到2005年的14亿。但全球减贫进程十分不平衡,贫困人口的减少主要发生在中国。

  农民威猜的微笑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广勇

  记者在泰国东北部呵叻府的乡间遇上了40多岁的农民威猜(见文配图),他是泰国农业扶贫措施“乡村基金”的受益者。威猜指着他面前的一片菜地、几棵果树、一个鱼塘和几头奶牛告诉记者,树叶喂牛、牛粪种菜、沼气做饭,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每年给他带来几万泰铢(1美元约合31.68泰铢)的收入,再也不用借债了。“脱贫致富离不开政府‘乡村基金’的帮助啊!”威猜高兴地说。

  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

  在泰国,时常可以看到“紧急借款”的小广告张贴在城市和农村街头巷尾,这种高利贷利息极高,有的年利率甚至高达60%。一些泰国农民在遭受旱灾洪涝灾害后颗粒无收,银行不会给这些没有抵押品的农民贷款,而家庭生活、子女上学都需要钱来支撑,农民被迫借高利贷。他们在无力偿还时只能卖掉田地,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剧了泰国的农村贫困现象。

  泰国是农业国,69%的人口在农村务农,因此,泰国贫困人口中的大部分由农民组成。根据主管社会发展战略的泰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委员会的数据,在全国贫困人口中,88.8%生活在农村。泰国农民务农收入少,一年的收入可能仅仅达到城市居民一个月的收入。而且即使农民在农村从事制造业等其他行业,工资水平也远远低于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也是造成农村贫困人口众多的原因。在保障最不完善的东北和北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到了全国贫困人口的84.5%。

  儿童和老人也是泰国贫困问题中的“重灾区”,目前分别占泰国贫困人口的10.2%和10.9%。每年年底是泰国的寒季,有20多个府被列为寒流灾区,目前这些地区的最低气温还没有到零下,但是北部还是有人冻死,其中包括很多缺乏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贫困儿童和老人。

  “乡村基金”助农民脱贫

  泰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委员会官员帕塔玛告诉记者,泰国贫困人员逐年减少,政府对贫困人口持续、全面的帮助是一个重要原因。帕塔玛表示,泰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每月为弱势群体发放固定补贴,并向低收入者提供免费水电和公共交通,这些补贴占贫困人群收入的10.12%,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针对农村贫困问题,政府设立了“乡村基金”发展自足经济,并为部分无地农民发放土地,发展当地特色手工业。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农村地区,泰国政府向每个乡镇提供100万泰铢左右的发展基金,还设立服务农民的农村发展银行,提供低息贷款,并且延缓还款期。此外,泰国政府还大力推动“一村一品”计划,鼓励各乡镇开发特色产品,并由政府在宣传和销售方面给予扶持。

  呵叻府的威猜告诉记者,他从“乡村基金”借了5万泰铢来扩大生产规模,现在收入提高了,他再也不想去曼谷打工了,还准备让儿子大学毕业后回来一起务农,开发当地的特色竹器产品,组织村民建立合作社,共同摆脱贫困。威猜告诉记者,他加入了政府倡导的农民协会,经常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维护农民利益。政府扶持仍存地区局限

  据统计,泰国目前约有508万贫困人口,另有约490万人处于贫困边缘,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者职业危机就很容易沦为贫困人口,他们都需要政府帮助。帕塔玛告诉记者,除了控制物价、提供补贴、减少贫困人口生活支出、增加和巩固收入外,政府还努力向社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发展乡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谈到帮助贫困人口面临的困难,帕塔玛说,泰国没有完善的贫困人口登记系统,无法全面定位贫困人群的分布,造成政府的扶助难以覆盖所有地区。此外,泰国行政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权力和财力十分有限,无法在最需要帮助的乡村和社区等社会底层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

  埃及的开发式扶贫

  本报驻埃及记者 黄培昭

  埃及《金字塔报》日前报道,埃及过渡政府决定从新年开始,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使全国最穷的3个省份早日摆脱贫穷,让那些每日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社会群体早日走出窘境。

  埃及虽然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人们的生活并不十分富裕。按照世界银行界定的标准,人均日消费支出低于1美元的国民,无论其来自农村还是城市,都属于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应归类为被救助和帮扶的贫困对象。由于历史原因,加之不同地区间的发展水平悬殊等因素,这样需要帮扶的群体在埃及还比较庞大。

  民生是关乎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和百姓安康的头等大事。埃及2011年政局大动荡就因民生出现严重问题而起。因此,埃及过渡政府不敢掉以轻心,把扶贫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早在2011年5月初,埃及内阁会议在研究该国2011—2012年度财政预算时,就定下了“持续大力扶贫”的方针和战略。

  埃及财政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2012年度埃及财政支出预计达5093亿埃镑(1美元约合6埃镑),而该财年政府补贴的规模达到1775亿埃镑,较2010—2011财年1266亿埃镑的补贴总量增长幅度超过40%。集中财力,扩大民生建设,不断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扶持社会贫困阶层,是埃及新财年资金投放的重点领域。

  除了政府加大投资扶贫外,埃及政府还多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以解决扶贫济困的投入问题。无疑,国家是扶贫投入的主体,但埃及政府还经常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八国集团等积极联系,以有效筹措扶贫款项。同时,政府还采取相应措施,尽力发挥地方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和扶贫热情,构筑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上面到下面、从机关到基层,多层次、多梯队的扶贫工作机制和框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举例来说,在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方面,埃及政府就出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开展开发式扶贫、实现自我发展脱贫”上,针对全国95%的国土都是沙漠这一自然条件,政府在西部等地掀起“土地改良”运动,由国家先期出资,并负责提供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等,然后将由沙漠改造成良田的土地分给当地农民,每个劳动力大约可分到25亩,分30年还款,月均还款不足20埃镑,这样农民不会感到有负担,且30年后土地归个人所有。

  埃及政府大力帮助农民兴建水利、修建道路、安装电网等,千方百计搞好制约农民致富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提高贫困户的收益水平。

  在城市,埃及政府通过一些社区和团体组织等,不断进行劳动力技能培训,培训内容都是不同行业极为实用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注重实践应用和基本操作。一些人掌握了多门技能,能够适应和胜任不同行业的工作,实现脱贫。有些人通过培训,谋到了赴海湾阿拉伯国家工作赚取大钱的机会,这使他们的收入比在国内要高得多,永远摆脱了贫困的纠缠。

  此外,埃及政府基本实行免费教育、低费医疗等,并在生活津贴和社会补益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大大地减轻了人们的生活负担。

  塔季扬娜的苦恼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晓东

  记者认识一位叫塔季扬娜的70岁俄罗斯老妇人,曾经在乌克兰的火车车厢厂工作,那时效益很好。苏联解体后,由于销售市场的极端萎缩,工厂倒闭,她失业了。回到莫斯科,屋漏偏逢连夜雨,丈夫去世了。她一个人拉扯着孩子,退休金根本不够吃穿,所以只好找了份清洁工作贴补家用。自己的女儿前几年离婚了,成为单身母亲,于是一个70平方米的房间里住进了三代人,女儿没有正式工作,孙女正上大学四年级,仅凭自己每月一万多卢布(1卢布合0.2元人民币)的退休金生活,在莫斯科这样的高消费城市,生活水准可想而知。

  2008年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俄罗斯的冲击很大,尽管政府为扶贫减贫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俄罗斯贫困人群的现状仍旧不容乐观。俄罗斯国家统计局去年9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第二季度共有1950万贫困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8%(俄罗斯规定的贫困线为每人生活成本为每月6500卢布,低于此标准则为贫困人口),比第一季度减少了340万人,但是与前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50万人。近年来俄罗斯政府定向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来帮扶上述群体。

  在教育、卫生和退休金等民生领域加大金融与财政支出力度。俄罗斯政府在2010年反危机计划中提出,将采取一切措施保护公民利益,全面加强对公民的社会保障,向受危机影响较大的公民和家庭提供各种支持。一是加大保障力度。2009年联邦财政用于社会保障领域的拨款总额达到43654亿卢布,几乎占到财政预算一半。二是实行指数化管理,提高特殊人员补贴。由联邦财政及社会保险基金负担的社会支出和补贴要根据通货膨胀进行指数化,以便能根据通胀情况及时提高补贴标准。

  对于在危机中失业的劳动群体,采取各种形式的扶助,进行就业安置。一是提高失业补助,减轻社会压力。二是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各联邦主体均制定了各自的就业计划,对失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织失业人员异地就业,鼓励与支持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三是实行就业信息通报制。各地对劳动就业实行每周统计制度,各联邦主体建立就业咨询热线及时公布就业信息。

  联合国公布的有关俄罗斯居民贫困状况的报告指出,为了减少贫困水平需要若干年致力于贫困居民群体的有活力的经济增长,须建立综合性社会保障系统。俄罗斯学者也赞同这一论点,认为对于贫困居民的其他阶层亟须的不光是救助政策,更需要走出贫困的战略,这应该成为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王慧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